×
中日若翻脸美国是否出兵?普京回应语惊四座!
中日一旦摊牌开战谁会站在中国一边?谁又会支持日本?近日,普京说了一句话,让躁动不安的日本举国都震惊了...
普京到底说了什么,打死你也想不到
下载军事头条看全部文章
明末强国梦

第90章:组成联军

跟踪建奴大军的特务排传回消息,说建奴大军出了遵化之后向西奔蓟州(蓟县)方向而去。朱顺传令他们到玉田、丰润间的流沙河驻扎。执行两个任务,一,监视建奴大军动向,二,就地寻找适合一个营的部队需要的驻地,兼练兵场所。

朱顺要求王元雅派出一个卫所军的千户队,配合北方支队收复三屯营。由于北方支队全部使用火器,两支部队联合作战就需要配合训练、演练,以便适应对方的节奏。

崇祯二年十一月十五早晨。遵化城外。

按照朱顺的要求,王元雅派出了一个千户队。按说千户队应该有一千个战兵,实际上能达到半数就不错了。朱顺一看就懵了,这怎么行,人不够。于是又要了一个千户队,两个千户队,算是凑足了1000人。这一来一去又耽搁了半天。

按明太祖朱元璋的规定,明朝军队编制实行“卫所制”。军队组织有卫、所两级。卫设指挥使,统兵士五千六百人。卫下有千户所(一千一百二十士兵),千户所下设百户所(一百一十二士兵)。兵士有军籍,称作军户,世袭为军,他们子子孙孙只能当兵,不能干别的,因此是社会上地位极底下的人。卫所军平时屯田或驻防。遇有战争,朝廷命将,率领调自卫、所的士兵征战。就是说,领兵的将领临战时是由朝廷任命的,按大明的习惯,一都是任命文官为将,如:袁崇焕、孙承宗、熊廷弼、洪承畴、卢象升等等,这些有名的将领均是文官。这些将领除了自己的亲兵,是没有军队的,麾下的军队,都是朝廷调配的。

这是朱元璋定下来的制度,目的是便于养兵,减小朝廷负担。同时,避免出现军阀、拥兵自重的将领。

明中叶以后,屯田多被军官吞蚀,军士破产逃亡,徒存官署。到了明朝末年卫所制度已经破败衰弱不堪,士兵不足,毫无战斗力了。为战争需要又开始组建募兵制的营兵,就是有军饷的吃粮当兵性质的军队,属于**军性质。还有地方官府依靠当地士绅、大家族组建的民团,属于地方军性质。崇祯年代明军的精锐边军多是募兵。便于调集使用,又比较有战斗力的是各地的名团,朱家的护路队就是名团性质的军队。正规的官军:卫所兵反而是最弱的军队了。

从军制上说,营兵和民团就不同于卫所军了。首先他的士兵不是军户,退伍后是百姓,比军户的地位高多了。士兵跟着将领走,这就是军阀的苗子。比如吴三桂、秦良玉,他就是营兵、或民团的头目,手下的兵将永远跟着他,等于是他的私产,朝廷不可以把他调离军队的,除非解散军队。

......

这两个千户队能凑出1000人已经是很好的卫所了。这些也不是朱顺该管的事,还是先练兵吧。

明军的打仗冲锋,就是大旗作先导,十人一个小旗,百人一个中旗,千人一面大旗。士兵都看着自己所属的旗子走。为了避免士兵认错旗子,所以旗子的颜色形状都不相同,越奇特越好。士兵都是文盲,写字区别是不行的,所以旗帜非常混乱。旗子重要,打旗子的士兵就重要了,要么是老兵,要么军官的亲信。棋手按军官的命令、军鼓军乐、上级的旗帜来决定行动的方向。士兵跟着自己的小旗走,有点像导游举着小旗带一群游客。军队列阵一团团,进攻一窝蜂,逃跑就乱糟糟,官找不到兵,兵找不到官。要是旗子倒了,这个旗子所属的兵就乱了套。所以军阵就是旗帜的海洋。

这种作战方法伤亡大,效率低,不符合朱家军的要求。所以朱顺首先要训练官军适应朱家的作战队形,否则无法配合作战。时间紧迫,这种训练只要达到官和兵能互相找到,能够听懂进退的几个军号号音就可以了。其他的只能将就。

朱顺提个大喇叭,站在高处大声训话。首先让北方支队的一个排作进攻,后退的示范动作。让这些明军观摩学习。进攻前,士兵按战斗队形集结在出发地,朱家的军队打仗时一般是不需要旗帜的,所以队列中没有旗帜。冲锋号吹响后,士兵按战斗小组、班、排列成散兵线,拉大距离,凭借地形地物,或快或慢的跳跃前进,后退号吹响,各个小组互相掩护撤退。这些动作都要靠基层军官指挥,所以就要求基层军官素质要高,就是说班排长的训练难度很大,有了好的班排长就有了强军的基础。朱家军的基层军官都配一个军哨,挂在脖子上,军哨对指挥士兵有很大作用。

示范完毕,朱顺说:“前进、后退听军号命令,听军官命令。违令者,杀!你们的军旗已经使用习惯了,继续使用。但是兵和官要互相认识,不能没了旗子就互相找不到。你们的小旗之下分成两个战斗小组,任命一个组长。每个组都要有盾牌兵,弓箭兵和长枪兵。冲锋、后退都是一个小组的人在一起。小组之间至少要有五到十步的距离,不准扎堆。保持各组之间的距离就是长官的责任。

前进要分散开来,百人队,十人队的长官要管好自己的部下,不能失去控制。控制不了自己的部下,这个长官就不合格。同样,后退不是乱跑,长官要指定掩护的组、队,分批后撤。

我们用三天时间,分三步训练。

今天训练的科目是:划分百人队,百人队之下有三个三十人队(明军的千人队管十个百人队,百人队管十个十人队,数量太大,军官管不过来,所以朱顺加了一个三十人队),三十人队之下有三个十人队,十人队之下有两个小组,上下级要互相认识。在场地上按小组战斗队形进行分散、集中的训练。然后,部队行进一段距离,再进行分散、再集中。做不到的撤掉长官。开始!”

应该说朱顺的要求已经降到最低,但是对于基本上是农民的文盲卫所兵来说还是不容易。在北方支队战士的叫骂声中夹带着不准吃饭的惩罚,终于勉强分成了战斗小组,做了几次分散、集中的训练。到了晚上,全部解散后,重新按编制集合,还算是做到了。个别找不着北的士兵、军官只好退回去,不要参加后面的训练了。

第二天训练按照军号前进、后退,队形就不能要求了。凡是有扎堆的,乱跑的,就拿木棒打。这一天又更换了几个军官。

第三天训练小组配合对敌。一个小组对一两个敌人,对一大群敌人应该用什么队形。盾、弓箭、长矛都起什么作用。这一天清退了一百多人,清退的人有胆小的、体力不够的、智力欠缺的。最后八百多人的队伍终于勉强能上战场了,朱顺暗暗摇头,这种队伍做炮灰都不够格。

......

十一月十八日,上午巳初(上午9点)。三屯营北门外。

朱顺指挥的北方支队和朝廷官军的联军,已经做好了攻城准备。严寒的冬季渐渐的过去了,但是天气依然很冷,选择一天中气温较高的时间发动攻击,有利于这些南方来的战士。

三屯营就是个大军营,或者叫军事要塞,他只有两个门,一个北门,一个南门,北门对着大道,南门对着山。城里面没有普通的老百姓,都是军人。现在驻守在里面的是后金正白旗的一个甲喇。皇太极对蒙古人的信任程度毕竟是差了一点,三屯营这个重要的地方,就没有留蒙古人。

按八旗制度规定以三百户为一牛录,每户出一个战兵就是300人,设牛录额真一人,每个战兵又带有数量不等的跟役、包衣所以一个牛录的军队,总人数就超过了300人。五个牛录为一甲喇,设甲喇额真一人。从理论上来说一旗(也叫固山)的标准应该是二十五个牛录,但实际上旗、甲喇的牛录数都超出了这个标准。三屯营的这个甲喇有2000多人。

站在城头的甲喇额真,看着城外的明军士兵、旗帜,以为是普通的官军,心想,不是花皮就好,**们都被花皮打怕了。但是仔细一看,又有点不对,哪儿不对呢?人数太少了,看样子不足一千人(实际官军只有700多人,另外100人配合北方支队的一个连,去南门伏击了)。这点人能攻城吗?可是不攻城,到这里干什么?总不会是耍着玩儿吧?

甲喇额真终于看到了,在官军的后面有花皮的‘盾车’。实际上战车的侧后还有炮兵阵地,队直属的火炮连、营属火炮、连署火炮加在一起,82迫击炮10门。这是今天攻城的主力,20直射炮带来两门协助。因为打击城墙上、工事后面的敌人,只能是曲射火力。带来两门直射炮的任务有二:其一,负责打开城门;其二,防备意外出现的大队骑兵冲击,毕竟三屯营有2000**兵,直射炮的撒榴弹可是比迫击炮强多了,尽管20毫米口径小,散弹弹丸数量少,可是它可以像机枪一样直接瞄准射击,准确度、打击力度要强悍得多。

朱顺的安排是,迫击炮火力打击城墙上,和城墙后面的防御敌军。直射炮打开城门,官军在战车的掩护下,负责清理城门的通路和占领城墙,这有点拿官军当炮灰的意思。清理通道后,战车进城,部分82迫击炮、20直射炮、半自动步枪上城墙,居高临下攻击城内的敌军。在战车掩护下北方支队的士兵和官军搜索城内残敌。

巡抚王元雅也在明军阵中,观看花皮的攻城战斗。按朱顺的嘱咐,他没有打出他的巡抚旗帜。三屯营内原来的明军是有火炮的,打个将旗出来只能招来炮弹。明朝的大官员们都有表明身份的旗帜,所以战场上看对方旗帜,就知道哪位大员到了。

三屯营的城墙上确实有火炮,只是**们不会用,俘虏的明军被他们杀了不少,重新组织出一支炮队还需要时间。攻陷三屯营时,**们只知道杀人泄愤,也没有想什么火炮的事,哪还管谁是炮兵?统统的杀。所以那些个大炮成了摆设。三屯营的城墙上没有红衣大炮,所以明军列队在五里之外,就算是能开炮,射程也不够。朱顺已经做了防备。

城头上的甲喇额真看到了花皮特有的气球升起来了,他已经慌了神,不知该不该弃城而逃。这时,82迫击炮就开火了。只有一门炮开火,打出一发炮弹,落入城中,爆炸声中腾起了烟雾,这是试射。

随后又是一发一发的炮击,三发炮弹后,终于在气球上观察员的校正下打到了城墙上。迫击炮就是有这个问题,需要试射。直射炮,在视线范围内,就不需要试射。

--- 第90章完 ---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功能呼出区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