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日若翻脸美国是否出兵?普京回应语惊四座!
中日一旦摊牌开战谁会站在中国一边?谁又会支持日本?近日,普京说了一句话,让躁动不安的日本举国都震惊了...
普京到底说了什么,打死你也想不到
下载军事头条看全部文章
枭雄的天空

第85章 洹上渔夫(一)

1911年5月,清廷废除了军机处,成立了内阁,迈出了立宪之路上的关键一步。内阁成员一共十三人,组成是这样的:

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

内阁协理大臣:那桐、徐世昌;

外务部外务大臣:梁敦彦;

民政部民政大臣:肃亲王善耆;

度支部度支大臣:镇国公载泽;

学部学务大臣:唐景崇;

陆军部陆军大臣:荫昌;

海军部海军大臣:贝勒载洵;

法部司法大臣:绍昌;

农工商部农工商大臣:贝子加贝勒衔溥伦;

邮传部邮传大臣:盛宣怀;

理藩部理藩大臣:宗室寿耆。

这十三人阁员清单中,皇族占八人(其中蒙古一人),而且占据了军事、财政等重要部门;汉人只占了四个,而且都是不太重要的部门。

名单一处,全国舆论哗然。君主立宪的目的就是将君王的权利限制在内阁之外,没想到皇族子弟在内阁之中占比如此惊人,这是各国内阁都没有的现象。张謇、梁启超等人纷纷写文章反对皇族子弟进入内阁,按照这样整法,内阁跟军机处又有什么分别?

各省咨议局也纷纷上书,恳请摄政王重新考虑内阁成员,将皇族子弟移除阁员名单。载沣却直接训斥道:“组阁是皇帝特权,非议员可以干涉。”

以张謇为主的立宪派非常失望,立宪派都是社会中的精英阶层,他们富裕而温和,渴望通过和平的方式进入国家权利体系之中。这个内阁名单却让他们彻底失望,清廷由此失去了这个阶层的支持。

立宪派虽然与朝廷离心离德,但是他们又不想造反。富人们有谁想操刀造反吗?他们想得是和气生财,在他们看来,弄枪拼命那一套是大老粗们干得事,他们并不中意。

载沣是靠不住了,立宪派开始考虑新的人选。立宪派领袖张謇将目光投向了赋闲在家的袁世凯。在张謇看来,袁项城真是一个不错的人选,汉人中的精英官员,君主立宪的积极推动者。

张謇多次去河南密会袁世凯,张謇那可是全国公认的意见领袖,清末的顶级大V,他领导了政治舆论的方向。后来,以他为首的各省咨议局,在清廷垮台时,也都倾向于让袁世凯出来主持大局。咨议局的议员们都是各地俊杰,他们的支持对于袁世凯来说太重要了!

对于天下局势,身处洹上村袁世凯冷眼旁观。他在这里广置田地,还从一个天津盐商手里买下了一座大宅院,一家几十口就在这里过起了田园牧歌的生活。

这一年袁世凯五十岁。五十岁是一个知天命的年龄。袁世凯的天命却还未到来!

他将院子里的一座花园取名为“养寿园”,计划在此颐养天年。作为与皇家政治斗争的失败者,这时期的袁世凯心中自然十分苦闷。

为了排遣这种情绪,他每天都会在这座花园里坐上很长一段时间,想起以前自己的种种抱负,为清廷所做的种种功劳,他感到很不公平。

他没有想到,就在慈禧死后不久,年轻的载沣会急不可耐地对自己痛下杀手,要不是张香帅朝堂上的力保,自己这条命也就交代给爱新觉罗家族了!

在自己长时间的为官生涯中,袁世凯都一直将李鸿章作为自己的榜样。他也希望自己能够像李中堂那样效忠朝廷,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在自己百年之后能够获得“文忠”这样的谥号。

对于慈禧太后,他心里还是感念不尽的。但是对于摄政王载沣,他的心里只有恨。在官场上混了一辈子的袁世凯,深深地懂得当下他必须将这份恨意隐藏起来,不漏出一丝痕迹。

这是一段韬光养晦的岁月。每一个成功的大人物都需要有这么一段静默的时光,他需要利用这段时间回视过往,沉淀自己。经过这段岁月之后,这个人才有希望脱胎换骨,无坚而不摧,无往而不胜。

袁世凯知道,现在这个阶段,他对载沣只能示弱。就像两军对阵一样,现阶段实力不够的情况下,他只能守,只能藏。

兵书上说“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对于善于防守的人的人来说,不一定藏到荒郊野岭之中,人迹罕至之处,处处皆可以藏身。袁世凯将家安在彰德(今安阳)就是这个用意。彰德地处京汉交通要道,他寄居在此,就是将自己置于众目睽睽之下,表明自己绝无隐私,对朝廷毫无野心。

为了降低朝廷对自己的防备之心,袁世凯还请天津来的记者在养寿园给自己拍了一副照片。照片之上袁世凯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立于船头悠然垂钓,一副与世无争的模样。京津一带的报纸将这幅照片刊载出来,并报道说袁世凯在河南洹上过着怡然淡泊的生活,他自号渔夫,报纸还随图刊载了袁世凯所做的两首诗:

自题渔舟其一

身世萧然面不愁,烟蓑雨笠一渔舟。

钓丝终日牵红蓼,好友同盟只白鸥。

投饵我非关得失,吞钩鱼却有恩仇。

回头多少中原事,老子掀须一笑休。

自题渔舟其二

百年心事总悠悠,壮志当时苦未酬。

野老胸中负兵甲,钓翁眼底小王侯。

思量天下无磐石,叹息神州变缺瓯。

散发天涯从此去,烟蓑雨笠一渔舟。

有人形容搞政治的人就像是鸭子凫水,从水面上看,没有丝毫动静,而在水面以下,两只爪子却从来不停,要去处理各种关系,搞各种联络事宜。用政治术语来说,就是要求一个政治家要隐忍和行动并重。

袁世凯是当世最高明的政治家,面子上他虽然对清廷示弱,用各种方式表明心迹。但在暗地里,他的活动却从没有停止过。

他在洹上村会见过张謇,并向张謇承诺:“若有一日能蒙天恩重操权柄,当遵从民意,效法伊藤博文,建立君主立宪。到时候,还恳请先生(张謇)能够鼎力相助。”张謇也欣然同意。张謇和袁世凯,一文一武,两位不得志的汉人政治精英,在洹上订立了攻守同盟,后来极大决定了辛亥年的政治走向。有人说,这是一次决定天下大势的会面,这么说也不为过。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功能呼出区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