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开山祖师(二)
李鸿章,他最得意的门生,从两江总督任上来到了天津。
此时的李鸿章已经具有了比较多的和洋人打交道的经验,他在上海和杨秀成斗法的时候,就利用洋人的支持,组织了洋枪队,那是中国近代最早的雇佣兵,所向披靡,战斗力非常强。
曾国藩看着这个风尘仆仆的赶来的学生,就问他在目前这种骑虎难下的局面下,该如何和洋人周旋?处理轻了,洋人不接受。处理重了,朝廷清流派就拿这个做文章。
这真是是一个无解的局面。
李鸿章回答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痞子腔。
他认为老师曽国藩的处理方式过于方正,有棱有角,所以就会磕磕碰碰。
他要采取一种更加圆滑,更加游刃有余的方式,他称之为“痞子腔”,说白了就是流氓手段。
一条人命,四百两银子。李鸿章差人从民间和大监狱中买了十六条人命杀了以敷衍洋人。天津卫有一部小说写得就是这段故事,后来被拍成了电视剧,名字叫《老少爷们上法场》。
......
虽然手段不正规,问题毕竟是解决了。
四十七岁的李鸿章展现了“手腕”,得到了朝廷的认可,一场危机就这样解决了。
.......
天津人一向以乐呵、知足、不较劲著称,这样重大的冲突怎么就发生在这个地方?文化学者冯骥才这样写道:“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天津这块地里边,有碱有盐还有硝;举凡中华大灾大难,无不首当其冲,因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既在显耀上层,更在市井民间;各色性格的人,又热又辣又爽又嘎又不好惹。”
地域文化、地域性格是关键因素之一。谁让天津人与生俱来就具有“又热又辣又爽又嘎又不好惹”的性格呢?
天津教案是曽国藩在政治舞台上的谢幕演出。之后,他就被朝廷任命为两江总督,他的学生李鸿章则接任他出任直隶总督。曾国番托着颤颤巍巍的病体来到南京,在这里草草处理了一起“刺马”案,一年后,作为国之柱石的曾国藩与世长辞,朝廷赐谥“文正”。“文正”是最尊贵的谥号,这份哀荣代表了朝廷对此人生前业绩的最高褒奖,宋朝的范仲淹、司马光、清朝的刘统勋都获得过这个谥号。
作为湖南老乡,**这样评价曾国藩:“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长期以来,人们对曾国藩的非常推崇,深究其原因在于曽国藩代表了儒家哲学的最高追求,也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最完美的一种成就——内圣外王。内圣指的是一个人修养的成就,是出世的;外王是指一个人的社会功用,是入世的。出世和入世本来是对立的,儒家哲学就是将这两种对立的功用完成统一,而方法就是做到“内圣外王”。
内圣方面,曾国藩时刻以圣贤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克己修身,躬身践行。他把内圣这个非常崇高而模糊的目标进行了具体化,提出了四个非常具体的方法:慎独、主敬、求仁、思诚,潜心修养,将自己的修养和精神追求提高到了传奇历史人物的级别。儒家说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贤,后世却没人敢自比圣贤。但是,对一个普通人来说,能够时刻做到慎独、主敬、求仁、思诚这四个方面,就其修养来说,此人已经接近于一种完美的人格。
外王方面,曽国藩领导的湘军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之间的战争,创造了世界战争史的一个记录——伤亡人数最多的战争。这场战争让国家锐减了一亿多人口,直接死亡人口七千万。在战争开始后,朝廷军队(八旗、绿营)节节败退,甚至把江北、江南大营都丢了。半壁江山沦落,在这种国家即将倾覆,万分紧急情况下,一介文人曾国藩,手无缚鸡之力,仅仅凭借着一张让他办团练的圣旨,逐步整合各种资源,最终击败洪秀全,取得了这场史上最惨烈战争的胜利。
曾国藩率领湘军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同时也将自己置于功高震主的位置上,每每想到这一点,他都不寒而栗,这甚至比对付洪秀全更恐怖,因为他的对手变成了当时帝国的最高当权者。纵观中国三千多年的历史,在此种情况下,能全身而退的屈指可数,而能退的这么从容,这么优雅,这么名满天下,这么让后人津津乐道,只有一个曾国藩。
另外,能够最终平定洪秀全的叛乱,并不是曾国藩带兵打仗有多厉害,而是在于识人用人,在这一方面,曾国藩独到的眼光让人惊叹不已。他向朝廷举荐过的下属超过千人,其中,扬名者五百人,三品以上官员七十人,总督巡抚四十余人。识人用人之术,世人无过于曾国藩。
自古以来,厚重的史书无非就是君和臣的历史,君分为明君和昏君,臣分为忠臣和奸臣。其中,名臣是忠臣中的佼佼者,那些浩如烟海的史书基本都是他们的故事,他们用自己的忠诚和使命影响着朝代的更替和兴亡。
就稀有程度来说,名臣可分为三种层级,从低到高分别是:开国之臣、中兴名臣和挽狂澜于既倒型名臣。每个朝代都有几个顶尖的文臣武将作为开国元勋:汉朝的张良、韩信,明朝的徐达、常遇春,清朝的多尔衮、多铎等,他们用自己文治武功开创了一个朝代。
通常来说,每个朝代在开始的时候,都是有为之主当家,带领大家伙励精图治,几代之后,总是来几个不肖子孙,将家业折腾个稀烂。这就像是一个公司,从盈利变成亏损,亏损越来越严重的时候,危机便随之而来,如果祖上有德,这个朝代会出现一两个中兴名臣,将破烂不堪的“大公司”重新振作一下,能让其重新焕发活力,再绵延个三、五十年也是可以的。中兴名臣最出名的是北宋的范仲淹和明朝的张居正,这方面清朝最厉害,公认的有四个: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与开国之臣的数量比起来,每个朝代的中兴名臣可是少得多了,许多朝代压根一个也没有。这不难理解,毕竟不是所有濒临破产的公司都有运气碰上能把公司扭亏为盈并带入正轨的管理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