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手握乾坤(二)
黎元洪本人也太不愿就任民国中*央军政府执行都督,并不是这个官职没有吸引力,而是因为钱的问题——给南方各省当都督,就要解决各省的粮饷问题。打仗最终打得是后勤保障,烧得是钱。革命初期,湖北军政府为了革命成功,给南方各省资助了不少粮饷、军械,但是随着战争规模扩大,北洋军又猛攻武汉三镇,湖北军政府的财政也异常吃紧,这令都督黎元洪头痛得很。虽然黎元洪不想就任中*央军政府执行都督,但是他却接受了各省都督代表联合会授予的大元*帅职位。所谓大元*帅就是带领大家跟清廷干仗的,执行都督却要解决军政府一众问题。黎元洪掂量一下自己,觉得大元*帅一职虽然也不全是实职,但是自己还能勉强应付得了。
这时候黄兴、陈其美等同盟会骨干开始对外宣称:孙文会带来十艘外国军舰和数千万元的筹款。南方各省正在为军饷问题发愁,听说孙文会带来大笔筹款,顿时眼睛发亮。对这些省来说,孙文就是财神爷,就是上帝。大家开始跟盼星星、盼月亮一样,期盼孙文回国,这样大家都可以分一杯羹,以解燃眉之急。
这时候,孙文在国外却迟迟不归。各省财政越来越紧张,就造成了这么一个局面——对孙的期盼之情越来越甚。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这种玩法有一个令大家熟知的名称——饥饿营销。越想要,越不给你;越不给你,就越想要!
1911年12月25日,武昌起义发生七十六天之后,孙文姗姗而来。上海十六铺金利源码头人头攒动,上海、江苏都督府的高官、将领、南方各省都督代表联合会代表、各国领事、各家报社的记者云集于此。
陈其美令同盟会上海机关鸣礼炮二十一响,给革命领*袖以最高的待遇。船靠岸后,孙文身穿黑色礼服,脱帽并举右手向欢迎的群众频频执意,在众人簇拥下缓缓走下船来。
之后,孙文便被各路记者团团围住,有记者问孙文:“孙先生,此次回国带回多少钱来支持革命?”
孙文笑言:“余不名一文,唯带回革命之精神尔。”
孙文真的一点钱都没有带回来吗?当然也不是。他从列强政府那里没有借到钱是真的,但是他后面还有一个财团。像孙文这样做大事的人,如果没有钱来做后盾,什么事也别想做成。
这个财团有两部份组成:华侨和国内财阀。辛亥革命发生后,陈嘉庚作为同盟会会员、新加坡大老板,总共筹集了十五万大洋。号称“跛豪”的江浙财阀张静江也多方筹措了大笔资金,用于支持革命。孙文称张静江为“革命圣人”,由此可知其在同盟会中的重要地位。一个政权要上位,必须解决钱的问题才行。
与孙文同来的还有广东都督胡汉民。原来,孙文途径香港,胡汉民前往迎接,然后同船赴沪。
广东都督则交由陈炯明代理。学过近代历史的同学们肯定知道,陈炯明也是一位有故事的主。
话说孙文下船之后,与黄兴、陈其美等人乘车直奔“惜荫堂”而来。孙文此行非为其他,而是为了拜访惜荫堂主人——赵凤昌。
赵凤昌无官无职,但是他的能量大到令人不可想象。时人称其为布衣军师、山中宰相,他还是“各省都督代表联合会”的幕后掌局者。辛亥年间,那幢称为“惜荫堂”的小洋楼也是张謇、黄兴、宋教仁、陈其美、黄郛、谭延闿、李烈钧、柏文蔚等经常光顾并讨论国事的地方。后来,中华民国就是在“惜荫堂”孕育,赵凤昌由此也被人称为“民国产婆”。
辛亥年间,各路豪侠纷纷登场,最大的看点就是南北争雄:北有袁世凯,南有孙文。两人的身后则是一北一南两位超级大脑:北有徐世昌,南有赵凤昌。徐世昌选择辅佐好兄弟袁世凯成就霸业,赵凤昌则选择了孙文等革命党人来一展胸中抱负。台前是袁、孙两人争锋,台后则是徐、赵两人的巅峰较量。
对此,远在东北的赵尔巽洞若观火,武昌一乱,他迅速跟朝廷上奏折:赶快将赵凤昌掉来京城“备咨要政”,这样的人物留给革命党人,那还了得!摄政王载沣第一时间准了赵尔巽的奏章,但是赵凤昌却以“病躯”为由,婉言谢绝了摄政王的好意,没有到京城出仕,而是选择以一介布衣之身,继续留在上海。赵凤昌曾经长期出任张之洞的幕僚,也是清廷“体制内”的人,辛亥革命发生后,他经过一段时间考虑,决定保中国,而不保大清。
舟车劳顿的孙文顾不上休息,直奔惜荫堂,一见到了赵凤昌,便急迫地说道:“请凤老教我!”
对孙文来说,自己在这场大戏中出场太晚,先有黎元洪,后有袁世凯,南北谈判也是在这两人之间进行,自己怎样才能才能成为这场大戏主角呢?而且,面对北洋军,起义各省连吃败仗,士气非常低落,怎样给革命形势来一剂“强心针”,推动革命形势继续发展?袁世凯与黎元洪眉来眼去要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这可是孙文绝对不能忍受的,“不能有皇帝”这是底线问题,这又该如何破局?
解决以上三个问题,赵凤昌只用三个字就给出了解决办法——当总*统。具体说来就是成立中华民国,由孙文来出任民国总*统。当中华民国成立时,就设计为**共和制,自然就可以断了清廷和袁世凯“君主立宪制”的念想。孙文就任民国总*统,也就会站到政治舞台的中*央,当然能让疲软的革命形势为之一震,甚至开辟一个新的革命局面。
说起来简单,但操作层面有一个核心问题:总*统是选举出来的,当前虽然南方各省已经光复,但是北方还掌握在袁世凯手中,北方各省不可能派代表来选举民国总*统。但是,如果没有北方诸省参加,孙文出任大总*统就缺乏法理依据。
赵凤昌有办法。他在总*统前面加了两个字“临时”,“总*统”就变为了“临时大总*统”。战时状态,总不能去组织国会选举,可以便宜从事,先选举一个“临时大总*统”主持工作,等全国都光复了,则可以名正言顺地组织选举。我们中国人的脑筋是全世界最灵活的。
那由谁来选举合适呢?
要知道孙文是后来者,辛亥革命“新来的主”,大家对他会认可吗?万一选举出来的总*统不是孙文,那就非常尴尬了。一番商议之后,决定用“各省都督代表联合会”的代表来选举总*统。赵凤昌是这个机构的幕后军师,在此基础上进行选举,可以最大限度避免出现“意外情况”。
中华民国作为新的政府采用**共和制,而不是君主立宪制,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政权组织形势应该采用那一种呢?在这个问题上存有不小的争议。参考西方的制度,政权由两种组织形势:总*统制和内阁制。两者的主要区别是:采用总*统制的国家,不设总*理,总*统拥有绝对权利,比如美国;采用内阁制的国家,总*统是虚权,权利由首相(内阁总*理)掌握,比如法国。
孙文主张采用总*统制,这可以理解,作为“临时大总*统”采用这种制度,自己能说了算。宋教仁则主张采用内阁制,这也不难理解,孙文当了总*统,宋教仁还可以竞选内阁总*理,掌握实权。
两人为此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在这件事上,黄兴、陈其美等人支持孙文采用总*统制。宋教仁胳膊扭不过大腿,心中颇为愤愤不平。同盟会倒孙事件之后,孙、宋二人再次搞得很不愉快。孙文明白,锋芒毕露的宋教仁,是一位有雄心壮志的人,肯定不愿意久居人后。
搞政治的人,水里来,火里去,为了革命,在刀尖上讨生活,图个啥呢?就是图谁说了算,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图去改造这个国家。说得好听一点,就是为了“一展胸中抱负,不负平生所学”。所以说,权利分配永远是政治的核心问题。孙文、宋教仁之争也并不关乎人品问题。政治家都这样,他们不是神,是人。是人就有人的欲望。
有了这一系列运作,选举很顺利。12月29日,各省都督代表联合会在南京进行选举,孙文获得十六票,黄兴获得了一票,于是推孙文为“临时大总*统”。这一天,距离孙文回国仅仅四天时间。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从上海莅临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总*统府设在原天平天国的天王府,也就是两江总督衙门。新政权改用西历纪年,同时采用民国纪年,1912年即为民国建元的开始。
通过各省代表会议,将五色旗设为中华民国的国旗,十八星旗为陆军旗,青天白日旗为海军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