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山东响马(一)
历史的车轮刚刚缓缓驶入二十世纪,慈禧、光绪、李鸿章、荣禄、袁世凯等人都成为了“跨世纪的一代”。在世纪伊始,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便遭受了一次非常严重的国难——庚子国变。
戊戌政变之后,作为一个满清的当国者,慈禧太后已经六十三岁。跟许多年迈的专权者一样,她无时不刻地感觉到危险就在潜藏在她身边。在她看来,身边的人谁都不可信,谁都想夺取她视之如命一般的权利。
她对谁都不信任。她变得神经兮兮,跟晚年的祥林嫂一样,经常自言自语地说“他居然要害我”……
康有为替光绪策划的这出政变,深深地刺痛了这位老太婆。在这种心态的指引下,慈禧对朝廷的权利进行了又一次洗牌。
她身边最亲信的人变成了一批强硬而自以为是的满人小贵族:载漪、载濂、载澜、载勋等。被这一群人包围在中间,慈禧能够感觉到些许的平静。
李鸿章被派往广州任两广总督,去处理两广的会党。
荣禄从直隶总督出任军机大臣,明升暗降。
裕禄则接替荣禄出任了直隶总督,大权在握。
袁世凯被派往山东出任了巡抚。
要说山东这地方自古就有一种特产——响马。响马者,大盗也。
山东响马在历史上是非常知名的存在,比如秦琼、宋江、武松、黄巢等。
在清末,许多教民也借机依附在传教士之下,特别是许多社会闲散人员,形成了民间强大的势力集团,黑白两道都不敢得罪教会。教会跟清朝老百姓的矛盾非常突出。天津的市民曾经火烧望海楼,山东人民采用了另外的一种方式来对抗——习武。
自古山东曹县一带民风就非常彪悍,像是北宋的水泊梁山起义就是在这个地方,这次出的响马叫做义和团。在乱世为求自保,山东民间自发形成各种拳会,大家都习武,以此来对抗洋人的教会力量,称为义和拳。参加这个组织的都是贫苦的农民、手工业者等、小商贩等社会下层人士。
这是一种秘密会社,在这个组织里,会进行画符、请神等神秘活动,请的神仙也是五花八:关羽、秦琼、玉皇大帝、孙悟空、何仙姑等。
这个团体在集会时,会有拳师进行表演,表演的内容主要是画符、请神,据说能够刀枪不入,甚至连洋枪的子弹都打不死。这种近乎“神术”的表演,在当时的社会认知水平中,那是非常拉风,一时间吸引了很多老百姓加入。
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朝廷的开明派式微,保守派占据了主流。保守派的特点是异常排外,凡是与洋人有关的东西都要摒弃,教堂、电报、铁路、医院、西式学堂等等,所有与洋人沾边的东西都会被列为敌对对象。
义和拳就是民间保守势力的典型代表,他们不但攻击洋人和教堂,还拆铁路,打砸医院和学校,一时间山东境内沸沸扬扬。
义和拳又分各种坛,各个坛的首领称作大师兄,包括乾字团、坤子团、巽字团等。另外,还有女人组成的义和拳组织,像是红灯照、黑灯照(寡妇组成)、花灯照(风尘女子组成)。
一出光怪陆离的场景开始在齐鲁大地上上演。但义和拳毕竟是民间的组织,让它登上政治舞台的另有其人。
山东巡抚,毓贤。
毓贤为官有两个特点,一是清官,二是酷吏。吃拿卡要,**这种事情,虽然在清朝的官员中非常普遍,但是在毓贤身上是不会发生,在私德方面他绝对是官员中的表率。
山东曹州不是一个太平地方,盛产响马,盗匪横行。一般官员绝对镇不住,正因为其铁腕手段,朝廷才派毓贤前往曹州出任知府。
毓贤上任之后,直接祭出铁腕手段,在三个月中就杀了两千多人,他也因此被送外号“屠户”。乱世用重典,曹州的局势还真就被他给稳定下来了。朝廷很满意,毓贤扶摇直上,官运亨通。
义和拳在山东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毓贤已经是山东巡抚。他发现这些闹事的义和拳民大都是农民出身,非常淳朴,他便开始对其进行改造,改“义和拳”为“义和团”。这样,义和拳便成为了被官方认可的民团组织,悬挂“毓”字大旗。毓贤还给义和团定了一个口号“扶清灭洋”。
极端排外的义和拳民,遇到了同样极端仇视洋人的毓贤。两者结伴走上了我国的历史舞台,开启了各自的不归路。
刘鹗在《老残游记》中说:清官若自以为是,危害比贪*污要严重地多。这“清官”一个是指刚毅,此时正是慈禧的亲信,另一个就是这位山东巡抚毓贤。
危害到底有多严重?四亿五千万两白银和十几万人性命。如果这还不够,还搭上了——国运。
在毓贤和刚毅的折腾下,近代最大的亡国危机已经悄然而至。
对吃瓜群众来说,本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通常喜欢看到政治家的强硬表态。但是对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来说,最重要的素质是审时度势,量力而行,而不是凭一腔义气将事情激化到不可收拾的程度。
毓贤给慈禧太后上书,认为义和团“民心可用”,完全可以用这些天不怕地不怕的农村壮汉“扶清灭洋”。慈禧太后听到这话也是甚是欣慰,想到有人帮他对付洋人,这让她非常受用。
山东的洋人们却不干了,他们不断地给清廷施压,要求撤换并制裁毓贤。
慈禧这个人在晚清大权独揽,谁都不怕,唯独就怕洋人。应该说是既恨又怕,她的所有糟糕的经历几乎都与洋人有关。一个曹州教*案,就让德国顺势出兵占领了胶州湾,这让他对洋人更是心有余悸。
在这种既恨又怕心理的影响下,慈禧将毓贤调任山西巡抚,不仅没有制裁,暗中还褒奖了他。另外,改派袁世凯出任山东巡抚。
收到让自己出任山东巡抚的懿旨,袁世凯领旨谢恩。但是他没有按照懿旨上说的那样,即刻前往山东。
他派王士珍前往山东,去勘查一下现在山东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情况。在王士珍前往山东期间,慈禧再发懿旨催促袁世凯上任,袁世凯仍然没有行动。
慈禧太后非常愤怒,她搞不懂袁世凯在搞什么鬼。距离她的第一道懿旨已经过去了半个月,山东也已经乱作一团。
洋人们每天都在总*理衙门抗议,并扬言如果清廷不能处理好山东的事,他们国家将出兵助剿。
一时间,慈禧的压力巨大。由于袁世凯迟迟不动身,慈禧于是决定殿前召见袁世凯,并让他即刻前往京城。
这时候,王士珍已经从山东风尘仆仆地赶了回来。他去山东的这十几天,把山东的山川形要,洋人的驻军,政治社会形态,以至于民俗风情等调查了一个遍。
王士珍告诉袁世凯,在毓贤的安抚纵容之下,义和团已成气候。
袁世凯问王士珍,义和团是怎样的一个存在。王士珍给了一个评价:非兵非贼,亦兵亦贼。
第二天,慈禧太后在乾清宫召见袁世凯,开门见山就问袁世凯为什么迟迟不动,难道想抗旨不成?
袁世凯诚惶诚恐地回答,不是自己抗旨,实在是力不得已。如果自己孤身前往,难以控制住山东的局势。毕竟此时的义和拳民已经杀了传教士和许多教民,医院和西式学校以及铁路都受到了破坏。自己这样前往,非但不能控制局势,而且招致洋人不满,局面会愈加被动。
慈禧问袁世凯,依他看这种局面该怎么办?
袁世凯这时候,不再躲躲闪闪,说出了自己的底牌:带兵前往。这是非常少见的过分要求,很可能会受到当权者的猜忌。
慈禧踌躇再三,想到在总*理衙门强硬的外国公使们。她最终勉强答应了袁世凯的要求。
就这样,在这场博弈中,袁世凯利用洋人的施压,达成了自己的愿望——他和他的军队,一刻也不能分割。
在对待义和团的问题上,慈禧还跟袁世凯,面授机宜:明剿暗抚。袁世凯满口答应。但是他心里想得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之前在荣禄任直隶总督的时候,他对京师附近的军队进行了重新编制,成立了武卫军——武力拱卫京畿。
武卫军一共有五支部队组成,聂士成武毅军改为武卫前军,董福祥甘军改为武卫后军,宋庆毅军改为武卫左军,袁世凯新建陆军改为武卫右军,荣禄新募部队为武卫中军。
袁世凯带领着他的武卫右军浩浩荡荡,开赴山东济南,北洋袍泽悉数随行: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曹锟、张勋等。
徐世昌根据慈禧的懿旨,回到京城,重新做回徐翰林。虽然翰林还是以前的翰林,但此时的他已经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组织——北洋系,并成为了这个正在冉冉升起的组织中的谋主。
济南,我袁世凯又回来了。
想到少年时候,嗣父袁保庆在济南当知府时,自己所度过的那段美好时光,袁世凯感慨万千。
现在自己已经是朝廷要员,正二品头衔,山东巡抚,武卫右军统领,比袁保庆那时候职位要高,权利要大,风光得很。
如果嗣父袁保庆看到这一切,该是如何欣慰啊。无奈天不遂人愿,物是人非,空剩自己嗟叹不已。
哪怕你富有天下,权倾朝野,但是却不能让时光回转。
听说新巡抚到任,义和团的大师兄们纷纷前来拜码头。袁世凯将他们迎到官署,善加款待。酒足饭饱之后,袁世凯问诸位头领都有什么能耐,有的说可以关羽上身,刀枪不如,有的狂言自己已经修成金刚不坏之身,子弹都打不死。
袁世凯就请诸位大师兄现场表演。只见一位大师兄脱下上衣,口中念念有词,然后让义和团的拳民拿枪朝自己射击。砰然一声,大师兄毫发无损,子弹就坠在身旁。
表演地很成功,大师兄们纷纷鼓掌,准备收摊。
就在此时,袁巡抚发话:“且慢,让我试一试再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