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中的稻花
苍穹之下
烈日炙烤着干涸的海洋
这是没有鱼和藻
传说它是生命的禁区
斑驳的黄沙在寒夜中板结
白盐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蓝天下
只剩红树茫然的守望
他说他的理想
是坐在禾下乘凉
还要让宇宙农夫也能闻到稻花香
让他之后的中国
忘记饥饿的伤
那是上万年记忆中从未吃饱过的脸庞
是粒粒辛苦却干瘦的脊梁
是饥肠辘辘的原野上
一粒种子迎接春天和又一个冬天的向往
仿佛是为了回应这里的苍凉
他把青春凝结成了一粒种子
撒向无际的沙莽
干枯的黄土里
一粒粒种子裹挟着希望
在咸涩的土地里生根发芽
大海里生长
一米一米
是绿色的稻在疯长
金黄色的稻花肆意盛放
那是种在大海里的希望
是啊
黄土地回应了他的愿望
**黄沙中卷起金黄色的禾浪
还不够
还不够啊
要漫山遍野都披上金黄的光
青山有青山的汗珠
河流有河流的泪水
土地有土地的思量
因为那伟大的
也是满身泥泞的
那崇高的
是在黑夜中独行的
穿过四季戴着草帽的人
在无数个春天里
只因为一个简单又仿佛不可实现的
让全世界人民吃饱的愿望
==============
谨以此诗纪念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授。
袁隆平教授是当代神农氏,为解决亿万中国人的能够吃饱饭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民以食为天,人活着就得吃饭,粮食问题是全人类的问题。
几千年来,粮食问题一直都关系到国计民生,国家发展,国际社会稳定。能够喂饱每一张嘴,也是每个国家需要解决的问题。
袁隆平先生从担任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教员开始,就开始尝试研究杂交水稻,不畏艰难困苦,一直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
19**年7月5日,在试验稻田中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种子。
这也是一颗希望的种子,此后多年,他遭遇过冲击,水稻秧苗被毁,等一系列事件,却都未曾放弃过研究杂交水稻。
1980年10月,经过10多年刻苦的研究实验,在有关科研单位的协作下,他攻克了制种关,使杂交水稻的研究获得全面成功,为水稻增产开辟了新的途径。
这个是一个伟大的胜利,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从此得到了解决。
自此之后,我们挥别了吃不饱饭的历史,几千年以来困住人们的吃饭问题再也不是难事。
然而他却未曾停下研究的脚步,一直继续为了杂交水稻的研究贡献余力。
2010年3月,袁隆平院士团队和张启发院士团队合作,共同研究转基因水稻。在合作交流会上,袁隆平称,为了消除公众对转基因抗虫稻米安全性顾虑的问题,他愿意作为第一个志愿者来吃!3月12日,袁隆平在报告会上就转基因抗虫水稻的安全性实验、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为什么能够减少除草剂用量等问题与张启发院士进行了讨论,并表示支持政府关于转基因作物研发的决策。
2017年9月,在2017年国家水稻新品种与新技术展示现场观摩会上,袁隆平宣布一项剔除水稻中重金属镉的新成果:“近期我们在水稻育种上有了一个突破性技术,可以把亲本中的含镉或者吸镉的基因‘敲掉’,亲本干净了,种子自然就干净了” 。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及其团队培育的超级杂交稻品种“湘两优900(超优千号)”又创亩产纪录,经第三方专家测产,该品种的水稻在试验田内亩产1149.02公斤 。
2020年3月,袁隆平院士选址、谋划和题名的“隆平国际现代农业公园”在广州市黄埔区启动建设,一期项目大吉沙岛水稻公园水稻种植工作启动。
2020年6月,袁隆平团队在青海柴达木盆地盐碱地里试种的高寒耐盐碱水稻(又称海水稻)长出了水稻 。
这是一个伟大的创想,众所周知,盐碱地里面只有极少的植物可以存活,想要在此种出水稻,近乎异想天开。
然而他还是做到了,他在这片干涸的土地上种出了水稻,让这片干涸的海洋上面散发出稻香。
这是一项激动人心的壮举,为耕地面不断减少、环境不断恶化的当下,开拓出新的可能性。
2021年5月22日他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丰功伟绩,永远镌刻人心。
向袁隆平先生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