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日若翻脸美国是否出兵?普京回应语惊四座!
中日一旦摊牌开战谁会站在中国一边?谁又会支持日本?近日,普京说了一句话,让躁动不安的日本举国都震惊了...
普京到底说了什么,打死你也想不到
下载军事头条看全部文章
枭雄的天空

第19章 虎口夺食(二)

当全日本国民正在为战争胜利欢呼的时候,俄国、德国、法国三国的军舰已经开到了辽东,如果日本不服软,一场大战就在眼前。

伊藤博文明白,日本刚同中国打了一场大仗,国力恢复尚需要时日,现在又同时面对俄国、德国、法国三个强大的帝国,必然不会是对手。

伊藤博文知道出让辽东已经势不可免,于是通过外交渠道与俄、德、法、中周旋,最后以清廷追加赔偿三千万两白银,将辽东归还。

伊藤博文事后才知道,幕后策划这一切的人就是李鸿章。

在战国时期,这一招称之为“合纵连横”之术。

李鸿章称之为“以夷制夷”,也有人称之为“分化瓦解”。

以大清的国力,要靠自己的实力,从日本人手里收回辽东,无异于是痴人说梦。

但是,东北也是俄国的利益所在,他绝不容许日本做大。于是,李鸿章和恭亲王导演了这出“三国干涉还辽”的大戏。

这让伊藤博文感到异常屈辱,但面对三个强国,他也只能隐忍。俄国沙皇,我们十年之后再决雌雄。

日本以俄国为假想敌,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厉兵秣马之路。

日本和俄国的矛盾就此种下,这为十年之后的日俄战争埋下了伏笔。

著名历史学家唐德刚教授认为,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在外交方面有所建树的人比较多,但是,如果称之为外交家,则只有两个半。李鸿章是其一,那半个是顾维钧。

顾维钧就是那个在巴黎和会,风头出尽的年轻人:“中国不能放弃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顾维钧虽然在民国风头尽出,民国的许多外交大事,都有他的影子,但他却从来没有主导过一个国家的外交。

李鸿章之所以能够被称为外交家,是因为在他所处的年代,他们都设计了中国的外交政策,并进行了贯彻执行。

唐德刚认为另外一个外交家,就是后来名满天下的周公。

在日本马关签订合约期间,伊藤博文看似无意的问了李鸿章一句话:“袁世凯正在做什么?”

在朝*鲜期间的袁世凯给伊藤博文留下了深刻地印象,他对这个强硬的年轻人比较上心。

李鸿章随口应答:“没什么,在国内做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官。”

伊藤博文不禁说到:“难怪大清无人可用啊。”

回到国内的李鸿章,在军机处见到了恭亲王,恭亲王也问李鸿章:“有人说中日之间的大战,皆是袁世凯鼓荡而成,此言信否?”

李鸿章说:“此事已经过去了,左右是鸿章之责。”

虽然朝中有大臣要求严惩袁世凯,但是李鸿章把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恭亲王也就不好再深究了。

毕竟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日本侵朝*鲜是经过长期细致准备的。朝*鲜之失与袁世凯的干系并不大,而且他督朝*鲜了十年,与日本周旋了十年,期间的政绩恭亲王还是认可的。

从朝*鲜回国后的袁世凯,在凤凰城当营务官,亲眼目睹了日军犀利进攻下,清军的一败再败。

他自己也随败退的军队一路退到天津,此时李鸿章已经被剥夺了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的头衔,袁世凯也去了北京,住在河南会馆。

这时候的袁世凯非常焦虑,甲午大战因朝*鲜而起,他作为大清驻朝*鲜的总负责人,他不知道朝廷会怎么处置他,当下他将如何应对呢?

当他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一个人的到来给他指明了光辉的前途。

袁世凯结义大哥,徐世昌。

徐世昌在翰林院已经呆了十年,翰林们是清朝知识分子的精英人群,社会地位是非常高的,但是实际收入并不高,跟县令差不多。

徐翰林主要负责起草一些文书之类的文案工作,生活比较简单,他在这个工作上一干就是十年,他满腹经纶,却不急功近利,在自己的岗位上扎扎实实地工作。

这期间,因为工作关系,他结交了许多朝廷的大员,并拜了李鸿藻、张之洞为师,这两位可都是清流派具有绝对分量的人物。

这十年间,他的生活很平静,已经习惯了相对清苦的生活,做派得到了同僚们的认可,大家都认可他是一个工作认真,性情随和的谦谦君子。

除去工作时间,他把精力都放在了研究学问上,他的诗、书、画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以至于有人评论徐世昌如不当大官,则必以大师留名。

两位好友见面,分外高兴,寒暄之后,袁世凯将自己在朝*鲜的亲身经历,以及此次兵败的见闻,跟徐世昌进行了深入地交谈。

袁世凯亲身经历了大清陆军跟日本陆军的战斗,两者的差距根本不在武器上,淮军官兵的武器甚至比日军更先进,但是一旦打起来,淮军这种旧的军营体制,完全比不上已经现代化了的日军。

两军的差距就像是一支正规部队,在打一群散兵游勇。

徐世昌默默地听完,很认真地问了袁世凯一个问题:“有一支精兵,现在并无主将,慰亭老弟有意否?”

袁世凯怔了一下,开口道:“菊人兄言笑了,甲午新败,举国上下哪有精兵?”

徐世昌不再卖关子,他给袁世凯分析了朝廷目前面临的局势:“甲午战败,淮军、北洋水师尽没,朝廷目前已经没有拿得出手的部队。京师防守薄弱,是朝廷最担心的环节,必须进行提振。而重建水师所需巨大,基本已没有可能。旧的军队又不中用,所以朝廷方面最需要一支像样的陆军,一支精兵。项城你从部队的底层干起,深通军事,又有领兵之志,何不挺身自任之?”

徐世昌继续补充道:“坐拥此精兵的将领,将来必定可以横行天下!”

乱世抓兵权!这段话真是说到袁世凯心坎里去了。

建立一支效忠自己的军队,就像是李鸿章的淮军那样,横行天下数十载,这当然是自己梦寐以求的事。

袁世凯不禁佩服自己的这位义兄,虽然在翰林院不显山不漏水,当大家都在忙着收拾甲午的残局时,他却提前一步洞察到了朝局的先机,并给袁世凯指出了方向性的建议。

但对袁世凯来说,这仅仅是方向,下一个问题更关键:“我仅仅是个三品道员,朝廷怎么会把这样重要的任务交给我袁世凯?”

徐世昌已经给他想出了应对方法,一共两条:一靠包装;二靠人脉。这两条同样重要,缺一不可。

所谓包装就是让袁世凯请一些精通外文的人,将国外的陆军军事著作进行翻译,并结合大清当前的国情,最终写出一份建设现代陆军的方案来。

而所谓人脉,徐世昌也进行了分析,现在朝中无非就是两派:清流派和洋务派。

清流派的主要领袖,像是翁同龢、李鸿藻、张之洞,由徐世昌负责进行联络。

洋务派方面的主要人物,包括李鸿章,恭亲王,庆亲王,两江总督刘坤一,兵部尚书荣禄,需要袁世凯通过李鸿章这条渠道进行攻关。

两人分头协作,最终形成两派都向朝廷保奏他的局势,则此事可成。

什么是人才?既能够提前觉察事情发展的大势,又能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的人就是人才。既能从大处着眼,又能从小处着手,这就是人才。

袁世凯对徐世昌的眼光也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份新建陆军建设方案的最终执笔者就是徐世昌,他是最合适的人选,才华出众,而且深晓朝廷公文的写作方式。

徐翰林出手,必然是第一流的公文。

有了这份新建陆军建设方案,两人按照计划分头攻关,徐世昌这面率先取得进展,毕竟他自己就是清流的骨干,是在向同僚推荐别人,而不是他自己,而且是以清流们喜欢的方式。

袁世凯拿着这份新建陆军建设方案,拜会了在贤良寺赋闲的李鸿章。

李鸿章看完,心里很高兴,他也一直在寻找一个接班人,将北洋事业发扬广大,同时他也对袁世凯也非常留意,有意培养他。

但是多年的官场沉浮,已经让喜怒不形与色成为了他的一种习惯。

在把重担交给他之前,李鸿章决定先考验他一下。

李鸿章把这份新建陆军建设方案,放在一边,跟袁世凯说:“你的事情我跟恭亲王说过了,过几天就会有旨意,你就可以去赴任浙江温处道,浙江为富足之地,你可以安心做你的道台,何必淌这一滩混水?”

到江南这样的富庶之地,去当一个三品道员,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事,这样的吸引力实在太大。

但袁世凯不是普通人,他不想做一个普通的官吏,他想有一天能够手握雄兵,横行天下。

即便前面可能是刀光火海,他也决定一试身手。

袁世凯听完赶忙跪下,恳请道:“中堂大人,甲午一役,我大清被蕞尔小国日本击败,属下心实不甘,世凯希望能助朝廷整顿军事,洗雪前耻,望中堂大人成全。”

听到袁世凯决心这么大,李鸿章微微颔首。

不久之后,袁世凯被朝廷授命训练新军,而推荐他的人包括翁同龢、李鸿藻、李鸿章,恭亲王,庆亲王,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兵部尚书荣禄等。

这份名单,几乎涵盖了朝中所有的重臣,这些大员们阅人无数,眼光是相当老辣,他们一致选择让没有科举功名的袁世凯,担当这一重任。如果袁世凯没有两把刷子,仅仅靠溜须拍马和行贿,这肯定是办不到的。

水火不容的清流派和洋务派,在任用袁世凯训练新军的问题上,高效地达成了一致意见,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现象。

这个理想的结果,跟徐世昌的精心策划是有莫大的关系的。但比起十六年后徐世昌所导演的那一场大戏,这仅仅是毛毛雨而已。

徐世昌被称作“水晶狐狸”,绝非浪得虚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功能呼出区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