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日若翻脸美国是否出兵?普京回应语惊四座!
中日一旦摊牌开战谁会站在中国一边?谁又会支持日本?近日,普京说了一句话,让躁动不安的日本举国都震惊了...
普京到底说了什么,打死你也想不到
下载军事头条看全部文章
枭雄的天空

第75章 危机四伏(二)

清末的这场改*革的一出大戏,叫做官制改革。朝廷下令由八名满族大臣、六名汉族大臣编订新官制,满族的载泽、那桐、世续、铁良,汉族的袁世凯、徐世昌等都在这八名大臣内。还在朗润园设立了编制馆,杨士琦、孙宝琦为编制馆提调,曹汝霖、陆宗舆、钱能训都是编制组成员,这些人物多是北洋系统的人物,所以袁世凯的话语权非常大。当时在袁世凯的主导下,编制馆拿出了一个方案,里面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取消军机处,设立内阁,并推荐奕劻做内阁总*理。

军机处和内阁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军机处是直接受当权者领导的权利中枢,而内阁是根据宪法选举出来的。军机处是帝制时代最高效的权利机关,而内阁是独立于君王运行的,君主可以罢免内阁,但是内阁在职权范围之内,有自己的权利范围,拥有很多不受控于君王的权利。

虽然当时尚未施行立宪,但当时袁世凯的想法,还是计划参仿君主立宪国,实行管制改革。这就相当于将国家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进行分离。国家还是爱新觉罗家族的国家,但是国家的经营权下放给专业团队——内阁。

当这个方案拿出来的时候,立刻就招来了满族大臣铁良的怒斥,他公开驳斥袁世凯是在借官职改革而夺权。朝野之外有立宪派人物争权,庙堂之上则是满、汉大臣之间的权利博弈,袁世凯作为最有权利的汉族官员,受到满族皇亲大臣的冲击也是理所当然。

最后,经慈禧太后定夺,军机处照旧,不设内阁。只是将巡警部改名叫民政部,将户部改为度支部等,设立了农工商部,都是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立宪派所希望的责任内阁,连提都没有提一句。对于这个结果,立宪派非常沮丧,相继在全国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请愿运动。意见领袖杨度失望地说:“政府宁肯与人民以一尺之空文,不肯与人民一寸之实事。人民与之争者,宜与争实事,而不与争空文。”

回头来看,1906年的这次官制改革,是爱新觉罗家族最后的机会。如果当时能顺应民意,将官制统一到君主立宪的轨道上来,并适时设立责任内阁,将会在民众和君王之间架起一座缓冲的桥梁,也能够争取到帝国的精英阶层——立宪派的支持。同时也会对革命党进行釜底抽薪,国家都已经设立了责任内阁,君王退出了权利的第一线,革命的矛头指向谁呢?难不成要指向内阁?

此次改革名为官制改革,其实更像是一出闹剧。时代要抛弃你的时候,通常都不会提前跟你说一声。对于这一点,慈禧太后永远不会知道,因为再过两年,她老人家就要寿终正寝了。

在慈禧死后,后继的掌权者加快了改革的步伐。但是,没有了慈禧太后这样的政治强人压阵,这场声势浩大的改革更像是一匹脱缰的野马,满载着爱新觉罗家族的一厢情愿,驶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清流派在各个朝代都是令“能臣”们闻之色变的角色,这些人通常都是饱读诗书的士大夫,他们身上没有重权,但是他们将手中的毛笔化作锋利的刀刃,与朝中能臣们周旋,丝毫不落下风。能臣李鸿章就曾经深受其苦,有人统计过,李中堂是中国历史中被参劾次数最多的大臣。

但是,袁世凯不是李鸿章,他没有李中堂那么多的士大夫情怀,在他看来结果是最重要的,过程不过是为结果服务的。他的为政底线要比李鸿章低得多,什么贿赂、栽赃、结党,这些清流们看不上眼的伎俩,他都会根据情况变通使用,他是务实的唯结果论者。1907的丁未政潮,袁世凯与奕劻携手,将瞿鸿禨、岑春煊两人逐出朝廷,标志着清流派在中国历史政治舞台上彻底消亡。

没有了清流们的羁绊,袁世凯在朝中已经没有了对手?当然有,而且这个对手比清流更强大,强大到不可战胜。这个对手就是皇族,以慈禧太后为首的爱新觉罗家族。这时候袁世凯的权势已经直接威胁到了帝国最高统治者的利益,所以慈禧太后必须出手。

政坛高手的出招通常都是不动声色的,既要有水到渠成的效果,也要有润物细无声的手腕。这方面,慈禧太后是绝顶高手,在中国历史上不可超越的存在。就在丁未政潮结束还不到两个月的时候,慈禧便降下了“恩旨”,将直隶总督袁世凯调入军机处,随同调来的还有湖广总督张之洞。

慈禧太后所用的这一招叫做“明升暗降”,貌似给升职,实际上却是在削权。要知道各地督抚,特别是直督、江督、鄂督等,手握财政、军队等大权,甚至直接影响帝国的外交,对朝政拥有很大的发言权。军机处虽然是帝国最高权利中枢,但军机大员都是按照最高统治者旨意办事,跟总督的权利不可同日而语。

袁世凯心里明白,慈禧太后已经着手安排后事。每天上朝时看到慈禧太后日益衰落的身躯,袁世凯便忧心忡忡,恐惧也日益占据他的内心。他倒不是为“最高领袖”的身体担忧,他担忧的是尚在灜台的光绪皇帝。戊戌变法时候,袁世凯将谭嗣同的密谋和盘托出,直接导致光绪皇帝开始了被囚禁的岁月。

慈禧一死,复出的光绪皇帝会就此善罢甘休吗?肯定不会,在被囚禁的岁月里,孤独寂寞无法排遣,年轻的光绪便在纸上画一个小人,上面写上袁世凯的名字,用竹签不停地扎这个纸人,谓之“杀袁”。这一切袁世凯听好搭档李莲英说起过。这种刻骨的仇恨,一旦有机会发泄出来,将是怎样地惊心动魄呢?每逢想到这里,袁世凯的心里就冰凉一片。还是立宪制度好啊,宪法能给人以保护,人之生死不全系于君王一念之间!

就在袁世凯嗟叹不已的时候,他又听闻了一个不错的消息:光绪皇帝也病了,而且病得越来越厉害。这真是一个好消息。如果光绪皇帝能够死在慈禧太后前面,那就安全了,袁世凯这么想,心里也在不停地祈祷着。反之,如果光绪死在慈禧皇帝后面,那自己肯定完蛋了。在皇权时代,对皇帝来说,拥有无上的权利,如果他想要一个的命,只需要发一句话。

1908年11月15日,谜底揭晓。掌权近五十年的慈禧太后在这一天去世,而就在她去世的前一天,光绪皇帝也非常自觉地去世了。在慈禧病重的时候,她派大太监李莲英到灜台,将这个消息说给了光绪皇帝。那时候光绪皇帝已经被囚禁了十年之久,在这三万多天寂寞无助的日子里,他内心无时无刻都在渴望着这一天的到来。

没想到这一天真的来了,他的心情非常激动,激动到无法掩饰,脸上闪过一丝喜悦。就是这一丝喜悦,最终要了他的命。他尚没有意识到,这是慈禧对他最后的考验。如果他听闻慈禧病重的消息,能做出痛心疾首状,哭天喊地乃至于要死要活,或许他还有希望回到龙座。当李莲英将他看到的这一丝喜悦之情,忠实地说给病榻上奄奄一息的慈禧的时候,光绪的命运就被定格在了那一刻。

三十七岁的光绪皇帝最终成为了权利的牺牲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处死光绪,那么慈禧太后死后,就必须归政于他。光绪就会成为坐在龙座上的那个人,那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就必然会重新启用,而慈禧便会被否定、抹黑,成为那个阻碍变革的那个人。所以,光绪皇帝必须死。

光绪皇帝是一个好青年,是一个好人,但不是一个好皇帝。

四岁的孩子,尚在上幼儿园的年纪,而爱新觉罗·载湉却被迫离开了自己的母亲,走进了紫禁城,成为了大清的皇帝。这不是他选择的,是他的姨母慈禧太后的主意。他不想离开生母,他母亲也舍不得这个性格懦弱的孩子。

无情最是帝王家。皇权面前,任你是皇亲贵戚又能如何?从此之后,慈禧便成了他口中的“亲爸爸”,成为了他生命中挥之不去地阴影,动辄便受到一顿无情地训斥。少年的他躲在这个巨大的阴影之中,自卑、内向,对“亲爸爸”无所不从。

随着年龄不断增大,他意识到了自己肩负的责任。他希望振兴这个衰落的国家,成为中兴之主,跟历史上那些伟大的帝王一样留名青史。为此,他选择了有“南海圣人”之称的康有为。没想到这个狂妄自大的书生,只用了一百天就将变法逼近了死胡同。后来,康有为不惜兵行险招,变法也就转变为造反。光绪就此被关进了灜台,这一关就是十年,直到他去世。

如果是一个太平世道,光绪这样的皇帝还可以勉为支撑。但是,他运气不好,赶上三千年未有的乱世。在纷杂的乱世之中,光绪作为君王要想有所作为,缺乏三种素质:一是相时度势,二是权谋机变,三是隐忍负重。没有了这三个基本素质,在乱世中他的悲剧也就注定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功能呼出区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