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善后专家(一)
庚子战乱让天津这座百万人口的大都会锐减到十几万,昔日繁华的商都沦为一片废墟。数万人在战火中失去了性命,其余的市民则纷纷逃离这座被战火蹂躏的城市。
京城被八国联军分区占领,整个城市被洗劫,十室九空,许多富人、贵族举家罹难,整个城市一片断壁残垣。民众死亡之数是个未知数,官方都没有了,哪会有官方统计数字呢?
这是帝国的首都在半个世纪之内第二次失陷。四十年前,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城,洗劫了有“万园之园”之称的圆明园。但那次破坏程度跟这次根本没法相比,英法联军占领京城只有十八天的时间。但在这次战争中,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城长达十三个月。
清廷逃亡西安,京津百姓生活在无休止的战火之中,生民涂炭,朝不夕保。不管是在西安的慈禧和光绪,还是京津一带的百姓,都急切地盼望一个人的到来,只有他能让杀戮停止。
他是一个象征,一个安定的符号。
两广总督,李鸿章。
逃出京城的慈禧,曾经试图让荣禄去跟洋人和谈。
但是洋人拒不接待,原因是荣禄曾经带兵攻打过东交民巷。
慈禧无奈,不得以下一道圣旨让李鸿章北上谈判。
李鸿章接旨,然后按兵不动。
逃到太原的慈禧再下圣旨,催促李鸿章北上。
李鸿章接旨,依然按兵不动。
逃到西安的慈禧第三次下圣旨给李鸿章,恢复了他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官职。在圣旨中慈禧用近乎恳求的语气跟李鸿章说:“此次北上,不特安危系之,抑且存亡系之。”
李鸿章慢吞吞地收拾行装,准备北上收拾残局。此时华南震动,两广的百姓十几万人齐出动,请愿挽留李鸿章,希望能将其留在两广。
出自两广的太平天国被平定之后,两广一带一直是会党林立,盗匪横行,社会极其动乱。
李鸿章来两广之前,向慈禧太后申请了一个政策:就地处斩。到了广州之后,他开始重拳打黑,为此还设立了一个特殊部门:缉捕总局,采用的手段也很简单,一个字就足以概括:杀。
对聚众滋事,扰乱社会秩序的人,抓住后基本上就不留活口。主政两广期间,共杀了六万多人。重压之下,两广的社会秩序为之一变,普通百姓过上了安定的生活,所以两广百姓对李鸿章的评价普遍比较高。
被八个列强占领首都一年多时间,这种亡国的阴影笼罩在每一个中国人头上。如果任由这八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将中国分成八块,就像是分蛋糕一样,那么面对这样的局面,后来人谁又能站出来将中国再统一起来呢?
李鸿章此次北上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说服各国放弃瓜分中国领土的企图。
此外,北上和谈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目的:替慈禧开罪。与十一国开战是慈禧做得决定,她以光绪的名义下了宣战诏书。现如今八国联军完胜,如果以战争逻辑来说,作为首魁的慈禧恐怕是性命难保。
以前,大清国跟别国打过那么多次,英国、法国、日本等等,从来没有下过宣战诏书。偏偏这一次,这个冲动的老妇人,竟然同时给十一个国家下了宣战诏书!洋人是极重契约精神的,宣战诏书就是皇家的契约。战败就会被追究战争责任!
怀揣着两个几乎不太可能完成的任务,七十八岁李鸿章颤颤巍巍地上路了。
李鸿章乘坐的是招商局最好的轮船,这是盛宣怀特意给安排的。但是李鸿章却没有北上,却转头去了香港。
他是应港督之邀,去见一个人,一个文质彬彬的年轻人。
这个年轻人,可不简单。
因为他叫孙文。
一直致力于革命的孙文,在庚子国变中看到了机会。
他希望能说服李鸿章,使李鸿章所辖的两广率先独立,继而带动全国独立。
为此,孙文作了周密的计划,甚至说服港督去游说李鸿章。并且承诺,只要两广独立,他的革命党将拥护李鸿章做总*统。
此时孙文是清廷的通缉犯,根据中英两国协定,英国人不允许他踏入香港地界,所以孙文只能将船停在公海上。
港督跟李中堂说,只要他点头,孙文马上就可以上岸。
那时候,大事可期!
中国近代的历史,突然出现了这么一个契机。在晚清和民国最有影响力的两个人,如果强强合作,就足以改变中国的历史走向。
但是,来到香港的李鸿章,并没有表现出对孙文一党的热情。他心里想的还是远在西安的老太后,还有自己苦心经营多年而今却化为一片废墟的直隶。
港督跟他谈孙中山的事,他默然不语。李鸿章跟港督谈的是希望英国能从中斡旋,协同其他七国早日从京城撤军。作为回报,大清国会加大保障英国在长江中下游的利益。
作为“日不落”帝国,如日中天的英国在八国之中实力最强。英国占到中国对外贸易的百分之七十,搞过多年外交的李鸿章很清楚,英国人注重的是商业利益,而不是领土这么简单。
要达到保全领土和为太后开罪两个目标,首先需要分化这八个国家的军事联盟。精明的李中堂很清楚这一点。
李鸿章计划从英国人这里,打开一个缺口。他的算盘是以商业利益为回报,换取英国人军事上的让步。
从香港北上这天,受孙文委托革命党人陈少白来到码头。他希望能登船跟李鸿章谈一次,那怕是只说几句话都可以,苦苦争取多次却无功而返。
李鸿章没有给其见面的机会,却托幕僚刘学洵带出来一句话: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事情要做。
是啊,一代人要做一代人的事情。搞革命这种事是你们这帮后生们干的事情。我李鸿章老了,要做的是去谈判桌,将这个破烂不堪的帝国再修修补补一番,想尽办法将战争对这个国家的破坏程度减少到最小的程度。
为大清帝国止损,是李鸿章眼下必须要做的事。
李鸿章在上海盘桓多日。这里有他的得意弟子盛宣怀,还有各国的公使,他在这里一面打听消息,一面观望时局,寻找最佳的外交突破机会。
从上海临行之前,盛宣怀再次来拜访李鸿章。
盛宣怀来的目的,是要说明自己不能随恩师前往北京,他不想做“卖国贼”。
盛宣怀满怀愧疚地跟老师表达了这层意思,并且希望老师也不要北上,因为不管调停到什么结果,签字的那个人就是“卖国贼”。
李鸿章心理明白,作为正常人谁又愿意去做一个跟洋人谈判的“卖国贼”呢?他心里一点也不怪盛宣怀。
趋利避害,本是一个正常人的选择。不但不勉强盛宣怀,李鸿章反而很赞赏他在筹划“东南互保”之时起到的关键作用。
北洋还是有人才的,盛宣怀、袁世凯在国难之中的表现,在李鸿章看来都可圈可点。盛宣怀一手策划了东南互保,江南半壁得以保全。袁世凯保护了山东的安宁,李老头的两广更不用说了。
国事孱弱至此,各尽本分吧。
其实,早在清廷下令围攻东交民巷的时候,老谋深算的李鸿章就已经开始为收拾残局做准备工作。
他把自己的儿子李经述派到济南,那是各种情报信息的集中地。上海的盛宣怀也不断给他发电报。所以身在广州的李鸿章能够及时准确的获取第一手情报。
他使用的手段就是“以夷治夷”,俗话叫做“挑拨离间”,在春秋战国时代叫做“纵横术”。李深知八国联军绝对不是铁板一块,他经过缜密的思考,他选择的是美国人。
非常时机必须要有非常的举措!
李中堂这次采用了通天的手段。
据唐德刚考证,李鸿章授意手下人以光绪帝的名义伪造了一份国书,并通过他的得意弟子伍廷芳(时任驻美大*使)交给了美国总*统。这份国书的用辞极其恳切,希望麦金莱总*统能够出面号召各国恢复旧好。国书有光绪皇帝的签名,但是署名时间明显是有问题的,因为按照那个时间,这份国书根本不可能从北京送到华盛顿。这是李鸿章伪造的!
不确定麦金莱总*统是否知道这份国书的真伪,但美国人的对大清的外交政策——领土完整、主权独立、门户开放、利益均沾。英国第一时间也附和美国的政策。其他列强很鄙夷美、英,说他们称美、英两国是大清的“看门狗”。
美国要保全大清的领土完整,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中国有四亿五千万人口,市场之大令美国商人垂涎。当时,美国生产的洋布占到中国市场的百分之八十。金融大王摩根,钢铁大王范德尔比特都领导着影响世界的财团,他们的资金要寻找地方去投资——钱要生钱。
在这种情况下,俄德日法意等企图瓜分中国,在美国人看来,这不是瓜分中国的领土,这是在瓜分美国的商业利益。中国的矿山、廉价劳动力、建设铁路的等等一系列的商业要素,在美国人看来都是白花花的银子。
弄清楚了美国人的意图,李鸿章开始做美国人的工作,并在其余列强中间搞分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