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大厦将倾(二)
还是有人来了!段祺瑞,杨度和严修。
他们的到来,让袁世凯心中充满了温暖,尤其是段祺瑞,那是袁世凯最信任的武将,袁世凯能留住性命,也幸亏段祺瑞不避个人得失鼎力支持。三个人冒着凛冽的寒风,在站台上聊了很久。曾经的凌云壮志都像是风一样飞散,他们都回避谈国家大事,谈的最多的是家庭生活,以及以后的打算。
在交谈中,袁世凯了解到段祺瑞在京津尚无房产,还在租房住,这让他很惊讶。要知道北洋所开办的企业中,像是徐世昌、曹锟、王士珍、冯国璋等人,多少都入了些股份,每年都有不菲的分红。
办洋务企业时,盛宣怀打的旗号是“官督商办”。近水楼台先得月,这就给北洋大*佬们开了一个口子,一个快速发家致富的口子。简单地说,大家都发了财。但是像段祺瑞这样的人着实太少,他身居要职,却不像其他将领那样贪财好色,对自己要求极为严苛,生活就像是德国的钟表一样机械而严谨。
袁世凯将自己在北京学府胡同的一座住宅,直接送给了段祺瑞。一方面为了答谢段对自己的救命之恩,另一方面则是有意笼络住这只北洋之虎。对于这笔意外之财,段祺瑞非常感激袁世凯。竭力推辞了一番之后,段祺瑞也就接受了这座四进四出的宅院。后来这座宅院还引发了一场风波,现在我们暂且不提。
相比于锦上添花,雪中送炭更能让人记在心中。段祺瑞对袁世凯的这次鼎力相助,取得了巨大的政治收益。十八年后,袁世凯去世,段祺瑞继承了袁世凯所有的政治遗产,成为北洋集团第一大*佬。众位不知道还记得否?甲午开战之前,袁世凯被日本武士盯上,舍命护送袁世凯登船的人,正是他的好基友唐绍仪。后来,袁世凯登上大总*统宝座的时候,唐就成了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理。
最后,段祺瑞问袁世凯日后将何以为之?意思就是:老大,您走了,我们兄弟们怎么办呢?袁世凯叹气道:“诸君好自为之吧。”转眼间就到了将要开车的时候,几个人不禁洒泪而别。
话说袁世凯带着老少一家,乘火车去了河南,但是他没有去老家项城,而是定居河南卫辉,后又迁往彰德府(今安阳)洹上村。
袁世凯为什么舍项城,而定居在安阳?你如果打开地图,比较一下两地在地图上的位置,答案就一目了然。项城在河南的南部,而安阳的洹上村位于河南最北部,两地相差一千里路。从洹上村到直隶(今河北)只有八十里路,骑快马一上午就能从直隶到洹上村。而直隶是北洋的大本营,袁世凯是北洋老大,即便已经被罢黜,他仍然是北洋众将士心中的老大,无人可以替代。
北洋将士可都是纵马扬鞭快意疆场的人物,他们眼里看不起年少的摄政王载沣,他们为袁老大的遭遇而忿忿不平,他们仍然希望袁世凯能东山再起,那时候他们还会唯袁宫保马首是瞻!
载沣在处理完袁世凯之后,开始清理袁世凯的“马仔”。段祺瑞被调任江北提督,离开了直隶这个对帝国来说最重要的区域。江北提督位于江苏北部清江浦,所统领的都是旧军队,干的都是维持地方治安一类的事情,对载沣没有任何威胁。北洋干将赵秉钧被直接剥夺了京城警务大权。北洋财神梁士饴也被载沣从铁路总局总办的位置上请了下来。作为北洋骨干,邮传部尚书陈璧以开支糜费为由被载沣革职,永不许用。
在袁世凯即将遭罢黜的时候,远在东北的徐世昌已经闻到了京城权力争斗的味道。水晶狐狸的外号也不是白得的,他以退为进向摄政王请辞东三省总督。载沣第一时间批准他的请求,让他回京任邮传部尚书,代替他出任东三省总督的是蒙古镶蓝旗的名臣锡良。
作为袁世凯的铁杆支持者兼北洋大*佬,能全身而退,并回京做了“部长”,说明徐世昌做官非常圆润,在朝中口碑不错。如果过度迷恋权力,下场自然可知。圆润不是圆滑,圆滑是圆而使人反感,圆润是圆而使人感觉舒适,其中不同只可玩味,不可言传。在东北的其他北洋核心就没有这么好运了,北洋骨干黑龙江布政使倪嗣冲以贪*污罪被革职,奉天将军的唐绍仪也被迫辞职。
对袁党开刀之后,载沣也没有忘记袁世凯在朝中的铁哥们奕劻。不久之后,御史江春霖弹劾奕劻贪腐渎职。载沣以“莠言乱政”的罪名给江春霖降职,算是给了这位老臣一些颜面。没想到的是,他回头就将江春霖的弹劾的奏章破例发钞,这就相当于将奕劻的斑斑劣迹公布于世。这让奕劻非常不满,却又无可奈何,只能选择退避。
有人下台,有人上台,这就是政治。袁世凯之后,北洋核心人物分别失势,上台的又都是谁呢?载沣首先建立了一支皇家禁卫军,有一万两千人,这支部队的成员有个选拔标准:必须是八旗子弟,载沣的弟弟载涛和皇族成员毓朗都被任命为禁卫军大臣。后又设立海军办事处,所有主要官员均是皇室,载洵被任命为筹办海军大臣。设立了军咨府(相当于**),军咨府大臣是载涛和毓朗。肃亲王善耆则掌管了帝国的警察机构。那桐则调往军机处委以重任。端方升任直隶总督。瑞澄任湖广总督。
皇权贵戚们全面夺权成功,掌管了帝国的主要权力。一个以皇族势力为核心的少壮亲贵集团获取了帝国的最高权力,核心是载沣和他兄弟们,外加一个毓朗。
二十五岁的载沣任摄政王;二十二岁的载涛掌管军咨府;二十四的载洵出任海军大臣。这还不够,还有更过分的事情。载沣下令给两个弟弟载涛、载洵加郡王衔,这样的荣誉非得有重大的贡献才可以取得,这两个二十三四岁的无知青年,转眼成了郡王了,跟谁说理去?
这些少年亲贵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没有经过政治历练,没有政治经验。谈起来滔滔不绝,做起事来却无从下手。在温室中长大贵族子弟,没有经过任何风霜洗礼,拿什么应对一个纷繁芜杂的乱世呢?
中国历史有个规律叫做“胡虏不过百年”,就是说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中原不会超过一百年就会走向灭亡。让世界战栗不已的忽必烈创建了元朝,结果只持续九十七年。为什么清朝能够统治中原将近二百七十年,跟朱元璋创立的明朝持续时间差不多?清朝可是少数民族政权,它为什么能持续如此长的时间?
答案就是他很好地利用了一个政策:满汉共治。这是清朝前期的帝王们经过长时间深入思考之后,实行的一个政策。以此政策为依据,朝廷三院六部各设满、汉官员一名,通常满人为正,汉人为辅。后来,军机处也是满汉官员同数,这样既很好地控制了政权,又将汉族士大夫中的精英吸收到了政权之中,真是绝妙无比。
满、汉两族的人口数是四十比一,你可以想象一下:比如在一个学校的某年级中,甲班如果有五十个满人,乙班有两千汉人。两个班各取前十名,甲班前十名肯定会被乙班前十名彻底碾压。
满臣和汉臣之间的对抗在帝国建立之后就一直持续,各帝王都很好地把握着这个平衡。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差距就越来越明显,到了晚清,汉族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徐世昌等名臣,满人之中能说得上名字的已经很少了吧!
这些晚清的汉族名臣靠着军功和政绩步步高升,在与满臣的较量中逐渐占据了上风,造成了一个局面:各地督抚、封疆大吏大部分都是汉臣。这让满清的年轻贵族们非常不爽,他们不认为是自己的能力低劣导致了这种不平衡的局面,而是简单地认为是汉臣抢占了本应该属于他们的高官厚禄。
所以以载沣为首的少年亲贵们,开始了向汉臣夺权的斗争。他们利用皇权压迫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迅速占了上风。但是,他们没有看到如果没有这些汉族精英的鼎力支持,清朝已经在半个世纪之间就已消亡,将这个风雨飘摇的帝国抗在肩上的正是这些汉臣精英们。
这就是政治短视。如果失去了汉族精英地支持,帝国自然就会迅速走向灭亡,这是毫无疑问的。
后来,谈起清朝为什么会灭亡,徐世昌曾经无限感慨地说:“大清之亡,不是亡于革命党,而是亡在一班小爷们身上。”徐世昌是整个过程的亲历者,他的话可谓是一语中的。
载沣作为帝国的实际统治者,是他打破了这个平衡,将袁世凯等汉臣驱逐出了朝廷,他需要为此事负责。年轻不是借口,康熙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比载沣年轻多了。载沣是摄政王,帝国的一把*手,对他来说,政治短视的代价很残酷——亡国。
袁世凯被罢黜刚半年,朝廷重臣张之洞病危。载沣作为帝国最高领导前去探望,说了几句冠冕堂皇的话,夸奖张之洞公忠体国、夙著勤劳。躺在病榻上的张之洞知道天命不久,跟载沣说:“当前舆情不洽,可能会激起变故,希望摄政王能安抚民心。”载沣则不以为然地说道:“不怕,有兵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