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横空出世(一)
1882年,壬午年,帝国北面的某鲜半岛出事了。
某鲜国王李熙家族内乱,公媳之间大打出手。
自古以来,普通人家婆媳关系难处,公媳之间的关系也不好搞,虽然是一家人,为了一些琐事也经常搞得不愉快。
但是对王侯家里来说,他们的家族成员之间,如果有所争夺,肯定围绕着两个字展开——权利。
李熙继位时年仅十二岁,是个懦弱的国王。
因为年幼,朝政就由他父亲大院君把持。
眼看儿子快成年了,大院君给他儿子物色了一个妃子——闵妃,这个闵妃家庭也不显赫,看着比较柔弱。
强势的大院君肯定不想家族里再出一个强势的儿媳妇。
大院君希望能够继续控制朝政,权利的吸引力实在太大。
但是这次,大院君看走了眼。
闵妃只是看着比较柔弱,实际上却颇有心机。
婚后,闵妃开始培植势力,待羽翼丰满以后,瞅准时机,发动政变,逼迫大院君退位,将朝政归还给国王李熙。
但是,李熙当政以后,懦弱的性格却改不了。这样,朝政其实已经控制在了闵妃手里。
下野后大院君很不爽,但作为政坛老手,他按兵不动,像一只猛虎潜伏在草丛中,静静地等待反扑的时机。
闵妃在日本的帮助下,启动军事改革,因为太过操切,导致底层士兵待遇降低,士兵强烈不满。
当时,因为军队欠饷,汉城的许多士兵群情激愤。
大院君等这一天已经好久了。
公媳之间围绕权利的角逐正式上演。
在闵氏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大院君突然出手,派人杀死了闵妃的外戚,也是自己的政敌闵镐谦、金辅铉等,闵妃仓皇逃跑,藏匿于民间。
在这一次政变中,大院君可谓出手狠辣。
大院君的军队同时袭击了日本使馆,日本公使逃往仁川,乘英舰返回日本。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非常高兴,他终于找到了借口,决定派兵至某鲜问罪。
当时,中国驻日公使为黎庶昌得到消息后,急电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希望火速派兵增援某鲜。
这样,李鸿章就调吴长庆所部六营开往汉城,并派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率四艘战舰护送。
吴长庆所带的两千兵勇中,就包括了袁世凯。
袁世凯在吴长庆的前敌营务处,负责军需和行军线路的勘定工作。
这时候的袁世凯,紧张而兴奋,他终于可以像他的叔祖袁甲三一样,驰骋战场,通过血与火的考验,博取功名。
当舰船在南阳马山浦登陆以后,日本的舰船也在仁川登陆。
下一步,就是冲刺比赛了。
所谓兵贵神速,谁先到达王宫控制局势,谁就占据主动。
吴长庆命令先锋营,准备率先登陆,奔赴王宫。
没想到先锋营的营官表示走不了,士兵晕船太厉害,从威海卫到这里,吐得胆汁都出来了,这种急行军搞不了,先歇两天再走吧!
淮军因为长期没打仗,士兵也都非常懈怠。
军情如火!吴长庆非常生气。
这时候,一个矮壮的青年,站了出来,坚定的说:属下愿领先锋营,若不能按时到某鲜王宫,愿受军法处置。
袁世凯!
乱世需放胆!
袁世凯这时候站出来,除了胆大以外,他还在行船的过程中做了充分的准备。因为同船的人中,还有一个某鲜使臣金允植同行。
当船上的人都吐得稀里哗啦的时候,袁世凯强忍着晕船的煎熬,跟金允植请教行军的路线,当地的民情,可能遇到的意外以及应对之策等。
胆大而心细的人,在机遇到来时会突然成长起来。
袁世凯环顾前锋营的三百多人,他没有斗志昂扬的演讲,只大声说了一句话:先到城下者重赏,贻误军情者斩无赦!
将兵者,当赏罚分明!
士兵都知道,姓袁的是杀人不眨眼的主,可不好惹!
一路狂飙,经过七天七夜的急行军,先锋营终于率先赶到了某鲜的王宫。当吴长庆率领大部队到的时候,袁世凯已经控制了某鲜的局势。
这时候的大院君非常忐忑,他不知道清军来某鲜是奔谁来的。一方面,他是政变的那个人,如果清军是来平叛的,那么他就很危险。
另一方面,在和闵妃的争斗中,他是亲大清的,而闵妃是亲日本的,在这次政变中,他还纵兵烧毁了日本驻某鲜的**。如果清军是来和日本争夺对某鲜的控制权的,他相信自己是大清更好的选择。
但不管怎么样,他手里还有一张底牌——两千多人的卫队,某鲜军队中的精锐。以逸待劳,如果打起来,吴长庆这两千来人也未必能就是对手。
大院君不知道的是,清廷给吴长庆的旨意就是抓捕他,还政于国王李熙。
下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怎么抓捕大院君?
硬来的话,损失会很大,而且未必就能得手。
那接下来就是心计的较量!
吴长庆是一介武夫,据记载在上战场的时候,他会光膀子,手持砍刀上场。心计这方面他不行!
但他账下有袁世凯——权谋高手,虽然此时他只有二十三岁!
袁世凯给吴长庆分析了局势:硬抓必然鱼死网破,这招肯定不行,但大院君并不知道我们来这里是抓他来了。
所以,我们可以给他来个鸿门宴!
中国人喜欢在饭桌上搞事情,这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悠久传统,从相亲、定亲、结婚、孩子满月、谈判、收拾政敌等等。
鸿门宴也是有悠久历史的,几乎每个朝代都有。鸿门宴的技术难点不在于怎么抓,而在于怎么让对方来。
你的对手为什么会来呢?解决了这个关键问题,剩下的工作就是纯技术性工作了,像是摔杯为号、一拥而上之类的细节。
袁世凯跟吴长庆说出了重点:要让他来,必须我们先去。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我们先去拜访他,使他放松警惕,让他打消顾虑,再邀请他来营中赴宴!
就这样,吴长庆带着袁世凯和几个随从,就去拜访了大院君。大院君一看宗主国的官员来了,极尽殷勤之意。
吴长庆就跟大院君说了,我们这次来,是为了某鲜的稳定来的,是为了和平和友谊来的,我们的友谊源远流长。我们来这里也没有别的意思,我们知道你是亲我们大清的,我们支持你继续当你的大院君。
这话正说到大院君心坎上,他的顾虑烟消云散。那照这样说,我还可以继续执掌这个国家了。他很高兴!
酒酣之际,按照当时的外交礼节,吴长庆趁机邀请大院君次日去营中赴宴。
剩下的事情就不用说了,非常老套。
觥筹交错之中,大院君被当场擒获,当时就被送上船,直接送到了天津,交给了李鸿章。
“壬午政变”就这样被大清国平定了。
大院君在某鲜权倾一时,可谓政坛老手,手段不可谓不老辣,但在二十三岁的袁世凯面前,却如此不堪一击。
权谋是对人的欲望的深刻理解与灵活利用。
这趟差办得很漂亮。当日本军队到汉城的时候,大院君已经被抓走了,某鲜的局势也被大清给控制住了。日本也就没有了用兵的借口。
闵妃也回到了王宫,她对大清的态度开始转变,感觉大清比日本人靠谱多了。
李中堂很满意,朝廷也很满意。
接下来就是论功行赏。在此之前,袁世凯是从七品“中书科中书”,别看官制小,这还是花了不少钱捐来的。因为这次表现有功,朝廷授予他正五品的同知。
因为某鲜政局纷乱,李鸿章就让吴长庆和他的军队,驻守某鲜。袁世凯当然也就留在了某鲜。
当时的某鲜李氏王朝可谓是风云变幻,政变不断。外部日本、俄国都想法设法向其渗透,想将其国土占为己有。对大清国来说,某鲜的位置非常重要,某鲜如果给日本、俄国给占领了,由于地缘接近,东三省将危在旦夕。
1884年,风云又起。
这一年,中、法两国在越南开练,淮军中有不少部队就调往越南,东北防务空虚。李鸿章就把吴长庆并三个营调回东北,剩下的三个营继续留守某鲜,由吴兆有担当统帅,袁世凯进行辅助。
这让日本人又看到机会了。
某鲜国内亲日派大臣朴泳孝、金玉均、洪英植等成立了一个组织“开化党”,在日本的支持下,计划发动政变,建立一个亲日的政府。
清朝的军队,是他们的障碍。开化党这几个人一合计,也想了一个招——组织一个饭局,请吴兆有和袁世凯赴宴,也来一个鸿门宴。
是不是很熟悉?都是受中国文化影响,大家都习惯于在酒桌上解决问题。
收到请柬后,袁世凯用脚丫子都能想明白怎么回事。
怎么办?
吴兆有主张不去。这个主张没有问题,去了送死,干嘛要去?
袁世凯沉思了一下,用河南话说了他的见解:这样不中,得去。如果不去就是示弱,如果示弱对方就会毫无顾忌。现在正是危难之际,只能示强,示强则和局可成,示弱则万劫不复!
于是,开化党人收到了他们满意的答复:准时赴宴。
朴泳孝等人异常兴奋。终于也能主导一出鸿门宴了。
大戏就此上演。
善于权谋的袁世凯当然了解鸿门宴,鸿门宴有一个致命点——时间点必须准确。
第二天,宴会开始前,朴泳孝正在布置宴会场:你们哥几个藏在门后,其他几个藏桌子底下,麻利点……
正说着话,冷不防看到,身边站着一个身材矮胖,并留着大**的人!
袁世凯到了宴会厅,他是提前一个时辰到的。
他只带了两个随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