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日若翻脸美国是否出兵?普京回应语惊四座!
中日一旦摊牌开战谁会站在中国一边?谁又会支持日本?近日,普京说了一句话,让躁动不安的日本举国都震惊了...
普京到底说了什么,打死你也想不到
下载军事头条看全部文章
明末平头哥

第二十八章卢象升之死(上)

手握重兵的总监军太监高起潜有兵有粮,不思进取,只是行军并不打仗。卢象升想灭清军,无奈清军骑兵灵活机动,他虽有几次逮住满清小股部队,获得些小胜。但清军主力尚存,一直与他在河北、山东两地来回周旋。杨嗣昌得知皇帝已经顾忌卢象升,大着胆子克扣、拖欠天雄军的钱粮。宣大兵没有足够的粮饷,追着八旗铁骑后头跑,还得不时停下来向地方筹集粮饷,根本赶不上趟。形势发展与卢总督预想的吻合,至次年十月,清兵仍然盘踞河北,未被击退。双方兵马一时在河北境内形成不战不和的焦灼态势。

崇祯十一年十一月,朱由检看到清军势大难除,心中已有怯意,有了和议的打算。他让时任兵部尚书的陈新甲和清庭私下接触。皇太极觉得大明毕竟幅员辽阔、底蕴深厚。满族人口稀少,怕一时难以打败大明。他亦有意进行和谈。陈新甲经崇祯帝授意,悄悄出关磋商,最后秘密与皇太极达成划关而治的协议。约定关外归大清,关内归大明,宁、锦基本按照现有的实际控制线划分国土。应该说大明不算吃亏,只是面上一个大国被迫与建奴签订城下之盟,割让辽东,说起来有失颜面。崇祯帝是个极爱面子的人,故当时未公开承认有此密约。

时任首辅大学士的杨嗣昌、总监军太监高起潜,揣测到崇祯有意和谈。陈新甲当然没有直接告诉杨首辅,不过杨嗣昌多次约谈陈新甲,两人知道锦衣卫的厉害,怕隔墙有耳,面上不过谈些寻常事情。可杨首辅从陈尚书的眼神和努嘴中,猜到陈新甲最近玩失踪,原来是往辽东去了。按说皇上若想辽东有大动作,理应不回避首辅。定是其他不可告人之事,陈新甲才会如此神秘。他将自己的猜测告诉了高起潜,让高公公向皇上身边的伺候太监们打探一下。

高公公通过自己的心腹传回来的消息是:皇帝对与清军谈和之事只字不提。但是之前时常能收到陈尚书从辽东寄来的密件。此密件只能皇上亲自打开,别人无从插手。回函亦由皇上亲自操刀,最后封函后交司礼监快马送去。

两人一合计,皇上如此避讳众人,显然不是打算向辽东的清军开战,因机动力量关宁铁骑已抽回关内。皇上亦不可能提出向清朝投降,俯首称臣,这不符合他的个性和**帝国皇帝的身份。只有一个合理解释,便是和议。

杨嗣昌、高起潜琢磨着皇帝要和谈。双方军马便不能撕破脸。两人一心为和谈创造良好气氛,不欲与突入关内的清军正面交战。为了摸清皇帝的真实想法,杨嗣昌暗中叫高起潜起一份奏章,请求皇帝同意他最近一段时间作守势,不主动招惹清军。清军如想退回关外,建议最好不予阻拦。明军让开一条道路,以便清军主动退回关外。大明以礼送出境的方式避免硬对抗,减少双方的损失。没想到崇祯皇帝收到高起潜的奏章,下旨命高公公火速回京面圣。

高起潜忐忑不安的赶回北京,他不知道崇祯皇帝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他不敢先去找杨嗣昌,直接去紫禁城求见皇上。朱由检在御书房接见高起潜。高公公跪着汇报近段时间的工作情况,表示在皇上的英明领导下,自己领导的大明关宁铁骑打的清兵四处逃窜,八旗兵已经惶惶如丧家之犬。只是因卢象升的天雄军行动缓慢,拖了自己后腿,故一直未能将清兵合围。

崇祯皇帝看卢象升最近一年的战报,确实乏善可陈。与一年前屡屡斩获上万的战况不可同日而语。他猜测卢总督在磨洋工,对自己分他兵马心怀不满,故此出工不出力。他没去考虑,杨嗣昌背后捣鬼,高起潜关宁铁骑不予配合。卢象升两万天雄军势单力薄,如何打的败将近七万的八旗铁骑?当然高起潜的业绩更好不到哪里去,不过皇帝对高公公的预期本来就不高,倒也不为难他,听他往自己脸上贴金,吹嘘如何撵着清军到处乱窜。

清军突入关内超过一年时间,仍未被赶走,可谓创大明历史纪录了。朱由检感到奇耻大辱。卢象升作为援军总指挥,总督天下兵马,自然得给崇祯皇帝一个说法。皇上便下急诏,宣卢象升火速进京议事。卢总督不知朝中又有何故,只得将兵马留驻保定,赶回京城复命。

卢象升到京后,朱由检召集朝臣,太极殿商议击退清兵的办法。文臣武将分班站列,杨嗣昌率先发言:

“陛下,如今李自成、张献忠两支反贼一年之内死灰复燃,转战陕西、山西、河南、湖北多省。劫掠、杀戮官民无数,已然是大明的心腹大患。臣以为,如果要将大明的两大祸患作个比较,清军是病在肩背,闯、献二贼则是病在肺腑,更为急迫。为今之计,攘外先需安内,对内集中官兵**两股贼寇;对外与清军议和,叫他们退兵。如此方能解决问题。臣请陛下明鉴!”杨嗣昌揣摩皇帝的心思,故意讨巧说这一番话迎合皇上。

东林党人领袖周延儒出班启奏道:“陛下,臣以为,清贼和民贼都是大明的心腹大患,理应两边全力打击。如按杨首辅所说,大明与清贼裂土议和。如此则建奴只要来打我们一下,我们便割地求和,今日割辽东,明日让宣、大,何日是个头?罔顾天朝上国的身份,成何体统!臣更怕此头一开,蒙古、缅甸、安南会有样学样,到时候边疆岂有宁日?”

周延儒的意思很明确,与清军就应该继续打下去。至于明军能否同时对付内外两种敌人,他不管关心。东林党人只关心道理上应不应该,至于能不能做到,那是你杨首辅和执行层面的卢象升等人应该考虑的事情。

崇祯对两人的发言不予置评。周延儒的话崇祯并不爱听,东林党人说话总站在道德制高点,用名誉来绑架他。他们又善于鼓吹,有清流舆论的支持,他皇帝不得不有所顾忌。朱由检征求卢象升对于清军是战是和的意见。卢象升不知道皇上的打算,高声道:

“臣作为武将,誓将领兵抗击满清建奴,虽战至一兵一卒,绝不言和。”作为主战派的卢象升与主和的杨嗣昌分歧明显。

杨嗣昌对两位主战派的发言进行反击,他提高嗓门道:“陛下,周尚书和卢总督的话虽有理,不过全无用处。大明官兵已经不起两线作战。百姓更是负担不起这么多的军费。于今之计,唯有舍弃一头,与清军议和,稳住辽东局势。大明官兵才能集中剿灭闯、献二贼。绝不可书生意气,不知变通。”应该说,杨嗣昌的考虑还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崇祯皇帝听了,未置可否。他又问高起潜什么意见。

监军太监高公公昨晚单独被皇上召见,皇帝与他交了底。高公公向朱由检表态,铁定支持皇上的和议。此刻见皇上询问,便出班说道:

“启奏陛下!微臣同意杨阁老的意见,和议刻不容缓。官兵两面作战,疲于应付,和议拖的日久,恐更为不利。恳请皇上明断!”

“高公公,你身为监军太监,理应领军与满清贼寇作战,竟然想与之议和。你不怕挫伤将士们的士气吗?”卢象升朗声责问道。

“怕将士不满,我们便不要干事了!卢大人,恕小臣斗胆问你一句:到底谁听谁的?是将士们听皇上的还是皇上听将士们的?”高起潜问道。他此话语藏杀机,谁敢让皇帝听将士们的?岂不是想谋反!整个朝堂感受到一阵肃杀之气,大臣们全安静下来。

“你——”卢象升被高起潜问的一时语塞。高公公曲解卢象升的话,随意引申到听不听皇上指挥的问题上来,这个问题教卢象升怎么回答?根本不须多问!高起潜明摆着在暗示卢总督不听皇帝指挥。卢大人气的够呛。

朱由检听到这里,寻思卢象升拿手下将士来说话,有威胁的意思在里面。他听了心生不满,觉得卢象升拥兵自重迹象日益明显。卢总督抗击清军固然没错,可一年过去了,你又拿不出一个立竿见影的办法。天下兵马由着你打去,败光了损失的可是我老朱家的江山,你卢象升拿什么来负责?崇祯皇帝见场面有点失控,便开尊口道:

“高起潜,卢象升,你们就事论事,都不要上纲上线。”

听了皇帝这话,朝堂上的气氛才缓和过来。朝臣中有些人发言表示赞同周尚书、卢总督的话,大多数为东林党人。不过他们事先可没与卢象升通过气,出发点与周尚书一样:跟建奴媾和,与理不合。朱由检可不这么想,他以为卢象升与东林党人联合起来反对和议,不管他们的主张对不对,这苗头不太对。

崇祯皇帝脸色不悦,过了许久才说道:

“与清廷和议,只是杨阁老等个别人的意见,朕并未首肯。卢象升,怎么对付入寇的清军,你与杨嗣昌、高起潜再商量商量吧。”

卢大人发言执意要与清兵对抗到底,朱由检心中对卢象升的不满累积到极点。崇祯皇帝明面上没偏向谁,暗中却授意高起潜统领的关宁兵马按兵不动。由着卢象生两万宣大兵自个闹腾去。他叫杨嗣昌完全断绝宣大兵的粮食补给。希望卢象升知难而退,别再叫嚣对抗到底,让皇帝一点选择的余地都没有。

恰好不久山西北部传有敌情。皇帝借机下旨意,将卢象升手中一半兵马调走,由大同总兵王朴率领,赶赴大同增援。朱由检另下一道圣旨,命卢象升需三月之内,找清军主力决战,将他们歼灭或赶出关外。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功能呼出区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