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雄视天下(四)
善使刀剑者,必死于刀剑之下。四年之后,陈其美在上海滩被手枪射杀,而暗杀他的人也是他曾经的兄弟。陶成章灵前的诅咒在陈其美身上应验。陈其美的死法与陶成章出奇地一致,世间的因还果报,诸君信否?
陶成章死后,光复会势力随即凋零,这个在近代出了许多著名刺客的革命组织,在与同盟会的不断内讧中,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可能有人会问这样一个问题:这些著名的刺杀案,是当时南北的政治领*袖孙文和袁世凯幕后主使的吗?一般说来,政治领*袖通常不会堂而皇之的去下这样的命令。据说,曾国藩要除掉一个人的时候,他不会明说,而是将自己的三角眼使劲挤一下,胡子也撅起来,下属便心领神会——这是大帅想要除掉这个人,于是便竭力去办,而办成的人不但不会被追责,还会受到曾大帅的重用,因为此人能够“体谅领*袖苦心”。当然,如果事败,责任全由办事者承担,领*袖当然没有丝毫责任。所以说,作为南北双方的领*袖,孙文和袁世凯应该没有明确下这样的命令,但是能说他们从头到尾都不知情,完全埋在鼓里吗?近代最知道“体谅领*袖苦心”的主,是一个叫戴笠的人,只不过现在只有十四岁的他,还就读于浙江江山县上高等小学,本部书后面会做安排他出场。
以上是孙文的南方临时政府碰到的问题,北方的袁世凯内阁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袁世凯所持北洋六镇,每镇只有一万两千人马,也就是说袁世凯手里的军队虽然是精英,但是只有七万多人。再说,袁世凯实际控制的地盘也很小:南方各省都已经独立,脱离清廷;关外三省在赵尔巽那里,而赵是忠于清室的;也就是只有直隶、河南、甘肃、山西、山东五省在袁世凯控制下,这其中山西、山东、甘肃都曾宣布独立,后被袁世凯控制。然而,即便是这五省也不太平,比如阎锡山还在内蒙跟袁世凯打游击。
湖北、湖南、陕西、江西、云南、江苏、上海、贵州、浙江、安徽、广西、福建、广东、四川这一大片国土均已经宣布独立,脱离清廷,虽然这些独立省份尚各自为政,互相之间也暗自较着劲,但是无疑都站在袁世凯的对立面。袁世凯进攻得愈猛烈,这些省份就会愈团结。唇亡齿寒的道理,大家还是明白的。
如果让北洋六镇这总共七万多军队,逐个去攻破这十四省,难度就可想而知了。即便能打到最后,估计北洋六镇也剩不下几个人了。话说回来,如果打下一个省份,总需要大量军队驻扎那里吧?比如,曹锟拿下山西,就必须将第三镇就驻扎太原,派驻的军队太少了还不行,否则怎么震得住阎锡山这样的枭雄呢?
匆忙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并不是南方光复各省共同拥戴的政权,其影响力仅限于江浙、广东一带,很多省份以首义的武昌为宗,对南京临时政府只是形式上的拥戴,私下里各自为政。当时的《纽约太阳报》对中国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后评论:“孙文和他的朋友们非常缺乏管理国家的经验,他们没有维持中国领土完整和恢复和平的能力。”
《纽约时报》说:“中国人最好还是保存帝国,并慢慢地实行政治改良。”那时候国人普遍激进,对政治改良已经完全失去了兴趣,恨不能一步就进入发达国家行列。需要说的是,中华民国可是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孙文等人玩了一把高大上,将我们从封建帝国,一把拉进了**共和行列。
辛亥年间的形势就是南北双方势均力敌,谁也吃不下谁。在此情况下,和谈是必然的解决方案。
和谈也是讲究策略的。南北双方都想限制对方的权利的同时,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这就是一场双方博弈的过程。
和谈一共开展了五次,北方的和谈总代表是唐绍仪,南方的和谈总代表是伍廷芳。这俩人可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唐绍仪是留美*幼童,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伍廷芳毕业于伦敦大学,还是法学博士。别说当时,就是放到现在,政界有这么高学历的人也少吧?两人都出自北洋,都给李鸿章做过幕僚,由此可见当时的李鸿章麾下可谓是人才济济。
北方议和代表还包括了“帝王师”杨度。放到中国近代历史上,杨度是一名顶级的说客。他见到南方代表之后,就说袁世凯要么做大总*统,要么就做曹操协天子以令诸侯,你们自己看着办。
袁世凯知道,唐绍仪、杨度虽然厉害,但是想要说动孙文放弃大总*统并不容易,于是他想到了一个人,一个革命党人。
此人便是关押在大牢之中的汪精卫。汪精卫很快被释放,袁世凯将其请到府上,热情款待,两人进行了一番热情而愉快地交流。袁世凯毕竟年龄长汪精卫不少,所以他让长子袁克定全程陪同,年轻人嘛,说话方便。袁世凯与汪精卫并无矛盾,反而有种天然的亲近关系,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俩有一个共同的敌人——载沣。当时汪精卫刺杀的是载沣,而关押汪精卫的人也是载沣。将袁世凯开缺回籍的是载沣,袁世凯回朝之后,用同样的方法将载沣赶进了老家。本着敌人的敌人是朋友的原则,两人的关系还是比较亲近的。估计两人在喝酒的时候,没少骂前摄政王载沣混帐。
汪精卫认为,以袁项城之雄才,当今天下非其莫属,表示愿意为之效力。袁世凯听了之后很高兴,让长子袁克定与汪精卫拜了把兄弟,又留府上款待数日。孙文归国之后,汪精卫依依惜别袁氏父子,南下投奔孙文。此时的汪精卫因为那场著名的刺杀案,已经名满天下。
孙文并不想放弃大总*统,他是人,不是神。我们应该能够理解这样一个政治家的感受。孙文、宋教仁前来苦劝,甚至都说了这样的话:“先生不愿让袁世凯当大总*统,是舍不得总*统宝座吗?”
南北和谈过程中,枝枝叶叶的事很多,我们长话短说。
辛亥革命之所以成功,还是因为“反满”这个原因,所以,汉族精英能群起而攻之。至于谁来收拾山河,做一国之主,那肯定得选一个大家公认的领*袖。谁能做公认的领*袖呢?当时社会有一个普遍的认识,那就是“非袁不可”(那时候老袁还没把自己成功搞臭)。看看这份支持名单:张謇、黄兴、汪精卫、黎元洪、梁启超、杨度、章太炎、汤寿潜……北洋系的就更不用说了。赵凤昌也支持袁世凯出任大总*统,他的意见是:如果能让清帝退位,则无不可。也就是说,袁世凯获得了北洋系、立宪派以及部分革命党将领的支持。政治是最讲实力的地方,有多大屁股就穿多大裤衩。在历史学家唐德刚看来,不是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而孙文却是那匹突然冲出的黑马。
各列强驻中国领事,那就不用说了,清一色支持袁世凯。那时候跟现在不一样,列强在中国有驻军,还有租借,他们的意见很重要。英国外交大臣(外交部长)朱尔典就说:“我们对袁世凯怀有很好的感情和敬意。”当时的英国是日不落帝国,是列强之首,总*理衙门从上到下,没有不怕朱尔典的,有人还编了顺口溜:“一闻朱尔典,两泪落堂前。”所以说,朱尔典的表态基本代表了列强的态度。
说到梁启超,那真是一位政见多变的人。戊戌变法时,他跟随老师康有为,是不折不扣的帝党。流落海外后,他坚持君主立宪,而且君王要有实权,要跟天皇那样。那时候,他们这些维新人士对袁世凯可谓是恨之入骨,载沣上台之后,他上书朝廷,要借载沣之手杀袁世凯。辛亥年间,袁世凯组阁,不念旧恶,任命梁启超为司法副大臣。梁启超转变了对袁世凯的态度,又开始写文章,称解决中国目前之局面还要靠袁宫保。虽然这样说,鉴于时局太乱,暗杀横行,梁启超并没有回国就任司法副大臣这份要职。后来,袁世凯称帝,要行君主立宪,他和学生蔡鄂成了第一对反对者,师生合力将袁世凯搞死。
身边的人都支持袁世凯,这令孙文感到非常孤立,他经过一番考量,最终决定放弃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而交由袁世凯来任职。但是,这不可能是无条件的,什么条件呢?孙文这样说:“如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
有了这份保证,袁世凯加进了逼宫的步伐。隆裕太后和溥仪毕竟是寡母幼子,自己上去来硬的,显得多没修养!其实,手下有一众小弟,根本就不用他亲自出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