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水火不容(二)
在南北之战中,孙文和段祺瑞分别为南北两方的领*袖,两人有一点非常一致的地方:坚决主战,决不言和。但是,在双方的阵营中,都有实力派成员主和:在北方政府,是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在南方政府,则是以陆荣廷为首的地桂系。
孙文在选择在广州建立军政府必然会跟陆荣廷产生一番撕扯,因为当时的两广是陆荣廷的地盘。陆荣廷利用反袁称帝之战,将两广收到帐下,他亲任两广巡阅使,谭浩明为广西督军,陈炳焜为广东督军。谭、陈两人都是陆荣廷手下大将。
西南最大的势力是陆荣廷的桂系和唐继尧的滇系,桂系不买孙文的帐,滇系同样也不买孙文的帐。
孙文意识到,要想在广州站稳脚跟,必须要有一支像样的军队才行。广东**朱庆澜是孙文的拥护者,他将自己二十营**亲军拿出来,交给孙文使用。孙文就委托陈炯明以这二十营兵力为基础,建立了粤军。
孙文到达广州之后,与陆荣廷之间的**越来越大。朱庆澜因为拥护孙文,成为桂系排挤的目标,不得不离开广州**的职位。
虽然过程很艰难,但是孙文逐渐在广州站稳了脚跟。陆荣廷有些坐不住了,他派莫荣新出任广东督军,继续给孙文的大元*帅府施压。莫荣新出身行伍,嗜杀成性,依靠镇*压当地会党而一路升迁。他跟陆荣廷是一路人,有记载说他曾经一夜连杀数十人。
莫荣新到达广州之后,与孙文的关系迅速恶化。莫荣新根本就不听命于孙文的大元*帅府,而是听命于陆荣廷。所以,孙文的大元*帅府和莫荣新的督军府之间逐渐水火不容。
为了稳固政权的需要,孙文在广州四处招兵,莫荣新派人抓了孙文数十名招兵的士兵。孙文给莫荣新写了一封信函,要他予以释放。没想到,莫荣新下令将这些卫兵在街头就地枪杀。孙中山强烈要求肇事者向军政府谢罪,莫荣新置之不理。
这下彻底激怒了孙文。他亲自来到海军驻地,指挥海军豫章、同安两舰舰长用重炮轰击莫荣新位于观音山的督军府。并命令陈炯明率部做好准备,听候命令配合海军行动。
但是,奇怪的是,面对孙文炮击观音山的举动,脾气火爆的莫荣新并没有进行反击,而是让手下将督军府的所有灯光全部熄灭,并赶紧给海军**程壁光打电话,请他调节。此时的程壁光才是海军老大。
炮击当时,程壁光并没有在舰上。接到莫荣新的电话,他立即赶过来,命令两舰停止炮击,并将两舰的舰长撤了职。对此,孙文不太满意。
第二天一大早,莫荣新亲往孙文的大元*帅府请安,并向大元*帅孙文道歉。
陆荣廷得知此事后就对莫荣新说:日初(莫荣新)你忍得下,要是我,肯定忍不了,一定会还击,非要了孙文的命不可。
莫荣新说:孙文是做了充足准备的,如果我还击,彼众我寡,必然没有胜算,如果不还击,人们都会说是孙文的不是。
孙文炮击观音山是一个标志。从此之后,陆荣廷开始了彻底驱孙的打算,桂粤之间的矛盾开始越来越大,大到非用一场大战解决不可的程度。
在南方诸帅种,陆荣廷是实力派,也是主和派。在他看来,不管打成什么样,乃至于将整个桂系都打光了,把段祺瑞赶下台了,也与他陆荣廷没有什么关系,得利的人只能是孙文,怎么可能是他陆荣廷呢?
陆荣廷非常不喜欢这个到处“捣乱”的孙文,怎样才可以将孙文驱逐出去呢?面对吴佩孚大军压境,陆荣廷派人积极周旋,力主南北停战和谈。
对内,陆荣廷则积极游说非常国会的议员。于是,《中华民国军政府修正案》获得通过,军政府的大元*帅制被修改为合议制,并推选孙中山、伍廷芳、唐绍仪、陆荣廷、林葆怿、唐继尧、岑春煊七人为军政府总裁,岑春煊为**。这七总裁中,以陆荣廷势力最强,所以他在其中说话最有分量。
要改变军政副的组织法,最好要大元*帅孙文同意才好,否则孙、陆之间必然会爆发一次大规模冲突。谁来协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呢?程璧光主动承担了这项工作。
程璧光邀请孙文前来珠海的海军办事处开会商讨,同时受到邀请的还有陆荣廷在广东的代表莫荣新。会议期间,他将这个提议抛了出来。程壁光是孙文从北方带来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程壁光与孙文同步抵达广州。刚到达广州时,程壁光还是比较支持孙文的。后来,由于受到陆荣廷、唐继尧等西南实力派影响,程壁光开始在两者之间徘徊,并逐渐开始谋求自己的政治地位。
程璧光很客气的说:当下不是民国嘛,民国就要**,我们设立合议制,也是为了**,大家都参加进来,也都能尽一份力,岂不是好事一桩吗?
孙文来到广州,想要在桂系和滇系的缝隙中建立一个革命政权,本来就面临巨大的障碍。虽然他已经是名义上的大元*帅,但是陆荣廷、唐继尧各自为是,现在连他最倚重的程璧光都站出来反对他,他这个大元*帅只是一个空架子而已。
孙文身后,还有陈炯明的粤军支持他。但是,在南北之战时,孙文已经让陈炯明率领这支部队投入到福建战场。眼下,孙文身边已经没有一支像样的军事力量能够支持他。实力决定地位,孙文只能同意这种改变。
原来的军政府,孙文一个人说了算,被修改为合议制之后,遇到大事七人投票决定。对此,孙文也无可奈何地说到:“数也,复何言。”孙文没有就任总裁,而是离开广州,前往上海。临行之前,丢下一句话:“南北军阀,如一丘之貉。”
程璧光之所以反对孙文出任大元*帅,而提出合议制,自然也是为了自己的地位着想。他身后有一支强大的海军,七总裁的交椅上当然应该有他的位置,但是为什么最后他没能成为七总裁之一呢?
因为他已经死了,而死人是不可能去坐上交椅的。当孙文处处被掣肘的时候,程璧光的地位却扶摇直上,李福林、魏邦平等广东实力派将领提出“粤人治粤”的口号,联合致电陆荣廷,请求任命程璧光为广东督军。
这种此消彼长的剧烈变化,引起了大元*帅府的强烈不满。中华革命党内部都认为程璧光将推翻护法军政府,改而投靠桂系的陆荣廷。
春风得意的程璧光不会想到,一场针对他的惊天暗杀正悄然来临。
这天夜里,程璧光处理完公务,乘船过河前往住所。就在船刚刚靠岸的时候,两名年轻的刺客持手枪猛然冲出,对着程璧光连开数枪之后,之后携枪逃逸。
上船容易下船难。护法军政府海军**程璧光就此殒命船头。
刺杀他的刺客是革命党人肖觉民、李汉斌,幕后指使者为护法军政府秘书,同时也是孙文的忠实追随者朱执信。朱执信这样做当然也是出于“体谅领*袖苦衷”的目的。
将程璧光与黎元洪比较一下,还是黎元洪的段位更高。黎元洪宁肯在北方过半“幽禁”的生活,也不去广州做军政府的大总*统。段祺瑞虽然一样的刚愎自用、说一不二,但是黎元洪能肯定一点——段祺瑞肯定不会也不允许手下人对自己下死手。
想要借助孙文而得利,连民国顶级枭雄袁世凯都难办到,更何况他小小的程璧光呢?
孙文来到上海,在此呆了两年时间。对一个政治人物来说,起飞之前,通常需要经历一段低谷,并用一段较长的时光让他储备能量。在破茧而出之前,这一段用来蛰伏日子称为“沉默的时光”。
孙文一生的三大著作:《孙文学说》、《实业计划》和《建国方略》,几乎都是在这段时期完成的。
在《实业计划》中,孙文将交通与基建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他畅想了以后的中国:“修建十万英里(十六万公里)的铁路,以五大铁路系统把中国的沿海、内地和边疆连接起来;修建遍布全国的公路网,修建一百万英里(一百六十万英里)的公路;开凿、整修全国的水道和运河,大力发展内河交通和水力、电力事业;在中国北部、中部及南部沿海各修建一个如纽约港那样的世界水平的大海港。”
如今,我国的铁路里程将近十五万公里,公路里程超过五百万公里,北部的天津港、青岛港、中部的上海港、舟山港、南部的广州港吞吐量都名列世界前十大港口的行列。另外,世界前十的港口中,有七个来自中国,他们都将纽约港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按照孙文在《实业计划》中的设想,公路、港口都远远超过了预期的目标,铁路很快将会超过十六万公里。也就是说,在经过了一百年之后,孙文当初的设想我们基本上都实现了。有了这些成绩,我们足以告慰先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