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日若翻脸美国是否出兵?普京回应语惊四座!
中日一旦摊牌开战谁会站在中国一边?谁又会支持日本?近日,普京说了一句话,让躁动不安的日本举国都震惊了...
普京到底说了什么,打死你也想不到
下载军事头条看全部文章
枭雄的天空

第7章 开山祖师(四)

当时还是一座县城的天津吸引了李鸿章的目光,他选择在这里开拓人生的巅峰。

天津原名叫做天津卫,为明成祖朱棣所设立。咸丰年间,将其辟为通商口岸,商业日益繁荣。各国更是竞相在此设立租界,方便与外国人交流、学习,这是一个非常适合做洋务的地方。

这个城市的特点是水系非常发达,海河和京杭大运河更是穿城而过。多条河流在此汇聚入海,有“九河下梢,七十二沽”的说法,“沽”指的是大片水域。水系发达的地方,比较适合做贸易,通常商业也比较繁荣,毕竟古代的物流主要靠漕运。

况且天津毗邻渤海湾,距离北京只有一百多公里,更有大沽炮台这样的重要军事设施,是京城的海上门户,有“津门”之称。晚清时期,帝国首都曾经两次被占领,都是在攻克大沽炮台后,从天津登陆的。

清朝的大才子孔尚任,就是写《桃花扇》那位老兄,曾经这样形容天津的气象:“津门极望气蒙蒙,泛地浮天海势东。”

历史上,不管是伟大的帝王还是强悍的臣子,都会将他们的勃勃雄心写在大地上,建立起一个个繁华无比的城市,供后人瞻仰纪念。比如朱棣之于北京,比如张作霖之于奉天。手握重权的李中堂同样雄心勃勃,他要在渤海之滨建立一座繁华无比的现代都市。在第一权臣李鸿章推动之下,天津这座县城也就此开启了迈向亚洲顶级大都会的华丽转身。

在名臣李鸿章看来,天津是一个天选之地,是一个上风上水的风水宝地。他想借助这个地方,做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向西方学习,建立一个富强的国家,历史书上称为“洋务运动”。

接下来是励精图治的故事。

李鸿章时期的直隶总督府有两个:保定和天津,李鸿章当政时期,主要是坐镇天津开展了一系列向西方学习的举措,他在天津期间,做了许多开创性的事情,简要列举一下:

开办了第一个现代化煤矿——开平煤矿。

建设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

开办天津机器制造局。

开办轮船招商局。

派出留**童赴美留学。

开办的北洋水师学堂。

开办北洋武备学堂。

开办中国第一所西医医学院。

开设中国第一条电报局。

创办同文馆(培养翻译人才)。

创办医学馆(培养西医人才)。

建设第一支海军舰队。

……

李鸿章一生开创了数十个中国第一,绝大多数都是在天津这二十五年开创的。

诸位不要小看这些事,开创性的工作是非常难做的。如果你的一生有一件开创性的事情,你就可以获得一个“中国某某之父”荣誉称号,可以吹一辈子牛了。

应该怎样评价这段时期呢?这个时期是我们这个古老的农业文明国家,向西方工业文明开始转型的时期。

落后的帝国,开始向工业文明过度。

从原始的农业文明向西方工业文明转型,是一个需要非常长的历史时期,特别是中间还掺杂着战乱、政潮、朝代更迭等因素。就现在来说,我们仍然处于这一转型时期之中。

在晚清那个时代,那时候朝廷的很多大臣思想可跟现在很不同,他们非常保守,非常顽固,所以每一项工作的推动,都会遇到巨大的阻力。

以唐胥铁路建设大体说明一下当时的情况,体会一下这个转变过程的艰难。

今天,我们如果坐火车从北京前往沈阳,在北京与山海关之间,会经过一个小站——胥各庄,这里便是中国自助修建铁路的起点。

李鸿章任直隶总督时期,建设了天津机器局,用来制造军火,这也是当时北方最大的军工厂。为了满足机器局生产的需要,开建了开平煤矿,采用工业化的方式采煤,这也是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的煤矿。

开滦煤矿在唐山,制造局在天津。煤炭运输的问题如何解决?

1879年,李鸿章奏请建设一条从唐山至天津北塘的铁路。

没想到,奏章一上,朝廷立刻炸开了锅。

顽固派坚决反对,最主要的一条原因是:会影响顺治、康熙、雍正、乾隆、道光等老首长休息。

这些老首长都长眠在清东陵,万一这火车鸣笛,老领导不高兴了,会影响大清的国运。

顽固派荒唐地认为,没有火车的落后状态不会影响国运,有火车鸣笛会影响国运。

翰林院的徐桐,徐太师,就是顽固派的典型代表。

一听到美利坚国,徐桐当场就十分恼火,说大清国是最美的,美国还有什么资格称“美”呢?大清军队披坚执锐,美国还有什么资格可“坚”的?

“西班有牙,葡萄有牙,牙而成国,史所未闻,籍所未载,荒诞不经!”

徐桐当时被认为是清廷最有学问的人,在清流中很有影响力。

这帮人这么胡搅蛮拆,跟这些人,还能怎么讲理?

来来回回,前后讨论了很多次,历时一年多,也没有通过。

兵工厂正等着用煤呢,刻不容缓!

没办法的情况下,开始开凿了一条从胥各庄到芦台的“煤河”来解决煤炭的外运,计划采用水路来将煤运到天津。

当时也没勘察明白,当煤河开凿到胥各庄时,遇到了一个不可解决的技术问题——地势凸起导致开凿无望。

李鸿章再次上奏,这次奏请把铁路缩短,仅修唐山到胥各庄一小段铁路,不足十公里,与煤河相连接。

这次李鸿章学聪明了,为了避开顽固派的反对,在奏折中也特别做了文章,声明这段铁路没有牵引火车头,只允许以骡马为牵引动力,奏折中也避而不提“铁路”两个字,改叫做“快车马路”。

为了打消朝廷高层对铁路的顾忌,李鸿章特意从外国给搞了一套铁路、火车的玩具,铺上一百英尺的铁轨,放玩具火车在上面跑,出站、行驶、转线、进站,伴随着信号灯闪烁,让高层在玩乐之中,放下对修铁路的顾虑。

另外还给慈禧太后修了一条从南海到中海、北海的一段铁路,配备了六节小车厢,让她可以游玩的时候,经常体会一下火车的种种好处。

你还别说,自从有了这小火车以后,慈禧对待火车的态度开始转变。

满朝亲贵对现代事物的认知水平,跟孩童差不多,低的出奇,思想却出奇的保守。

为了修一条铁路,李鸿章也是把心给操的稀碎。

几经周折,清政府才勉强同意李的奏折,允许修建唐胥铁路,但是不允许动力机车牵引。

骡马拉火车的奇观就此在唐山上演。后来一个著名导演把这一场景移植到了自己的电影上,据说票房不错。

后来因为运力原因,骡马肯定满足不了要求,李鸿章要求下,把火车头给装上,铁路形成了正式的运力。

1888年,唐胥铁路展筑至天津,李鸿章主持了通车仪式。此时,距离他上奏折开建铁路已经过去了将近十年。

唐胥铁路建设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但它最终还是伸向了远方。

铁路是现代化的标志。不足十公里长的唐胥铁路也成为了一个标志,结束了当时中国没有铁路的历史,同时也拉开了中国铁路建设的序幕。

李鸿章通过委曲求全,一手推动,屡经波折,终于达到了目标。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功能呼出区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