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日若翻脸美国是否出兵?普京回应语惊四座!
中日一旦摊牌开战谁会站在中国一边?谁又会支持日本?近日,普京说了一句话,让躁动不安的日本举国都震惊了...
普京到底说了什么,打死你也想不到
下载军事头条看全部文章
再造汉明

第十七章 买地

刘云龙刚想进文庙,就被门口二个值更的拦住了。苏州文庙是读书人的地方,为防止杂人打扰,门口有人值更。

刘云龙向他们说明情况,并拿出陈洪谧的信件后,才被放行。

刘云龙在一个大厅里找到了吴教谕。

吴顔谦已有50多岁了,留着一把胡子,很斯文的样子。看到刘云龙递来的引荐书后,问道:“后生,你是做什么的呀?”

“回教谕的话,我是做木匠的。”

“你多大了呀?”

“18岁了。”

“看你的样子,好像读过几年书。”

“是读过几年书。”

刘云龙也没否认自己没读过书。他在这个时代仅仅读过几年社学,但在后世却是苦读16年的大学毕业生。

“哦,赚到钱了,想来买地?”

“是的。”

“我这些地不仅要养活佃户,还要养活教授、杂工及用于维修房屋。府学这么大,一年的维修费用就要几百两银子。”

“这个我知道。我只买40亩地,地上的青苗费我照价补偿,另外......”

“另外什么?”

“我买下这40亩地后,我补偿这些地3年的出产,再从租种这些地的佃户中招收80名50岁以下的工人。”

刘云龙的法子相当于后世征地的“土地工”。二十世纪50-80年代,工厂征地建厂房时,一般每亩地要解决2个青壮年,称之为“土地工”。

吴顔谦听后心想,这个后生能主动提出来补偿3年出产、招收80名佃农做工,也就不怕佃农饿死了,于是心动了,忙说:“此事重大,我得听听其他人的意见。”

吴教谕着人去把二个训导喊了过来。

一会儿,府学的二个训导倪用宾、朱士若来了。倪用宾和朱士若都是苏州的秀才。

吴教谕把刘云龙要买地的想法告诉他俩后,倪用宾问道:“这些地三年出产怎么计算?”

刘云龙说道:“按每亩地年收成3石稻谷、1石麦子,行不?”

倪用宾心想,苏州地区的最高亩产量确实也只有3石稻谷、1石麦子,就问道:“价格呢?”

刘云龙说道:“3石稻谷、1石麦子就按4石稻谷计,稻谷的出米率是72%,即4石稻谷可碾米2.88石大米。现在市面上米价是每石2.16两,40亩地3年的出产折合约747两银子。这样算法是否可行?”

倪用宾看了看吴教谕,见吴教谕没反对,就说:“行。”然后就说道:“现在佃农的各种税赋、徭役也重,交了田租后,自己也剩不下几个钱,何况刚刚受水灾,佃农更苦了。你愿意招收他们做工,蛮好。我看这样,现在已九月下旬了,稻子都已成熟。你要买地的话,还是等稻收割后吧,这样青苗费也不用补偿了。”

刘云龙说道:“可以。我可以在稻收割后再来收地,不过买地手续还是先办了吧。”

朱士若问道:“你准备以什么地价买下这些地?”

刘云龙说道:“每亩地12.5两银子,行吗?”

朱士若听后,看了看吴教谕,见吴教谕点点头,知道他已接受了这个价格,于是继续问道:“你买地干嘛用?你真能养活这些佃农吗?”

刘云龙说道:“我准备开织布坊。我给这些佃农和城里做工一样的工钿,女的可以做纺工,男的可以做维修工、脚夫,应该能养活他们。”

倪用宾问道:“那些佃农和我们是签订长期租约的,我们突然中断和他们的租约......?”他言下之意是你刘云龙是否可以对这些佃农予以一定的补偿。

刘云龙接口道:“租地5亩以上的,我可以每户补偿5两银子,5亩以下的,可以补偿3两银子。”

倪用宾问道:“此事甚好。不过你说的养活佃农之事,光口说不行。”

刘云龙说道:“可立据为证。”

吴教谕原先以为刘云龙是说着玩的,听后立即说道:“那我们可以马上立据,只是需要个保人。”

倪用宾说道:“这有何妨,去书院巷找个巡抚衙门里的人来作保,不就可以了吗?”

吴教谕一听,对朱士若说道:“那你去巡抚抚衙里找个人过来。”

苏州府学是苏州的最高学府,抚衙内很多官员的儿子就在府学内读书,这些官员自然与府学的教谕、训导熟识。很快,抚衙内的一名叫徐阶的办事员被请了过来。

明代的巡抚衙门没有固定的编制,巡抚衙门内的办事人员通常是巡抚延聘的一些幕僚人员,或临时征用当地后补的佐杂官到巡抚衙门办事。

徐阶了解了一些情况,看了陈洪谧的引荐信,知道苏州府没有反对意见,又看了他们起草的契约后,很爽快的作为保人签了字。

签完字后,吴教谕对刘云龙说道:“我现在去知府学政,把这份契约报备一下。按约定,你可要在三天之内把钱拿过来哦”

刘云龙说道:“没问题。按约定,你们要在十月五日前交地。”

吴教谕说道:“没问题。我们收到你的钱后,就让佃农收割,时间应该足够了。”

刘云龙说道:“吴教谕,那我回去准备银子了。”

吴教谕说道:“好的,那就不远送了。”

刘云龙回到家后,把买地的契约拿给父亲看。

父亲问他买地干嘛?

他就说,家里就这么点地方,没法放更多的机器,因此要造房子,开更大的作坊。

母亲问他,开办的作坊准备放多少机器?

刘云龙告诉妈妈,准备放200多台机器。

母亲以为是开拉细线的作坊,心想,200台拉细机一年有4万两银子的收入,马上眉开眼笑,忙对儿子说道明天就把钱给你。

三天后,刘云龙把500两土地款、747两土地出产补偿款、16两佃农租种田地的补偿款交给了吴教谕,并分别给教谕、训导送了一块绸料,说是让他们做几件衣服。

市面上,一般精细棉布1匹为0.5两,而绸布属于奢侈品,1匹就需要5两。教谕、训导推托了一番,就把绸料收了下来。

十月五日,刘云龙早早来到地里,地里的稻都已收割干净,露出一搓搓稻槎。过了一会儿,倪用宾也来了。他俩在地里等了约10分钟,通判蔡福南带着2个衙役来了。

蔡通判看到刘云龙后,说道:“哎,小木匠,你还真买地啦?”

倪用宾一听,说道:“你别瞧不起他,他已把地款割清了。”

蔡通判说道:“哦,看来你说一年赚200两银子是真的。那,我们量地吧。”

蔡通判带来的人就开始丈量土地。这块地北邻大运河,西接吴门桥到蠡墅的道路,如建个码头后,水陆交通相当便利。

明代的量地尺,一尺为32.7厘米,营造尺一尺为32厘米,裁衣尺一尺为34厘米。因此,量地的一丈为327厘米。

入秋后天气已转凉,风也很大,刘云龙给蔡通判、倪用宾和2个衙役偷偷各给了0.5两银子,说是给他们的辛苦钱。通判、训导、衙役心里自然开心,也不再抱怨风大了。

一边量着地,一边聊着天。

刘云龙问起为啥现在不吃辣椒?

倪用宾说道,辣椒是万历年间从海路传入福建、浙江、南直隶的,大家只是种植后用来观赏的。

蔡通判问辣椒可以吃吗?

刘云龙说辣椒当然可以吃,可以用辣椒炒洋芋艿(即土豆)、炒咸菜、炒豆干、炒鸡蛋。

几个人听后摇摇头,表示没吃过。

说到洋芋艿,于是大家又说开了。

土豆,苏州人称为洋芋艿,是20多年前由欧洲人带到苏州来的。徐光启在嘉靖7年(1628年)写的《农政全书》已有描述,可以食用,但不是苏州人的主食,所以种下去后也不怎么打理。官田种了土豆后,主要是当做贡品送到北京去的。

另有一种作物是御麦,即玉米。当年弗朗机人(明代将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统称为弗朗机人)为了租借澳门,通过贿赂官员后,派使者找到正在江南巡视的正德皇帝,把玉米当做贡品送给了正德皇帝。正德皇帝就让江南人种着试试看,苏州人就将玉米称作“御麦”。现在陕西、山西、北直隶、湖广等地都有种植,但苏州人的主食是大米,种一些“御麦”只是调调口味,所以苏州人不怎么用心种玉米的。

还有一种作物是山芋,即红薯。山芋是由福建人从吕宋引入的,徐光启将山芋引入松江府,后被苏州人学会了种植。因苏州人常把红薯种植于上方山、七子山、灵岩山、穹窿山等山坡之地,故苏州人将红薯称为山芋。与御麦、洋山芋一样,山芋也不是苏州人的主食,只是偶尔调节一下口味,比如把山芋放在灶膛里烘烤后,吃烘山芋。

正聊着,一些农民跑了过来,他们是租种府学官田的附近农民,他们前几天就听说府学已把地卖掉,还给他们发放了租地的补偿费,今天过来看看,究竟是谁买了他们租种的地。

倪用宾指着刘云龙,对他们说,是这个后生买了这些地,然后问他们,是不是已拿到补偿费了?见他们都点头表示已拿到补偿费,倪用宾对他们说道,这个后生马上要招工,你们愿意的话,可以去他那里应聘。

农民们站在边上窃窃私语,打听着买地的是哪个村的。一个上沙村的人认出了刘云龙,他的妹妹就嫁到了水车浜,经常去妹妹那里走动,因此认识刘云龙。

量好地,钉下木桩做好界线后,蔡通判说,明天你来知府拿鱼鳞本,这地就是你的了。

明代对人口管理和土地管理实施“黄册”、“鱼鳞册”制度,黄册是记录某地人口户数、户主、人丁的册子,相当于后世的户口本。鱼鳞册是记录土地属性、地域的册子,相当于后世的土地证。官府依据黄册、鱼鳞册征收税赋。

府学的官田卖给刘云龙后,土地归刘云龙所有,鱼鳞册也必须做相应变更。

见已是午时,刘云龙请他们到了盘门的一家饭店里吃了顿饭,然后大家互相道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功能呼出区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