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日若翻脸美国是否出兵?普京回应语惊四座!
中日一旦摊牌开战谁会站在中国一边?谁又会支持日本?近日,普京说了一句话,让躁动不安的日本举国都震惊了...
普京到底说了什么,打死你也想不到
下载军事头条看全部文章
枭雄的天空

第11章 横空出世(二)

旁若无人,袁世凯坐在了上首。

朴泳孝一看,期待已久的客人就这样来了?他顾不上满脸尴尬,赶快就过来陪笑,打着圆场,招呼上下赶快上菜。

袁世凯表情平静,他没有太客气,而是告诉朴泳孝,主将吴兆有临时有事来不了,差我前来代为赴宴。

这就尴尬了!主将没来,你如果只抓个副将,主将吴兆有肯定发兵要人,如果那样的话,阴谋就变成了阳谋,国王也得拿他问罪,到时候就没法收场了。

酒席上,朴泳孝几次想抽身离开,都被袁世凯紧紧拉住,拿住酒杯劝酒,离不开座位半步。

朴泳孝怎么能离开?对袁世凯来说,那是他生命安全的最后保证。

朴泳孝就这样不尴不尬又担惊受怕地陪着吃了顿饭。

酒足饭饱之后,袁世凯拉着朴泳孝的手,一直出了宴会厅,走到战马跟前,飞身上马,绝尘而去。

身后是朴泳孝那绝望而尴尬的眼神。

朴泳孝本来自己想唱一出鸿门宴的好戏,结果被抢戏,被袁世凯唱了一出单刀会。

同样的计谋,袁世凯用起来得心应手,换成朴泳孝这帮开化党人,就是弄不成。还能有啥原因?火候不到家而已。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权谋这玩意,都是相机而动,不能够生拉硬套,否则就是纸糊的三弦儿——无法弹。

1884年,甲申年,某鲜政坛再次风雨飘摇。

某鲜国王李熙,又遭遇一出政变,史称“甲申政变”。

李熙这国王当的,三十岁不到,已遭遇三次政变。

在诱捕清军头领未果的两天后,朴泳孝为首的开化党人,在日本的主导下,发动政变,攻占了王宫,囚禁了国王和王妃,并杀死了六名大臣,计划改组某鲜政府。

为什么诱捕吴兆有、张光前和袁世凯等清军头领未遂的情况下,日本人还要在某鲜发动政变?

一是因为大清国正在南部边陲忙于中法战争,一时顾不过某鲜来,时机稍纵即逝,等那天腾出手来,就更不好办了。毕竟李鸿章的淮军将领们,也是很难对付,此时的日本尚没有稳胜的把握。

二是日本人充分了解清朝的官员,都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主,在这种突然发难的情况下,又没有上面的命令,他们判断清军应该不会采取行动。而等到上面命令下来,某鲜国王已经被控制了,届时可以强迫他发昭,让日本军队开进某鲜。就算清朝再采取行动,此时某鲜大局已定,于事无补。就是打这个时间差。

基于以上判断,开化党人在日本人主导下,发动了政变。

酝酿多年的梦想终于要实现了,日本人很高兴。

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人——袁世凯,他跟其他大清官员不一样!

他是一个喜欢主动作为的人!

清军第一时间得到了政变的消息。

清军要求进宫面见国王,但是国王已经被开化党人控制,不但未能见到国王,而且收到国王懿旨:禁止清军干涉朝政。

情况万分危急!

清军统领开会研究对策。

吴兆有和张光前主张等候按兵不动,等待北洋方面的命令。这个应对策略也是大部分人的处理方式,军人当然以执行命令为天职,命令未到,就等着呗。

袁世凯不同意,他认为时机稍纵即逝,平常事可以走请示、等待、批复、执行的常规套路,但情况紧急,如果某鲜王李熙在挟持之下宣布某鲜独立,大清不再是宗主国,并请日军进驻某鲜,局面将非常被动。

袁世凯主张,立刻给北洋方面上报情况,同时采取强硬行动,带兵入宫,并把此次行动的计划上报北洋。上报和行动同时进行,这样既不错过战机,又尽量防止北洋方面追责。

这时候,某鲜大臣金允植、南廷哲来到清兵大营求救,正好给了出兵的口实。

吴兆有和张光前还是有些犹豫。

袁世凯最后提出,由他自己带一营充当主攻,吴兆有和张光前为第二梯队,如果朝廷怪罪下来,由袁一力担当。

吴、张二人不再有意见,会议结束,就这样定了!

整兵出发,目标某鲜王宫,勤王护驾!

袁世凯一马当先,带领着一个营的兵力冲向某鲜王宫的正门!

开化党人看到这个清军部队开了过来,率先开枪!

战斗就此打响!

袁世凯身先士卒,纵马阵前,鼓舞士气。

就在激烈战斗的时候,一颗炮弹在不远处爆炸,把他从马上掀了下来,大腿受伤,流血不止。

但他没有就此退出战斗,深晓兵法的他深知,如果将领退出,士兵的士气将受到沉重打击。

如果队伍的锐气受挫,等待的结果就是战败。

袁世凯忍痛翻身上马,继续冲锋。

士兵一看,士气大振。

这时候,吴、张二人带领的队伍也相继参加了战斗。

清军一鼓作气,冲入王城。

开化党人一看大事不妙,于是挟持国王且战且退。

在王宫后面的一个小山坡上,开化党人被清军围住。

正当清兵准备一拥而上的时候,袁世凯叫停了进攻。

士兵们都很纳闷,吴、张二人也感到不解。

袁世凯再次说出了自己的见解:现在已经处于深夜,清兵已经掌握了局面,如果逼急了,开化党人来个鱼死网破,李熙的性命肯定不保。

这场战斗就失去了意义——国王被干死了,日本还会以这个为借口,出兵某鲜。我们几个将领也会成为朝廷追责的替罪羊。

在群情激昂的时候,能够保持头脑的冷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素质,这样的人是大才!

下一步,解救国王。

金允植、南廷哲等某鲜的官员开始向山坡上的叛军喊话:如果放下国王,可以任由他们突围而去;如果危及国王性命,你们谁也别想活着出来。

这样一直僵持了一个晚上,开化党人几次想带着国王突围都被打回来。

一直到快天亮的时候,开化党人实在也没办法突围,如果等到天色大亮,自己肯定就成了瓮中之鳖了。

于是放弃国王李熙,开化党人残部突围而逃。

某鲜王就这样被袁世凯等人抢了回来。

寡人终于平安了!

李熙随后召集文武大臣,宣布开化党人的罪状,抗议日本阴谋。

参战的日本公使见大事不妙,再呆在某鲜恐怕性命不保,于是自己烧毁了大使馆,跟叛臣金玉均、朴泳孝等逃往日本。

某鲜著名的甲申政变,在袁世凯等人强力**之下遂告平定。

日本再次错过了出兵某鲜,并以某鲜为跳板占领东北的机会。

这次受伤,给袁世凯留下了终身的残疾,以至于他后来走路的时候,都还有点一瘸一瘸的,经常拄着一根拐杖。

这时候的袁世凯英气勃发、沉毅**!

某鲜国王队袁世凯的忠毅勇敢也是赞赏有加!

某鲜王李熙给了袁世凯莫大的荣誉:请他居于王宫偏殿,代王主持内政、外交、军事等一切政务。

袁世凯就这样在某鲜一战成名!

这一年,他刚刚二十五岁。

但是,这一战却把袁世凯置于了风口浪尖!

精心策划的政变居然被一个毛头小子给**下去了,这让日本政府高层非常愤慨。

在日本人看来,某鲜就像是一块即将到手的肥肉,但在入口的一瞬间,被一个叫袁世凯的年轻人,一把又给夺走了,这种感觉让人失落、羞愧、愤怒。

袁世凯已经成为了日本人的眼中钉、肉中刺,必欲拔之而后快!

为此,日本方面,准备让他们的政坛第一高手出山。

远东第一号政治家。

伊藤博文,日本政坛的传奇人物!

在日本乃至远东,伊藤博文可不是简单人物。

少年的伊藤只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大户人家的侍童,但是与普通农家孩子不同的是,他不满足于做一个普通的农民,他喜欢汉学、书法,并想法设法通过各种有限的渠道进行学习。

年轻的伊藤是一名以刺杀外国人为主要工作的士兵,因为工作出众受到上司赏识,被派往国外学习。在国外他知道了世界之大,日本之落后。

回国后,积极投身日本政坛,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给日本建立了一部宪法,日本由此进入天皇主导的君主立宪国家,日本有了内阁,在亚洲范围内首先向欧洲列强看齐,内阁**便是伊藤博文。

被慈禧和光绪称为“撮尔小国”的日本,就是在他的带领下,最终称霸远东。这么说吧,伊藤博文是近代把日本扶上亚洲霸主的那个人。

这个年轻时一直尊崇李鸿章的日本内阁**,怀着仰慕的心情来到了天津,直隶总督衙门。

伊藤博文此次来的目的,就是跟李鸿章交涉某鲜问题。

他希望能够达到两个层面的目的:第一,严肃处理袁世凯,他给袁世凯安得罪名是“战争的罪魁祸首”;第二,在某鲜享有跟清朝一样的权利。

这是伊藤博文和李鸿章的第一次见面,对李中堂颇多恭维之词。李鸿章对这位谦虚低调的日本首相印象也非常好。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双方签订了《中日天津条约》,主要内容:中日两国四个月内撤出驻朝军队;某鲜今后若发生事变,中日两国或一国向某鲜出兵,必于事前相互告知,事后同时撤兵。至于是否惩处袁世凯一事,李鸿章的一番敷衍,伊藤博文也没有办法,毕竟袁世凯已经是北洋的红人。

但李中堂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比他小十八岁伊藤博文,已经给年迈的他设了一个局,一个为期十年的局,伏笔就在条约中的那一条:同时进兵,同时撤兵。

启程回国的伊藤博文,脸上露出一丝让人难以觉察的微笑!

十年之后,我伊藤博文跟你李鸿章,一战定乾坤,赌注便是两国的国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功能呼出区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