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日若翻脸美国是否出兵?普京回应语惊四座!
中日一旦摊牌开战谁会站在中国一边?谁又会支持日本?近日,普京说了一句话,让躁动不安的日本举国都震惊了...
普京到底说了什么,打死你也想不到
下载军事头条看全部文章
枭雄的天空

第3章 世家子弟(三)

就这样,在一个天蒙蒙亮的清晨,徐世昌跪别了年迈的老母亲,毅然踏上科考之路,从此走向了帝国的心脏。一路上,他心潮澎湃,既有去争取个人功名的兴奋,又有对袁世凯慷慨解囊的无比感激!

今日,你赠我以百金。他日,我便扶你登上大位!

二十岁的徐世昌自己都不会想到,他的功名会超越前辈曾国藩、李鸿章,成为军机大臣、内阁协理大臣、体仁阁大学士,达到汉人在满清朝廷中的最高点。另外,他还做过民国的国务卿,并成为民国在位时间最长的**。这两项成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此时的徐世昌,只是一个背着行囊,行色匆匆的年轻人,他迈着坚定的步伐,义无反顾地走向帝国的心脏——京城,在那里,他会迎来辉煌的人生!

出发吧,年轻人!

富家翁从来不是袁世凯的追求,项城县也已经安放不下袁世凯那颗躁动不安的心。

虽然已经结婚生子,但袁世凯却再也忍受不了这种闲适无为的生活了!

他决定离开这个小地方,去闯荡一番事业。

但自己又没有什么功名,茫然四顾,应该去哪里呢?

就像现在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样,他把第一个目标定在了上海,希望在那里谋取自己的第一份职业。

晚清的上海已经是远东第一都市,十里洋场烟花地,风云际会上海滩!

就这样,没有任何功名的袁世凯,河南小县城一个的年轻人,带着一个捐来的秀才头衔,来到了上海。

这种情况,在现在职场上,就跟拿着一张伪造的高中毕业证,去上海找工作一样。

徜徉在黄浦江畔,袁世凯这个年轻人,对职场的残酷有了最深切的体会。在项城县,谁不知道袁大公子,但到大上海后,他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卑微,就像沧海一粟,根本无人认识。

有的只是,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偶尔被人从背后拽一下衣角,回头便看到一个小哥诚恳而谄媚的笑脸:“大哥,游泳健身了解一下!”并不容置疑地塞给他一张广告宣传单。

除此以外,便再也无人理他了。

孤独,是在寂静无声的荒野,在了无人烟的地方,所获得的直观的生命体验。

孤独,更是在繁华喧嚣的都市,在人声鼎沸的街道,虽然人流如梭,但是没有一个人认识你时,所获得的那种致命的心理体验。

后者的孤独感更甚于前者!

消弭这种孤独感最好的方法就是——温柔乡。

在上海这期间,袁世凯结识了上海滩的名妓沈氏,并在红粉佳人的怀抱里找到了实实在在的存在感。

身高不足一米六的袁世凯,得到沈氏的青睐,除了自己年少多金以外,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擅写情书。

情书是女人最乐于接受的表达方式。

连个正经秀才学历也没有拿到的袁世凯,对情书的研究却很深入。他经常给沈氏写一些诗词了,其中有这么一句:商妇飘零,一曲琵琶知音少;英雄落难,百年岁月感慨多!诗中饱含着英雄美人天涯沦落的认同感,和对年华易逝的无奈和悲怆!

一来二去,沈氏也被袁世凯用情之深所感动,同时发现这个年轻人具有与众不同的英雄气。就跟袁世凯讲,让他不要在沉沦在温柔乡中,大丈夫要出来做事,成就一番事业。沈氏自己还拿了些钱,资助袁世凯北上去京城谋职。

沈氏自己呢,就用以前的积蓄赎了身,等着袁世凯发达以后来娶她过门。

而袁世凯从**战场回来以后,在天津督练新军,官授治理按察使。飞黄腾达后,虽然贵为朝廷命官,但袁世凯并没有嫌弃身份低微的沈氏,最终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将沈氏娶了过来。

从这件事情来看,袁世凯也不是一个薄情寡性浮浪子弟。

从上海来到京城以后,袁世凯的求职之路,并没有丝毫起色。在迎来送往中间,出手大方的袁世凯很快花光了所有的盘缠,但并没有得到一个理想的职位。

在最为窘迫的时候,一个老友来拜会他——徐世昌。那时候的徐世昌的人生已经开始起步,他来到京城,连下举人、进士,并进入了翰林院,成为一名七品的编修。

人生的际遇真是奇妙,上一次见面时,徐世昌还仅仅是一个窘迫的塾师而已,几年没见,人家已经成为了徐翰林了!自己却谋职无路,没有学历,混得如此落魄。

他乡遇故知,老友见面自然是令人兴奋的事情。

徐世昌作为职场过来人,资深北漂,给袁世凯分析了现在京城周边的职场状态。

他告诉袁世凯,李鸿章正在天津搞洋务,但是他那里也是举人、进士一抓一大把,虽然袁世凯的二爷袁甲三跟李鸿章是战友,但是以袁世凯这样的资历,恐怕很难受到重用。

当袁世凯有所成就的时候,再去找李中堂,是最合适的时机。所以他不建议袁世凯现在去天津碰运气。

听到这话,袁世凯非常气馁,他下一站本来是计划去天津投奔李鸿章的,但现在他对徐世昌的话无可反驳。

他现在已经彻底明白,以自己的学历条件,想谋取一份美差,那就如同让胖鸭子上天——有那个心,没那个力。

徐世昌又给袁世凯指出了另外一条路——从军。现在正处于乱世,乱世要成就大事,就要抓兵权,像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都是这样成事的,你二爷袁甲三不是也靠军功上位的嘛!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你家里留下来的人脉关系能帮上忙。袁甲三、袁保庆都曾在军中任要职,他们虽然不在了,但是关系还在,最起码你不用再从大头兵做起。

听到这个建议,袁世凯陷入沉思。

从军,他袁世凯不是没有考虑过。但是,在当时社会对当兵都有很深的偏见,所谓好汉不当兵,好铁不打钉,通过科考求取功名才被视为正途,特别是对袁世凯这样的贵族子弟来说。

很多社会闲散人员,实在没有办法了才会选择去当兵,他袁世凯与这些人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袁甲三、袁保庆等人不一样,他们都是以文官办团练起家的,就是说是有功名之后,直接自己招募部队,当军官,他们是带兵,不是当兵。类似的还有曽国藩、李鸿章等人。

但如果袁世凯去当兵,他没有功名,跟社会上很多地痞流氓去当兵差不多,那就直接奔基层官兵去了。

但经过沉思熟虑,他还是接受了好友徐世昌的建议——从军。既是无奈的选择,也是心中那份血性使然!

就这样吧,放下项城的富家翁的生活,放下对科举的执着,放下对妻儿老小的眷恋,放下世人的偏见,去从军,去沙场,用鲜血建立自己的功名,拜将封侯!

在一个人漫长的一生中,最终决定自己命运的,通常是那么几个瞬间的抉择。

徐世昌是影响袁世凯做抉择的那个人,这也是他给袁世凯的第一个建议!

经过认真梳理自己家在军队的人脉关系,袁世凯决定去山东,投奔一个人——吴长庆,他嗣父袁保庆的结拜兄弟。

从此时开始,袁世凯的人生开始转变。

这一年,他二十二岁。

通常说赢在起点,这话不怎么对,因为起点通常无法选择。应该说赢在拐点,赢在你做出改变的那个时刻!

袁保庆对磕头兄弟的孩子,非常看重,安排他在营务处工作,处理一些日常的事物,不用直接去跟一些新兵蛋子混。

袁世凯的第一份工作是监督军纪。袁世凯对军纪的理解就是四个字——令行禁止。

一入军营,袁世凯便展现了非常人的铁腕手段。

有一次,吴长庆不在的时候,军营发生了械斗,很多官兵参与其中。袁世凯在问清了真相后,按照军规,直接将肇事者五人,就地正法,其中还包括了吴长庆的亲随。五颗人头落地,袁世凯眼睛也没眨一下。

等吴长庆回到军营,袁世凯第一时期前去请罪。这件事让久经沙场的吴长庆感到无比震惊,自己仅仅几天没在,军营里便人头滚滚,而操作这一切的就是年轻的袁世凯。

袁此时只是二十二岁的青年,并没有什么官衔在身。吴长庆并没有制他的罪,却重新认识了这个胆大心细的年轻人。

吴长庆明白一个道理:乱世要用重典,也要重用能够维护重典的人。从此,袁世凯就被任命为营务处的帮办,给配了两名亲兵,成为了基层部队的一个小领导,领导着俩人。

从此以后,军营里都知道了这个杀人不眨眼的年轻人。

除了袁世凯之外,吴长庆帐下还有一位非凡的人物!

在与袁世凯一起在营务中干活的人中,还有一个叫张謇的年轻人,文章写得非常好。吴长庆也没想到,自己的军营中,有一个日后的状元郎(张謇),还有一个直隶总督(袁世凯)。

张謇发现,这个叫袁世凯的年轻人,执行军纪虽然冷酷无情,但是为人却慷慨洒脱,办事也精明强干,一来二去,两人也就成了好朋友。

张謇的科举之路也是异常坎坷,他考中秀才的时候,还没来得及品尝喜悦,就被人举报了,因为他是冒名顶替考的,上下一顿打点之后,官府才不追究了。

然后,张謇连续考了五次举人,次次失败。没办法的情况下,也来吴长庆这里参军做幕僚。

谁能想到,十二年后,这位科考失意的年轻人,会高中恩科状元。如果这还不算什么的话,那他接下来的功绩那真是无人能及——作为民国的大实业家,建成了一座城市(南通)。

“有磨皆好事,无曲不文星。”文曲星中的“曲”字,非常值得体会。

在乱世中,很不起眼的小人物日后都可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千万不要小瞧这些身边的小人物。

张謇和袁世凯就成了吴长庆的文武两大幕僚。

张謇在工作之余,会读书学习,继续准备科举考试。

这让袁世凯参加科举考试的心又蠢蠢欲动,他也写了几篇文章,让张謇帮助修改。

张謇看了以后,给了他八个字的评价,让他非常绝望:狗屁不通,无从删改!

1882年,**出事了。

吴长庆的庆字营接到李鸿章的命令,调防**。袁世凯随众将士坐上了开往**的轮船。

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会发生什么?袁世凯此刻感到既紧张又兴奋,冥冥之中似乎有一个更大的舞台正在等待着他。

前进吧,袁世凯,一战成名天下知的机会正在等待着你!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功能呼出区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