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天下三分(一)
在拔湘之战中,吴佩孚率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击败南方护法军,占领军事重镇衡阳,虎视两广,给南方政府以极大压力。这期间,南方政府重新洗牌,在桂系陆荣廷策划下,大元*帅制被修改为七总裁合议制,岑春煊被选为**总裁,原护法军大元*帅孙文被迫离职。孙文离职之后不久,唐绍仪也选择离职,南方政府则补选熊克武、温宗尧为总裁。
岑春煊出任出席总裁之后,头等大事就是——如何抵挡吴佩孚。吴佩孚率领的第三师骁勇善战,西南各省没有一个将领和一支军队能与之匹敌。如果吴佩孚从衡阳继续挥兵南下,下一个目标将是广东韶关,到那时南方政府无疑将面临灭顶之灾。
面对吴佩孚大兵压境的阵势,岑春煊心中明白硬打肯定是打不过的。打不过就不要硬打,否则将面临被按在地上**的窘境。岑春煊生于广西西林县,小时候他父亲做云贵总督,他从小跟着在昆明长大。所以,岑春煊也是地道的南方人。南方人脑子多活啊,打不过就谈嘛,大家都是体面人,干啥动不动就要动刀动枪的呢?
岑春煊为什么还能活跃在民国政坛?在乱世中能被推举为一方首领,当然就足以证明他的能力。依当时的形势,只要有吴佩孚在,南方在军事上就搞不过北方。那怎么办?军事上搞不过,就要从政治上搞。岑春煊主政时期,真的保护了南方政府免遭颠覆。他上台之后一改孙文主政时期与北方政府硬刚的作风,转而提出了“连直抗皖”的政策。“连直抗皖”的突破口自然就是吴佩孚。
负责跟吴佩孚接洽的是原湖南都督谭延闿。谭延闿长得肥肥胖胖,一脸心宽体胖的和气模样,非常适合做这份工作。再说,谭延闿辛亥年崛起之后便长期执掌湖南,如果此次说动吴佩孚顺利撤出湖南,接替他的人极大可能就是谭延闿,所以他全身心投入到瓦解吴佩孚的伟大事业中,工作热情很高。吴佩孚与谭延闿接触之后,发现这老兄不错,说话做事滴水不漏,对自己很推崇,与其接触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如果说吴佩孚是一名标准的军人,谭延闿就是一名标准的搞政治的主。
于此同时,北方政府也是乱成一团。在北方,徐世昌虽然是大总*统,但是权力被“太上皇”段祺瑞掌握。段祺瑞不仅掌握着“参战军”,还通过徐树铮掌握着安福国会。徐世昌自从上台那一刻起,就一直谋求改变这种局面,他在不断寻找机会。
在段祺瑞集团内部,徐树铮、靳云鹏是段祺瑞最亲信的谋臣,但是两人长期不和。徐树铮深得段祺瑞倚重,靳云鹏则经常受到其排挤。正是由于徐树铮锋芒毕露目中无人的性格,两人之间的矛盾逐渐公开化,闹的势同水火。靳云鹏和徐树铮性格截然不同,徐树铮是一种刚愎自用、惟我独尊的性情,靳云鹏则是一个左右逢源的人,他不仅是段祺瑞的心腹,还与曹锟是把兄弟,与张作霖是儿女亲家,与冯国璋是老同学。所以,靳云鹏涉足了直皖奉三系。
徐树铮、靳云鹏不断争斗,让徐世昌看到了机会。一战胜利后即提拔靳云鹏做了陆军**,目的就是拉住他,希望将段祺瑞的“参战军”划归到陆军部管辖,但是这遭到段祺瑞和徐树铮的一致反对,最终也没有弄成,只是将“参战军”改为“边防军”。
靳云鹏作为陆军**,替曹锟部队去争取军费的时候,与当时的财政部长龚心湛发生口角,双方互相揭短。靳云鹏口不择言,将“参战军”军费来源于日本人的秘密和盘托出。这个消息一经传播,立刻就炸了锅,段祺瑞的政敌纷纷对其进行指责。段祺瑞知道后大怒不已,将靳云鹏喊过来面对面怒斥。从此之后,两人关系逐渐冷淡下来。
之后不久,徐世昌力推靳云鹏组阁。虽然,徐树铮想将段祺瑞推为总*理,但是让段祺瑞跟自己的学生去争这个总*理,就算能挣下来,老段脸上也不光彩。
徐树铮不管这一套,他坚决反对靳云鹏组阁。但此时靳云鹏已经开始倒向直奉两系,身后有直奉将领的一致支持。徐树铮阻挠靳云鹏组阁失败,靳云鹏授命组阁。徐树铮虽然喜欢弄权,但是在很多重大人事任命方面,他说了也不算。
靳云鹏虽然已经成为内阁总*理,虽然自身很想挣脱段祺瑞的控制,但是面子上对段祺瑞还得毕恭毕敬。靳云鹏对于段祺瑞的大部分意愿,也只能按其意见执行,不敢有太多反对。究其原因,一则段祺瑞是其老上司,另外更重要地是,段祺瑞手中握有重权,许多内阁阁员都是皖系。内阁开会的时候,对于许多意向,如果段祺瑞不满意,这会就没法开起来。这就注定了,靳云鹏夹在徐段中间、直皖之间,很难有太大的作为。
当直皖两系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一位六十岁的老人从河间赶到北京。他之所以来到这里,是应直皖两系邀请,以调和两者的矛盾。
此人就是前大总*统冯国璋。离职大总*统后,冯国璋大部分时间在老家河间诗经村居住。之前当官时,他在老家置办了大量产业,只是耕地就有百千亩之多。告老回乡之后,冯国璋为了回报乡亲,出资在诗经村建了一所小学,取名叫做“冯国璋养正小学堂”,招收附近村庄的孩子,免受学杂费。
虽然冯国璋有言“绝不出山”,徐世昌还是让他统领北洋十五、十六两个师。这两个师由冯国璋担任大总*统时的警卫营改编而来,师长刘询、王廷桢都是冯国璋的嫡系将领。再往前算,这支部队是前清的禁卫军,清帝退位时正由冯国璋掌管。冯国璋曾经对这支部队许下承诺,只要他们不阻碍共和之路,不论何时绝不抛弃这支部队。所以,这支部队一直追随着他,对他也极忠心,算是嫡系部队。
这两个师人数不多,职责主要是用来保卫前大总*统冯国璋的安全,但是人吃马喂消耗也不少,以徐树铮为代表的皖系掌握着中*央政府,拨付军费很不积极,还打算将这支部队划归陆军部。
这可不成。冯国璋带了一辈子兵,下野之后这支部队是他最后的**子。对冯国璋来说,身边没有兵权,就好像普通人失去了一半的生命一样。所以,冯国璋此行除了调停皖直之间的矛盾,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就是留住这两个师,并给这两个师争取经费。
徐世昌多会做人,怎么会错过这个大大的顺水人情?他大笔一挥,下了一道手谕,让这两个师仍归冯国璋执掌。
冯国璋来到北京之后,住在帽儿胡同,他在这里有一所宅院。女婿陈之骥随侍左右。
冯国璋到达北京的时候正值年底,天气非常冷。冯国璋又是一个六十岁的老人,旅途劳顿引发风寒,高烧不退,一病不起。经过德国医生鉴定,冯国璋得了比较严重的肺炎。谁也不会想到几天之后,年仅六十岁的一代枭雄冯国璋竟就此一命呜呼。
怎样给前大总*统治丧?为此事**专门开了一个会。最后一致决定,按照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治丧礼节,并参照袁世凯葬礼举行隆重国葬。由此,冯国璋的葬礼备极哀荣,前来吊唁的政府要人更是络绎不绝。
大总*统徐世昌带领全体阁员前来祭奠。女婿陈之骥取出冯国璋留给徐世昌的遗言。另外,冯国璋另有一份遗言,以全国通电的方式发给天津前总*统黎元洪、曹锟、张作霖,倪嗣冲、陆荣廷等各大员。这两封遗言的内容大体相同,就是希望南北能够**。
段祺瑞前来祭奠。他写了一篇祭文,扶柩痛哭。段祺瑞是性情中人,他给冯国璋的挽联是:
兵学砥砺最相知,每忆拔剑狂歌,曾与誓澄清揽辔;
国事纠纷犹未已,方冀同舟共济,何遽伤分道扬镳。
国葬之后,仪仗军乐队护送着冯国璋的灵柩起运会原籍安葬。
冯国璋死后,已经再没有人能调停直皖之间的矛盾了。
段祺瑞、徐树铮的“武力统一”计划能不能施行,他俩人说了已经不算了,不仅他俩说了不算,就连大总*统徐世昌说了也不算。对于这件事只有一个人说了算,那就是吴佩孚。如果吴佩孚催动战马南下,南方政权绝对抵挡不住。也就是说,吴佩孚是当时时局的中心,他的一举一动关系着天下大势。
为了拉拢住吴佩孚,段祺瑞当总*理的时候曾破格授予他“孚威将军”。以一个代理师长直升将军,这已经是超级破格之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