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日若翻脸美国是否出兵?普京回应语惊四座!
中日一旦摊牌开战谁会站在中国一边?谁又会支持日本?近日,普京说了一句话,让躁动不安的日本举国都震惊了...
普京到底说了什么,打死你也想不到
下载军事头条看全部文章
再造汉明

第三章 水车浜

这天上午,刘云龙做好了最后一张长木凳,开始和师弟们收拾工具,准备回家。

钱师傅和东家去结账了,黄东家为人很客气,让他们吃了饭再离开。

趁还没到午饭时间,刘云龙和三个师弟来到街上稍微转一转。这次,师弟们都不许他靠近河边,以防再出事。

木渎街有南北两条街,中间隔着木渎河,东西长约有600步。街道两边除了一些住宅外,其它的就是作坊和杂货店。作坊中,有酒坊、酱油坊、铁匠铺、碾米铺、裁缝铺、染布坊、织布坊,杂货店也不少,几乎可以买到你想买的所有物品。

离东家不远处,有个明月寺,杏黄色的外墙特别显眼,据说是后唐年间建造的,已有700多年历史了。

刘云龙和三个师弟走进寺门,看到用青砖铺成的路上有几个字,仔细一看是“来此作甚”四个字。

刘云龙盯着这四个字看了好一会儿,沉思着。

这4个字似乎在问香客,更像是在问自己,我来到这个时代能干些什么?会有啥作为?

师兄弟们沿着中轴线向寺内走去,古寺内有天王殿、财神殿、观音殿、文殊殿、普贤殿、地藏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还有十几个供和尚食宿、念经、接待香客、居士入宿的配殿。尽管寺内有几十个善男信女在供香拜佛,但古寺很大,因此还算清净。

4人玩了一会儿,觉得到了午饭时间,就出了寺门,回到了东家。

东家老屋的几张八仙桌已坐满了匠人,就等主家上菜吃饭。钱师傅坐在桌首,旁边空着几个位置,在等着他的四个徒弟。

刘云龙和师弟们走进老屋,坐在了师傅旁边。

刘云龙告诉师傅,他们刚刚去了明月寺,并和师傅说了看到的一些人和事。

东家的帮佣一会儿就把饭菜端上了桌,匠人们开始吃饭。

黄东家不时走进客厅,一边客气地说中午没准备啥好的菜,一边劝匠人们多吃点。

不一会儿,匠人们吃好了饭,木匠们纷纷和东家、钱师傅打招呼,说着再会之类的话,背着木工箱和行李离开了。

木工的活干完了,下来只剩下泥水匠、雕花匠、油漆匠、箍桶匠的活了。

钱师傅把刘云龙喊到一边,拿出几百文钱交给刘云龙,说道:“这是你20多天的工钿,一天是40文,一共是960文。”

明代的木工、泥水匠、雕花匠、油漆匠,尽管没什么地位,但工价是不低的,如活不断的话,养活家人是不成问题的。一般在城里作坊内做工的,工价是30文/天,在乡村普通做工,一天工价是20文,木工、雕花匠、油漆匠的工价比普通做工的高,一般可拿到40-50文。像钱师傅那样的手艺人,工价就能拿到50文/天。

钱师傅接着又拿出50文,说道:“这是那次抛梁,东家给你的赏钱”。

他见刘云龙把钱接过去,用衣服包裹好,塞进行李包后,又说道:“你回去后,要自己好好地接活。我这边接到活缺人手的话,也会喊你来帮忙的。”

刘云龙听后点点头,见师父没啥再叮嘱的了,就和东家打了个招呼,说了一声再会。黄东家的大儿子客气地把钱师傅他们几个送到了门外。

刘云龙和钱师傅、三个师弟告别后,在街上买了些礼品,找到救他的葛成刚。

刘云龙早就打听好了,葛成刚是一家杂货店的伙计。

他把谢礼塞给了葛成刚后,朝街的东边走去。

木渎镇位于苏州城西20里。木渎镇的西北2里处为佛教名山灵岩山,西北7里处是天平山、金山,西12里为穹窿山,东南10里为上方山、七子山。

出木渎镇2里就是胥江,刘云龙沿着胥江边的官道向家的方向走着。

伍子胥建苏州城时,开凿了一条从苏州胥门到太湖的运河,开凿的时间比京杭大运河还要早。这条人工运河开凿的最初原因是伍子胥为了从水路带领吴国军队进攻楚国。后来这条运河不仅便于洪水季节太湖洪水能迅速的排往湖外,而且也方便了苏州与无锡、湖州的水路交通。苏州人为了纪念伍子胥,将这条运河称为“胥江”,还在胥门建有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的纪念像。

即使在后世,胥江是苏州人除了长江、京杭大运河外的第三大水系交通。

路边的地里种着水稻、棉花、桑树。稻田里,刚刚栽种不久的秧苗绿油油的,已开始分蘖,叶子在风中微微摆动着。棉花刚刚出苗不久,棉苗正在拼命地吸收着营养,壮大着它地下的根系。

明末,苏南地区大量种植棉花、桑树,棉花、桑树用地各占到总农用地的三分之一。棉花播种时间要在麦子收割后,因此棉花的种植时间比南方的福建、广东要晚一个月左右,苗期需要40天左右。

这个季节正是桑葚成熟的时候,一些桑农和孩子们正在采摘黑紫色的桑葚,贪嘴的孩子一边采摘桑葚,一边把采摘下来的桑葚往嘴里塞,吃得嘴唇发紫。

胥江边的一些岔河里,不时看到几个小孩子在游泳,岸边有几个汉子光着屁股在踩着水车,把河水引到水渠里,水沿着水渠哗哗的流向要灌溉的稻田里。

明代也实行合作社。朱元璋是农民出身,他知道做农民不易。农家碰上春夏农忙时节,要是家里男丁有病在身无法干活,不仅会耽误农事了,还会造成土地荒芜、缴纳不了国家的税粮,就连家里的老人、小孩也养不活,因此,朱元璋下令全国各地乡村,由里、甲长牵头,一里之内的农民20来家或40家、50家组成一社,凡是遇到婚丧嫁娶和生老病死之类的事情,一社的人家通力合作,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即使是农忙季节一家无力,百家相助了,一切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像这种踩水车灌溉的事,采用的就是合作社制度,由村里的男丁轮流踩车。

由于踩水车是个体力活,而且身上往往都会溅上水,如穿着潮湿的衣服踩车的话,不仅身上不爽,而且还容易出痱子,因此往往就干脆光着屁股踩水车了。

官道上还看到一些穿着破衣服,头上包着白巾,手里拿着破碗的人,拖儿带女的走着。

刘云龙一打听,他们有的是来自陕西,有的是来自河南,有的来自山东。他内心想道,不知道有多少陕西、河南、山东的灾民流落到了全国各地。

江边,纤夫们不断地来往走过,他们艰难地拉着一艘艘运输船向前走着,船上有2个橹工在摇着橹子,还有1个舵工在船上掌着航向。

在江南,如载重量在5吨左右的小船,一般就只需要1个橹工摇船,边摇边掌握船的航向,再配上一个撑篙的就足够了。大船,如漕运船,其载货量大,因没有柴油机作为动力,所以除了由纤夫拉着船外,船上一般还有1-2个橹工摇船,1个舵工掌舵。

船中有的载着煤炭,有的载着棉包,有的载着的麦子和菜籽。这些麦子、菜籽显然是刚打下不久,准备送到碾麦坊、榨油坊去磨面粉、榨油的。

在河里,还不时看见几个农民,摇着船在河里罱河泥。

在江南一带罱河泥是很普遍的,农民利用闲暇时间用罱子将河底的淤泥掏上来,再与猪粪、牛粪、杂草分层堆在一起,利用夏天的高温,让粪、草、泥共同发酵,成为肥料,称为“呕肥”。

罱河泥的罱子是农村捞水草、罱河泥的专用农具,它是由二个用竹篾编成的近似半球形的斗子,每个斗子与一根竹竿连在一起,两根粗长竹竿交叉在一起。使用时拉开竹竿就使罱子张开,待伸到水里抓到河泥后,再将二根竹竿合在一起,罱子就闭合了。

罱河泥看似简单,其实是个体力活、技术活。要把罱子从河底拉到船上,不仅手臂要用力,罱子离开水面后还要靠腰使力才能把罱子里的河泥放到船里。罱到河泥后,在松开竹竿前,双手要紧紧地握住竹竿,还要讲究速度,否则罱到的河泥浆会随着水流流回到河里,白罱了。一般初学者,不把两手练出茧子来,还学不会。

苏南的河泥较厚,且肥沃,是天然的优质肥料。

农民通过罱河泥还起到了不断清理河道的作用,因此即使到了20世纪80年代,苏南运河不需要疏浚河道,河水一直很清,市民可以在河里淘米、洗衣服,有些民众甚至将河水挑到水缸里,放点明矾就能饮用了。但随着工业化的到来,牺牲了环境,导致后世苏州的河水曾黑浊不清,没人再敢淘米、游泳了。

他沿着江边走了不久就到了横山。

横山位于胥江的北面。胥江南边与横山对望的是上方山山脉,上方山山脉自东向西分别为磨盘山、上方山、七子山、尧峰山,往南是吴山岭、旺山、西壁山。

又走了一会儿,就到了横塘镇。

伍子胥在开凿胥江时,就在横塘兴土木筑鱼城,成为苏州城西南的要冲之地,后来成为了吴越交战的烽火战场。三国时期形成了横塘镇,是苏州城外的文化商业重镇。

京杭大运河和胥江在横塘镇汇合后,向东通向苏州胥门。

在隋朝以前,大运河是经上塘河进入苏州。隋炀帝大兴土木开凿运河时,从枫桥到横塘开凿了江枫运河,将大运河与胥江修通,此后,从横塘到胥门段的胥江成了京杭大运河的主航道。

横塘镇在明代也是苏州郊外的一个重要城厢,以大运河为界,分为东城厢和西城厢。两个城厢各有一条沿运河南北向的主街道,还有东西向的次街道。东城厢主要是酿造业,如酿酒、酿酱油、酿醋,经过横塘镇的行人,老远就能闻到酒香、酱香、醋香。西城厢有一些杂货店、木材铺、作坊,最大的作坊是造船坊,在普福桥北面沿河就有4个造船作坊。由于苏州工商业发达,水路运输需要大量的船,因此横塘的几个造船作坊的业务量没断过。

两个城厢的东西向街道,有跨江枫运河的普福桥(后世称为亭子桥)连接。

普福桥是一座三孔石拱桥,桥顶建有亭子,亭子四角均有石柱支撑,四周砖砌,普福桥成了风雨廊桥。亭角翘首,四角挂有古铜钟,敲击铜钟时声音十分清亮,能传几里远。普福桥引桥的四麓各有一口井,井上又各设一小亭,供行人饥渴时喝水歇脚。有风水先生讲:四井乃四口字,建亭桥上如工字,合之乃“器”字形也。

普福桥的东北面是跨越胥江的彩云桥。

彩云桥也是一座三孔石拱桥,桥的北堍是宋元时期的驿站,曾是供路过的官员、情报传送官休息、食宿、换马之场所。

进入明代后,把驿站改到了盘门外的水陆城门外。

横塘和木渎一样风景优美,宋代大诗人范成大的七言绝句《横塘》就这样形容横塘: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站在普福桥上,刘云龙就看到自己的村庄水车浜了,尤其是那高2丈,在不断转动的水车,特别醒目。

水车浜是一个有60户人家的大村庄。

明代,苏南地区的村庄与北方的村庄不同。

在北方,由于常年战乱、盗匪横行,村民为了能自保,往往几十户、几百户人家集中在一起,以对付盗匪、流寇,所以往往一个小村庄就有几十户人家。

苏南地区在朱元璋立国后,为了惩戒苏州人,把大批苏州人移民到了淮安府。在后世的盐城,有很多人还经常回苏州寻根。尽管经250多年的人口繁洐,但有的村才5-6户,稍大一些的村庄有十几户,50-60户的村庄已算大村落了,不过村与村之间都相隔不远,相距2里算远的了。

水车浜距苏州盘门2里多一点,距胥江不到1里。

水车浜有一个高达2丈的水车,需要2头牛才能拖得动,是以前村里一个地主造的,现在这个水车供全村和邻村的人灌溉农田所用,因此称为水车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功能呼出区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