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世家子弟(一)
清末民初,
大争之世。
乱世就是舞台,
枭雄横空出世。
袍泽弟兄,
誓同生死,
肝胆相照,
快意恩仇。
趁此天下巨变,
携手逐鹿天下。
为了至尊的神器,
又拔刀相向。
刀光剑影中,
集体走向陨落。
春雨秋风间,
百年倏忽而逝。
请诸君回首百年,
去领略历史上,
最骄悍的战将,
最诡异的权谋,
最血性的刺杀,
最纷纭的乱世。
。。。。。。
1859年。
绵延了两百多年的清帝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这一年,太平军势如破竹,攻占扬州,连破江南、江北大营。
这一年,英法的舰队云集天津大沽口,第二次鸦片战争激战正酣。
这一年,捻军叛乱正呈燎原之势,河南、山东、安徽大部都被裹挟其中。
从南到北,兵祸不断。
生灵涂炭,如炼狱一般。
对清帝国来说,王朝末期该有的景象都已经具备。
亡国似乎是随时都可能发生的事情。
这个国家的人们,从朝堂之上的士大夫,到乡野村间的贩夫走卒,都在谈论一个话题:谁会成为这个王朝的终结者?
是天王洪秀全?
还是捻军主将张乐行?
抑或是英法舰队的司令额尔金?
然而,他们都不是天意所属。
冥冥之中,上天已悄然选择了一个人,来终结这个起自白山黑水之间的王朝。
此时的他,却只是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孩。
河南项城,袁世凯。
项城是河南的一个小县城,袁家是县城里最大的望族,因为袁家出了一个大人物。
清廷名将袁甲三,袁世凯的二祖父,官至漕运总督,提督八省军事,朝廷一品大员,是与曾国藩、李鸿章并肩战斗过的人。
那年秋天,袁甲三与捻军作战获大胜,差人送捷报到家。捷报到家之时,袁甲三的孙侄刚好出生。
整个家族为之兴奋,以为这是祥瑞之兆。于是在请示袁甲三之后,便给这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取名世凯,字慰庭。
一出世便凯歌高奏,期待日后光慰门庭。
袁家从袁甲三这一代人开始,真是一发不可收拾。父子两进士,兄弟双举人,一门两代四贵人。
袁甲三和他的长子袁保恒是进士出身,袁甲三的第二个儿子袁保龄和他的侄子袁保庆都中了举人。袁世凯的父亲袁保中也是秀才出身。袁甲三做官居一品,袁保恒、袁保龄、袁保庆也是朝廷大员,真是一门显赫。
要知道在清朝,通过科举考取举人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其难度就像让现在的高考学子考上北大、清华的概率一样,说**挑一并不为过。
例如大儒康有为考秀才连续落榜三次,举人失败了五次,光举人就连续考了十八年。科举虽然考的是圣人之言,但恐怕圣人如孔子、孟子等,也未必考得上,就如同我们的英语六级、考研英语,英国人来了也未必能通过。天知道大家都在考什么!
袁甲三是连科及第,秀才、举人、进士是连续考上的,在整个科举史上也是不多见的,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绝对的人才!
但是在五十七岁,官运正隆时,袁甲三去世了。谥号端敏,极尽哀荣。袁甲三去世时,袁世凯只有四岁,还是幼儿园小朋友。所以这位袁家最重要的大人物,其实没有对年幼的袁世凯产生直接的影响。
袁家完全可以称之为学霸之家,但是袁家善于科举考试的光荣家族传统,到袁世凯这里,便戛然而止。
袁世凯小时候倒是也喜欢看书,并获得了一个“袁书呆”的雅号,但是他只是喜欢看一类书——兵书。
为了得到兵书,他可以花重金去购买(袁家也不差钱),为了钻研兵书,他可以不眠不休。但每次让他看四书五经,他便是榆木疙瘩——根本就不开窍。
因为袁保庆无子,袁保中便把五岁的袁世凯过继给了袁保庆。
从此,袁保庆也便成为了袁世凯的叔叔兼嗣父。
袁保庆对袁世凯的教育非常上心,请了当地著名的老师给袁世凯上课,以求让他博取功名,光宗耀祖。这就跟现在父母给孩子买学区房上名校,心情是相同的。
有一次,老师让袁世凯做文章写一下自己的志向(最常见的作文题目:我的理想)。袁世凯只用了一刻钟,就交卷了:大泽龙方蛰,中原鹿正肥。
草莽之气,透纸而出。
老师看完,异常惊讶,没想到一个七岁的孩子居然能写出这样的诗句。
老师当场评价:此子断非池中之物,非极忠便极奸。当然,老师也很后悔一件事:没有规定下作文的字数。
上天选择某个人作为转变一个时代的大人物,必定会对其进行千锤百炼,不断考验,将其从生铁锻造成真钢。
只有铁打的筋骨,才能配得上天大的担子。
至于考验的方式,基本分为两种。
一种是让你的人生,从光着身子开始,一上场什么都没有,然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让你在拼搏、挣扎的过程中,不断锤炼你,增长你的才能,从而让你获得坚忍不拔的意志。
另一种则是,让你的人生,一出场什么外部条件都具备,然后一件一件的给你无情地剥夺去,以考验你的心智,能否做到动心忍性,通过此种考验的人便是人中龙凤,反之,不能通过考验的人,便会庸庸碌碌过完一生。
第一种考验方式是上天常用的一种方式,近代通过考验的人物如:张作霖、曹锟、冯国璋、段祺瑞、孙中山等。
第二种考验的方式,其实更残酷,因为他是反人性的,所以通过率也更低。上天对袁世凯的考验属于这一种。
在当时的中国,通过科举博取功名,可以说基本上是成才的唯一的一条路,尤其是对袁世凯这样的官宦之家来说。整个家族的希望,都寄托在家族里男孩子们的科举上。
在当时,秀才是可以捐的,就是拿钱来买。所以,对袁世凯这样的大户人家子弟来说,秀才是不用考的。少年的袁世凯直接参加了乡试,去考举人。
参加乡试的袁世凯,信心满满。信心主要来自于自己的家庭和所受的教育,家里举人、进士一大把,自己作为袁家的子孙(确定是亲生的),身体里肯定也流淌着知识的血液,这是从遗传学上分析的结果。而且,自己的老师也是当地最出色的,学问做的最好的,教学最上心的,这是从后期教育学的角度来分析的结论。
实在是没有理由再怀疑自己了。
就这样,少年袁世凯迈着自信而矫健的步伐,踏进了贡院的大门,仔细的答题交卷,然后迈着六亲不认的步伐回家,等待发榜,静候佳音。
发榜的时候终于等到了,袁世凯非常激动,很快他就可以跟他的父辈、祖辈一样,给这个家族带来无上的荣光。他感觉报喜的差人,已经敲锣打鼓的走在了来袁府的路上。他甚至都准备好了一套别人来祝贺时的说辞。
落榜!
命运就是这样残酷。明明感觉唾手可得的东西,转眼间却已经远在天边!这种感觉,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会体会到是何等的绝望!
翩翩贵公子袁世凯,项城县的宠儿,在追捧和恭维中长大的公子哥,就这样迎来了命运的一记耳光。这难道就是自己奋斗了三年的结果?
慢慢冷静下来的袁世凯,终于认识到了科举考试的残酷。
他不断在心里提醒自己:自己的能力没有问题的,只是准备地不充分,才导致了这么个结果。
再用三年的时间,进行更加细致的准备,一定可以高中举人!
在接下来的三年中,他没日没夜的学习,逐字逐句的背诵,摒弃了所有的休闲娱乐活动,每天呆在书房。乡试的失利让他明白了在功课上自己不是那种天赋异禀的人,唯有勤奋专注才是达到目标的唯一途径。
三年间,他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准备科举考试上,没有一丝保留。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这次必能成功。袁世凯怀着忐忑而激动的心情再次踏入贡院。
开榜前,袁世凯感觉自己心脏都要跳了出来,既期待,又害怕!
再次落榜!
命运又无情地跟他开了一个大玩笑。
看到这个结果,袁世凯感到天旋地转。
六年的光阴就换来了两次落榜的结果吗?上天为什么如此不公?
他的心已经如枯木一般,没有任何信心再做三年的应试准备了。
袁世凯的科举之心已死!
他恨科举考试,恨组织科举考试的朝廷。
他撕毁了所有的书籍!并写下了一首七绝诗:
眼前龙虎斗不了,杀气直上干云霄。
我欲向天张巨口,一口吞进胡天娇。
这首诗,完全可以比肩黄巢在落第时写下的那首《不第后赋菊》:
待到来年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科举,让两个相差一千多年的落第秀才,体验了相同的绝望、愤怒,以及要疯狂报复的心理!事后,黄巢用数十万的人头宣泄了自己的愤怒。
袁世凯要比黄巢文明的多,但手段却更彻底。当他当上直隶总督后,联合张之洞,上奏折直接废除了科举考试!实行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在袁世凯手里画上了句号。
生活对一个人的考验,通常不只是使其饥饿,让其贫困,对其身体进行伤害这么简单,而更常用的方法是,对其设置不可翻越的界限,让其费劲全身的气力,却仍然一无所获,去体验那种令人窒息的绝望感。从而磨炼一个人的心智,使其获得人生境界的提升。而不能通过考验的人,当然无法获得更为开阔的人生境界,也便毫无意外地成为人生的残次品,弃于一角,少有问津。
有怎样的人生境界,便有怎样的人生舞台!
如果说计算少年时代留下的阴影面积,对袁世凯来说一定是科举考试。连续的科举失败,对袁世凯的性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待他日后进入官场,遇到比较棘手的问题时,他总是会安慰自己:“比起做文章,这容易多了!”这也成为了他的一句口头禅。
科举只是生活对袁世凯考验的一部分,在考科举这几年,他最重要的亲人一一离开了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