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沆瀣一气的内阁
此时张光远站了出来,“陛下圣明,微臣觉得,对于军队而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微臣倒是觉得,将抗倭军历年欠下的两响补齐,再赐予一个封号,勉励一下就可以了。”
“不能让戚将军因此而骄傲。”
历朝历代对于将军的打压都是非常严重的。
虞国也不例外。
虞国的传统,利用王族守卫边疆,镇北王帅领的镇蛮军,就是为了镇守北方草原民族,防止他们入侵中原。
之前镇北王调滇海军回军,就是靠着蛮族入侵,也就是草原部族的入侵为理由的。
对于王族不怎么打压也不敢。
但是对于其他将领就不一样了,他们一向是将兵权看得很紧的。
要不是西海的倭寇太过猖獗,这些文官指不定,能将抗倭军分割成多少块儿呢!
刘启微微摇头,“不可,正所谓功是功过是过。”
“有功则赏,有过必罚。”
“既然戚将军斩倭寇有功,当予以表彰,就进封假横海将军吧!等广元郡灾情解决,再予以转正。”
“对了,青阳军沈玉,征剿匪徒有功,封镇军将军,即刻起回朝听调。”
“青阳兵,由他指派人员统领。”
“对了,分出两千青阳兵,交给孙文将军,命孙文家军主持广元郡赈灾事宜。”
“之前是朕疏忽了,居然没给孙将军配兵,不然的话,何至于被匪徒攻击,以至于下落不明,幸好有锦衣卫护持,不然的话国家又损失一栋梁。”
“锦衣卫指挥使卢本伟,领导锦衣卫有功,赏赐黄金百两,锦袍一件,黄马褂一个。”
众人听了都是震惊不已,小皇帝疯了,又和内阁作对。
这一口气,又私自做主了好几件事,置朝廷,内阁如无物啊!
刘启看着众人,“诸位可有意见?有话直说,不用遮遮掩掩。”
刘启刚刚说完,瞬间一群谏官就冲了出来。
看到他们,刘启就头疼,这群家伙毫不怕死,更是以挨打为荣。
最关键的是真和刘启对着干啊,无论他做什么事情,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都要出来顶撞几句,反正就是皇帝有错没错都要纠正。
“停,你们几个就算了,其他人有什么意见,没意见就退朝吧!”
“没人说,就是没问题了,那就退朝。”
“内阁别忘了拟旨。”
刘启说完匆匆忙忙直接离开。
内阁几位阁老互相看了一眼。
内心深处对于刘启佩服不已。
关于青阳兵的处置,早在十多天前就已经安排好了。
可是刘启一直隐而不发,一直等到今天,趁机说出来。
而且不给众臣考虑的时间,又是一招荒唐退朝,糊弄过去。
要知道刘启这几件事做的,第一,收买抗倭军的人心,不动声色的这样沈玉调入京城,又趁机分割了青阳兵的实力。
沈玉想要升官晋爵就必须按照刘启说的办。
嘉奖锦衣卫新指挥使,更是为了安抚太后之心。
行事不拘一格,做事却颇有章法。
突然张光远一拍额头,“坏了,又让陛下跑了。”
众臣茫然的看着张首辅,不明白他在说什么。张光远手中拿着一道奏折,“广元郡郡丞密奏,巡查副使刘文,收拢一众匪寇,霍乱广元郡,打家劫舍,无恶不作。”
“本官正打算上报陛下的,没想到陛下居然逃了。”
众人都是大吃一惊。
“不可能吧,刘文不是皇叔吗?堂堂巡查副使,怎么会和贼寇搅在一起?”
“真是有辱斯文啊,他毕竟是皇族,就算是落魄皇族也不能和贼匪搅和在一起吧,简直是将皇族的脸丢尽了。”
就在这时,蒋正忠皱着眉头问道,“张阁老的奏折是不是有什么问题,那广元郡大灾,灾民遍地,民不聊生,这打的又是哪家的家舍啊?这和大灾岂不是自相矛盾?”
“莫非这灾和别的灾还不一样?”
这时候众人也意识到了问题。
不过有些知道内情的直接闭嘴,不知道的也是纷纷提出疑问。
看着众人皆在讨论广元郡的事情。
张光远的嘴角微不可查的笑了一下。
广元郡的事情早晚会暴露出来,这时候给大家打个埋伏,将来也好说一些。
“好了,此事还需要调查,在我看来这就是郡丞胡说八道,堂堂皇叔,怎么可能勾结匪类?”
“罢了,反正陛下也不太上心,这件事就先放放吧!”
张首辅做出决定了,其他人也不敢反驳。
某些既得利益者,此时更不敢将这件事闹起来,也只能听之任之了。
说起来这是很无奈的事情。
刘启有意放任刘皇叔胡搞乱搞。
可是有人托关系托到了张光远府上,这件事他又不能不上报,最终想出了这么一个办法,先将这件事糊弄过去再说。
“各位,下朝之后,可要来我府上一叙啊?”
“最近陛下赐了我一组铜锅,还特意配了一对厨师,做的饭菜相当可口,今日正好招待群臣。”
张光远笑呵呵的对着众臣邀请。
张首辅的面子,那是一等一的,哪个朝臣敢不配合?
于是众人顺水推舟,“阁老请客,我等焉敢不至啊。”
“待我下朝之后,备一些薄礼,必然登门造访。”
“阁老邀请,我等欣然遵从。”
一群人笑呵呵的,互相拱了拱手。
相约一起去张府。
内阁几个老头互相看了一眼,纷纷露出了奸诈的表情。
这铜锅自然就是涮锅,这一次邀请群臣,也是受了皇帝的委托。
皇帝现在也难啊,到处都用钱,先帝留下的内帑被他花的差不多了,于是想出了这么一个办法。
卖锅。
几个老臣都是吃过火锅的人,都知道这东西的美味。
按照陛下的意思,一组铜锅五十两,不贵吧?
朝廷百官几百人,一人一组,那就几乎是上万两银子呢。
要是再通过百官推广到民间,那些富商豪门,掀起一股火锅潮流,不在话下。
到时候开个铜锅专卖,他们几个合股,陛下出技术材料,占股五成,他们几个出面占股五成,合情合理。
这样也可以规避百官弹劾。
毕竟皇帝亲自经商,多多少少有些说不过去。
但是有内阁几个老头当挡箭牌就不一样了。
到时候最多就是张阁老开的,哪个敢不给他几分薄面?
用陛下的话讲,这叫劫富救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