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日若翻脸美国是否出兵?普京回应语惊四座!
中日一旦摊牌开战谁会站在中国一边?谁又会支持日本?近日,普京说了一句话,让躁动不安的日本举国都震惊了...
普京到底说了什么,打死你也想不到
下载军事头条看全部文章
枭雄的天空

第250章 问鼎中原(二)

次日,金树仁给南京国民政府发电,说明兵变经过,并说自己已经控制了全局。言下之意,就是想让南京国民政府授予其治新之权。

若论权谋,没人是蒋介石的对手。蒋介石虽然远隔**,但他很清楚这其中肯定戏里有戏。这时候,各地公推金树仁的文书也递送到南京国民政府。

蒋介石本着认地不认人的原则,授予金树仁西北边疆****,但是迟迟不授予其军权,同时也不指定谁来掌军。

金树仁虽然实际控制了西北边疆,但是由于南京国民政府没有明确授予其军权,所以他心里的这块石头总是落不下来,也就总是有求于蒋介石。

金树仁是在三七事件发生四年后,才如愿得到了他朝朝暮暮想要的军权。仅仅又过了一年,金树仁在去天津拜见蒋介石时即被扣押,后被押往南京受审。

因为有盛世才等人求情,金树仁被轻判三年六个月。他的罪名是未经国民政府同意,就私自跟苏联人签订《新苏临时通商协定》。后来,经过金家人积极运作,国民政府又发布特赦令,说金树仁之所以签订这个协定是时局所需。于是,金树仁得以特赦。

金树仁前后做了半年牢。出狱后,金树仁先后居住天津、兰州,不再过问政治。

金树仁掌新期间,与杨增新有一点相同,就是“认庙不认神”。他与杨增新最大的不同,就是重视军事,他签订《新苏临时通商协定》的目的,正是为了采购的德国武器能够通过苏联入境。另外,为了加强军事,金树仁特意聘请盛世才来新掌兵。

金树仁之后掌新的也正是他一手扶植的盛世才。

至此,北伐的故事全部完成,但是战争远没有结束。

随着北洋政府**,纵横民国政坛多年的皖系、直系、奉系都已消失。但是,蒋介石治下的国民革命革命军是这样组成的:唐生智湘系、李宗仁桂系、张发奎粤系、朱培德赣系,另外还有华北的阎锡山、西北的冯玉祥、东北的张少帅。

这些势力都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下,但是也都心猿意马,该怎样来整合起来呢?恐怕不经过一场大战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此时,一个民国时期非常重要的谋主正在寻找自己的“主公”。

杨永泰,广东茂名人,1880年出生,前清时期中过秀才,做过《广东报》主笔、广东省咨议局议员。民国建立后,加入国民党,后成为政学会骨干。

杨永泰此人政治上有污点。当初,岑春煊将南方政府从大元*帅制改组为七总裁制,迫孙文下台,杨永泰是主要“帮凶”之一。政府改组后,杨永泰出任财政厅长、广东省**等重要职位。也就是说,当初他站在岑春煊这边,没站在孙文那边。政治上,站错了队是很麻烦的。

孙文重回广州,当上非常大总*统后,曾下令缉拿杨永泰。杨永泰到上海租界躲避缉拿。后来去北京当了国会议员,站在了北洋那边。国会散伙后,他再次流落上海。

杨永泰躲避到上海之后,静思己过,闭门读书。他主要读史书,每读完一篇之后,不是草草结束那种,而是针对书中的历史事件,穷举应对之策,然后对各种策略进行仔细分析,从而找到最好的措施。

同样是读书,有人读完之后不知其所以然,有人却能将古人的智慧转化到自己的头脑里,并做到活学活用,这就使差别。用这种方法读书,杨永泰收获极大。用一句简单话说,那就是:发生了质变。

修养生息数年之后,杨永泰决定再次出山。此时正赶上北伐大战,选择谁做自己的“主公”才好呢?

杨永泰选择了李宗仁。之所以选择李宗仁,是出于地域关系是原因。粤人的地域观念比较强,能操一口粤语,自然就能亲近许多。

然而,李宗仁却没有看上杨永泰。原因很简单,还是因为杨永泰之前的政治污点:不仅攻击过孙总*理,还给北洋政府站过台,这样的人怎么能用?

由此,李宗仁在不经意间错过了一个至少能三分天下的机会。所以说,看人也不能太教条。

刚刚出道即遭当头一棒,杨永泰很灰心。

李宗仁看不上他,但是有人知道杨永泰的利害。

此人就是黄郛。黄郛、杨永泰在政学系相处多年,彼此都很熟悉。

黄郛与蒋介石是八拜之交。在一次闲谈中,蒋介石慨叹如今危难之时,无人可为之出谋划策,如果能像是刘玄德遇见孔明那样的谋士该多么幸运啊!

黄郛盯着蒋介石看了许久,然后悠悠地说:“孔明之才干甚巨,但是却只能辅佐刘玄德三分天下得其一。当世有一奇才,胸有锦绣,满腹韬略,其才干不逊孔明。贤弟若得之,岂止三分天下,当能雄霸天下,一统河山。”

听到黄郛这样说,蒋介石闻之一震,忙问:“此公何人?现在何处?”

黄郛说:“此君就是杨畅卿先生,现正寓居上海。”

蒋介石让黄郛赶快将其请来相见。

黄郛说:“最好总司令亲往迎请。”

这几日,蒋介石正好要去视察上海。于是,在黄郛引荐下,第一枭雄蒋介石与第一谋士杨永泰在上海会面。

蒋介石见到杨永泰之后,两人谈得非常融洽。

此时,经过北伐北洋势力已经退出舞台。蒋介石问杨永泰,眼下当行何事?意思就是,下一步我应该怎么做啊?

杨永泰给出了他的答案——削藩。

这一下就说到蒋介石心中去了。虽然,吴佩孚、张作霖、孙传芳等旧军阀在北伐中被消灭,但是冯玉祥、阎锡山、张少帅、李宗仁却取而代之成为新军阀。如何削弱地方势力,巩固中*央政权是蒋介石心头的头等大事。

话说回来,蒋介石不是不想削藩,但是奈何这几路诸侯兵多将广,弄不好会出大乱子,到时候削藩不成,反而被削掉也不好说。

双方一旦撕破脸,怎么收拾好呢?总得事先想好一番应对方略才行。

于是,杨永泰捧出削藩大计:用经济方法瓦解冯玉祥的势力;用政治方法应对阎锡山的势力;用军事方法解决李宗仁的势力;用外交手段对付张少帅。

什么是用经济方法瓦解冯玉祥的势力?冯玉祥的部队长期驻防西北,而西北这地方不比江南一带,土地贫瘠,简单说就是比较落后。正因为如此,可以用高官厚禄去策反冯玉祥手下的将领,从而瓦解冯玉祥的第二集团军。

什么是用政治方法应对阎锡山的势力?阎锡山虽然坐拥山西、河北、绥远、察哈尔、北平、天津,但他的根据地还是在山西,平津一带刚拿到手还来得及经营。而山西这个地方比较闭塞,这就决定了对阎锡山可以在政治上给以更大的想象空间。坐镇山西的阎锡山,不管在国府中做到什么高位也没有关系。山西成不了全国的中心,也就注定了山西王阎锡山不能成为全国的领*袖。

什么是军事方法解决李宗仁?李宗仁的广西兵是极能打的,当初若不是李宗仁死守南京,孙传芳很可能就会将国民政府包饺子了。那为什么杨永泰却反其道而行之,要用军事的方式对待李宗仁呢?因为李宗仁、白崇禧的部队从广西一直排到山海关,战线过长,首尾不能呼应,漏洞就会太多,可以趁机用兵剪除桂系。

为什么要用外交手段对付张少帅?张少帅坐拥东三省,兵多将广,武器精良,又有山海关为屏障,这就决定了对付张少帅不能来硬的。但是,张少帅在东北却有一个天然的劲敌——日本人。日本人视东北为禁脔。也就是说,东北是中、日两国的问题。张少帅身负家国情仇,总不至于去做汉奸吧?那好,你要做铁血男儿不做令人不齿的卖国贼,那你就得站到国府这边来。否则,你独立或者联合其他势力,都会被指责是日本人指使。

蒋介石听完杨永泰的削藩之策,拍案叫绝,忍不住说到:“我得畅卿先生,如刘玄德得孔明。”

这也成为蒋介石中原大战对付冯、阎、李、张的指导方针。

我们中国人讲先动文再动武,直接下手岂不是让人说道?

蒋介石召集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到南京,召开专门会议讨论军队编遣问题。当时,张少帅还没有明确归顺国府,所以他没参加。

所谓军队编遣就是指裁军。为此,还专门成立了编遣委员会,由宋子文掌管。

宋子文首先作了报告。他说全国的总收入为每年四亿元,其中一亿用于偿还外债,国府可用的经费为三亿元。全国有军队约两百万,每年耗费军费三亿元。也就是说,每年政府收入都充作军费都还未必够,国家别的事项就不用说了,连政府**工资都没有着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功能呼出区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