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日若翻脸美国是否出兵?普京回应语惊四座!
中日一旦摊牌开战谁会站在中国一边?谁又会支持日本?近日,普京说了一句话,让躁动不安的日本举国都震惊了...
普京到底说了什么,打死你也想不到
下载军事头条看全部文章
夏朝传说

夏朝传说第三百三十七章

夏朝传说第三百三十七章,大战因为预征的提议,暂时中止了,但是在不降心理,这只是推迟的一场战争,因为他的目的不仅仅是讨伐敢于侵犯大夏国的不法之徒,而是要消灭他们,将大漠族的子民,土地收归大夏国,扩大大夏国土地的占有面积,这个开疆扩土的既定方针从他继任大王第一年就开始了,既然先王给自己留下了丰厚的家底,不用岂不是暴殄天物?况且华夏历史上有名的君王,如黄帝,颛顼都是因为开疆扩土而流传于世,这些前辈精英大王,从小就是不降的镜子。

战争是一把双刃剑,当然可以扩大领土,人口,获得免费的奴隶,但是也会消耗国库寄存的大量积蓄,其消耗的程度大于财富积累的程度,因此古人才留下了不可穷兵黩武的古训告诫后人,不可以轻启战端,兵者,国家大事也。但是华夏历史证明,当某个帝王拥有征伐外邦的雄心壮志,或者是好大喜功的野心,没有人可以阻止,因为他是帝王,他需要给自己的一生增添光辉,在史册上青史留名。这个诱惑远远大于美女金钱的诱惑,因此对于这样的帝王很难下定评断。国家人口增多了,土地扩大了,如果没有带崩经济,从长远看,当然是利大于弊,因为“瘦死骆驼比马大”的原因,一个领土广阔,人口众多的大国,的确不容易受到外部攻击或者被吞灭,即使这个国家走向没落的时候,如果没有内部生乱,外部也不会是她的对手,这就是大国的好处。但是国势弱小就不行了,即使国民富裕,经济发达,也挡不住列强攻击,亡国就是咫尺之间的事情。

只要不是昏庸的帝王,无一例外都懂得这个道理。只要有点雄心或者野心的帝王,无不把开疆扩土作为执政的目标或者是主要政绩。毫无疑问,不降肯定不是昏君,庸君,在某种意义上说,他应该是明君,这个在使用人才上不遗余力就可以看出来。当然,他欣赏的人才必须和他步调一致,锐意进取的。这就是他上台之后,把前朝几个主要大臣罢免罢免,冷落的冷落的原因,不是他们无才,对朝廷不忠心,是他们享受了太多的太平盛世,进取心跟不上他的脚步,资格又老,不大听招呼,成为他执行新政的绊脚石。

不降的新政都围绕他的战略目标去努力:战争。他知道,自己在治政方面如何去做,也不会超过先王泄,因为先王泄做的太出色了,所以在满目疮痍的情况下,用了短短二十几年时间,让大夏国的国力又一次登上顶峰,他在任时候出台的,一系列有利于恢复经济的措施,到今天还发挥着巨大威力,他就是延着父王的脚步走,也只能做些修修补补的工作,不可能做出惊天动地的大功绩。而父王留下的主要老臣,各个都是守成臣子中的精英,但是他现在需要的不是守成,是破坏,是革新。

先王也曾想出兵塞外,用武力收复四邻,只是因为意外受伤,这个宏愿没有完成,后来直到死,都在做着看家护院的工作,他就是要超越父王,把父王没有做成的事情做好,让他的大王生涯书写出不同于先王政绩的符号。这个想法从它出现开始,就像大海波涛似的,撞击着他的心胸,甚至很多时候想起来,就夜不成寐,那种渴望成为黄帝,颛顼大帝的宏大愿望是如此地强烈,这种感觉绝对是一般大臣所没有的,所以他一定要让愿望变为现实,这在他当上大王后就成为他的生活指南了。

因此,当太原方面传来大漠族撤兵的消息,群臣喜笑颜开,民众欢呼雀跃的时候,他几乎是充耳不闻,像似跟自己没有任何关系似的,这种淡漠让很多大臣摸不到头脑,没有人可以搞明白。战争威胁解除了,对于国家是多么大的利好,大王为什么没有笑脸?朝廷上连一点庆祝的举动都没有。非但没有,不降还是按部就班地督促大臣们做着战争准备。这个只有不降自己明白,他要在政绩上超越父王,难度大,但是他必须去做,这是他不可更改的做人宗旨。况且大漠族的突然撤兵,不降并不认为是自己派出增援部队的原因,因为朝廷派出的部队很少,象征意义大于作战意义,对此大漠族不可能不知道,可他们却退兵了,这让不降不能不怀疑,因此不降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鼓动贵族和王族子弟当兵,只是让不降没有想到的是,这次王族和贵族的响应并不强烈,这让他感到莫名其妙。但是这种涉及“家丑”的事情是不可能召集群臣研究的,可是问题又必须解决,这让不降感觉头疼,无奈之下,他只好把彭伯找来商量,因为在彭伯面前,不降是不会藏私的,这是因为两个人之间不仅是君臣关系,还是密友关系。

“大王,说到王族和和贵族之间,不知道大王研究过没有,这里的关系其实复杂,也很微妙,这次大王给他们开过会之后,新贵族的子弟表现踊跃,老贵族和王族子弟反应冷谈。”彭伯开口就揭出了疮疤,这是因为他知道,无论他说什么,不降都能够听进去,所以才敢毫无顾忌地揭示出问题的要点,本来不降最近非常看重预征的,但是这次并没有找他商量,就是双方在情感上的热度不够。

“孤的确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你仔细说说。”不降说着坐了下来,他的确没有在这个方面花过心思,因为王族是自家人,老贵族和自家人差不多,而且在他的心理,贵族就是贵族,也没有新老之分,如果这次不是彭伯这样说,他根本就不会想这样的问题。因此彭伯的话勾起了这个话题,让他有了窥探的愿望。

“先祖少康复位之后,因为劳累过度,不久就过世了,季柕先王承继了大统,这个时候因为国内外问题众多,治国急需人才,因此他启用了奴隶出身的葛飞,这打破了朝廷中枢一直由王族和老贵族统治的惯例,尤其是槐先王继位的时候,重用了葛飞的儿子凸冉,凸冉的杰出才干彻底地征服了所有的朝臣,自然也就成为新贵,这个时候占据朝廷重要地位的,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凸冉,而是一批王族和老贵族之外的人杰,这些人虽然在芒先王执政的时候失宠,受到了极大打压,但是大王父亲泄上位之后,因为某些王族和老贵族的堕落,过于花天酒地,而国家治理面临着内外交困,泄先王就从新开始启用新贵,例如大王最欣赏的利策老相国就是被先王发现的,当然还有别的新贵,真正的老贵族子孙只有费扬得到了先王赏识。臣说这些无非在告诉大王,新贵族的崛起也是几代人了。更主要的是,他们的后代一直占据着朝廷的很多重要位置,就比如大王的重要大臣中,仍旧有新贵族,而老贵族的代表人物预征丞相,其实个人行为并不靠近老贵族,王族后代代表树丞相也不大靠近王族,这自然让王族和老贵族失落。”

“孤听明白了,王族和老贵族对孤王的不满由来已久,是从先祖季柕算起的。怪不得他们对于顶顶无作为的先王芒从来不出恶语,因为那个时候朝廷控制在意的手里,他们就不想想,意控制的朝廷差一点让国家重蹈江山覆灭的悲剧。”不降愤愤地说,打断了彭伯的话,感觉不舒服,如果王族和老贵族就是这样的素质,道德,他怎么可能重用他们。就比如自己的几个叔叔,没有一个能够做人事的,除了争权夺利,一肚子私心,孤看不出来他们还能够做什么。“眼下朝廷的左右丞相一个是王族后裔树,一个是老贵族后裔预征,他们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大王,两位丞相虽然出自王族和老贵族后裔,但是他们对于本族子弟提拔很少,并不受待见。”彭伯看见不降满肚子怨气,就提醒不降说,因为彭伯知道,树和预征都是热心做事情的人,看不起本族贵族生活的纸醉金迷,所以和本族的关系并不密切,况且他们没有闲余功夫去打理,修复这种关系,一心扑在工作上,和他们族中的元老关系自然越来越远。

“这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孤并没有让他们这样做。”不降感觉很委屈,因此说出这段话的时候,声调不免提高了。

“大王说的是道理,但是在某些事情上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例如臣就知道这样一件事。某个贫民为了改变贫穷,没日没夜地工作,赚钱,他的亲属则嘲笑他不会享受生活,照旧醉生梦死地混日子,突然有一天他们发现,这个人发达了,富有了,就希望他在金钱上帮助他们,他自然是不肯。因为在自己拼命工作的时候,他不止一次地规劝过他们,他们却只是当做的耳边风,现在自己富有了,就要来打秋风,世界上哪有这样便宜的事情?结果这些穷亲属就四处散布他无情无义,邻里街坊也责怪他没有亲情,富而不仁,指责他不道德。大王想想,这是不是不合理?但是这就是现实。因为别人看见的是他的亲属贫穷潦倒,看见他的是大富大贵,并没有去追问同样出身,同样境遇,为何那个人就可以富有,而他的穷亲属却一无所有?只是凭着朴素的同情心来做事情。其实对于多数人来说,说话做事是没有理性的,只是凭着感觉做。”

“爱卿是说树和预征家族埋怨他们没有提拔自己家人,并不不会去想,同样出身王族,贵族,他们为什么拥有了今天的地位?为什么不去帮助他们?”不降这样的聪明人,哪里听不出彭伯这个故事想告诉他什么,因此就点破了。

“大王聪明,所以臣才说,对于多数民众来说,世界上很多事情是不讲公理的,某些人只是认可自己的道理。”彭伯无奈地说。

“照你这样说,孤是最大的忘恩负义之人了?那么孤怎么办?”不降虽然气沮,但是知道彭伯说的有道理,就请教他怎么处理这个问题。

“大王,解铃还须系铃人啊?”彭伯并没有正面回复,就借用了民间一句俗语。

“爱卿是说,让树和预征分别去做王族和贵族的工作?”不降猜到了彭伯的打法,问。

“大王以为如何?”彭伯笑着问。

“嗯!可以试试。”不降点头说,既然自己说话不管用,那就换个他们自己的人去说,不失为良策。

彭伯的办法果然管用,在树和预征分别出动劝说之后,王族和老贵族被动员起来,如此一来,三股力量拼力合作,募兵工作就有条不紊地进行了,这些王族和贵族子弟因为从小习武,又识文断字,如果肯努力,的确比一般农家和贫民子弟优越很多,因此不降算是去了一大心病。随后不降的中心开始关注在物资储存仓库的建设上,这个工作的难度,尽管预征和树提醒了不降,不过不降还是没有料到会如此艰巨。

为了得到地方诸侯的支持,不降召集了山西一带的诸侯进京,详细地讲解了,为什么要建物资仓库的意义和目的,前来参加会议的诸侯虽然反响不热烈,但是也没有人表示公开反对,这让不降把心落到肚子里,就指令树全权负责这项工作。哪里知道当诸侯回去后,一个个变了态度,因此筹建物资仓库的事情进度缓慢,半年过去了,有的诸侯领地连仓库的建筑工作都没有完成,更不用说往里面装物资了,尤其缺少粮食和布匹。

不降当然生气,自然上火了,但是却有些无可奈何。他虽然是大王,但是夏朝的政治体制决定了,大王对地方诸侯有权利指挥,但是在地方诸侯没有造反的情况下,却不能随便罢免。而朝廷任命的地方官员,如果得不到当地诸侯的支持,基本上是没有办法工作的,因为人事权利,财政权利主要掌握在地方诸侯手里。其实这种现象,不只是夏朝才有,整个奴隶社会的**权利有限,尤其到了东周,进入战国之后,**朝廷就只是牌位了,因为实际权利掌握在大诸侯的手里,这才导致了秦朝统一六国之后,为什么要把最高执政者称呼皇帝,建立郡县制,目的就是加强**集权的管理,当然,这是后话,是历史进展的必然。

无奈之下,不降当然要找到原因,从而找到解救问题的办法。因此他把树和预征招到王宫去问计。树没有说话,用目光示意预征说。

预征就笑笑,从两个人的职位来说,树是左丞相,他应该先说话,既然他让自己先说,那就是在树的心理,大王对自己更信任。事实也的确如此。自从摆平了广园**之后,不降的确对自己刮目相看。

“大王,臣就实话实说了,请大王不要怪罪。”预征说。

“爱卿只管说就是了,我们在讨论事情失败的原因,孤怪罪你什么?”不降奇怪地问。

“臣认为,诸侯不愿意打仗,甚至会认为,大漠族既然打不进太原,战争和他们没有关系。在思想意识上,这是主要的认识,毕竟他们考虑最多的,还是自己管辖区域的利益,认为战争不会给他们带来好处。还会消耗当地的人力物力。”预征不客气地说。

“爱卿也这样认为?”不降没有回答预征的话,反而问树。

“臣认可预大人的分析。这些人的态度就是这样的,战火没有烧到自己管辖的土地上,他们就会认为和自己无关,因为他们的视野,心胸就是这样大,因此大王想打仗,指望诸侯资助的可能性不大。”树回答说,他过去之所以反对大规模的战争,就是考虑到了诸侯的态度不会积极,那时候,朝廷就要凭一己之力进行战争,毫无疑问,这对朝廷的财政压力大。他是负责朝廷全面工作的丞相,考虑事情当然要从整个国家的利益着想。

“孤要打仗,真的会给当地造成很多的不利因素?难道作为臣子,为了国家的强大,就不肯做出一点牺牲?”不降生气了,恨某些诸侯短视。今天大漠族打不进太原,难道明天也不行?趁他们能力不足的时候灭了他们,总比养虎遗患要好吧?

“大王准备建立仓储,而且是供应军队需求的仓储,这个规模是巨大的,诸侯当然知道后果,因为朝廷需要在当地筹措物资,朝廷的购买力强大,肯定会对当地物价产生冲击。具体说就是,只要朝廷大批量购买什么,例如粮食,布匹,当地的粮食价格,布匹价格肯定会上涨,民众就会骂大街,这是诸侯们不喜欢打仗的原因之一。其次骡马价格波动会更大,因为朝廷关闭了边关贸易,内地的很多骡马都来自于关外,本身已经涨价,朝廷再大批量征用,骡马价格当然会上涨。再有就是劳役,朝廷当然要在当地征用,这会对当地的劳动力市场造成冲击。臣说的这些都是看得见的不利,看不见的不利还不知道有多少。而朝廷的战争不论是胜败,对于诸侯利益都不大,所以他们站在本地区利益的立场,怎么可能热心于战争?”

树侃侃而谈地说,虽然说的严重,但是都有具体例子,不是放空炮,因此话虽然不中听,说服力却是不小,不降虽然不高兴,却没有说话,因为树说的这些事情他从没有想过。而树之所以能够说出这些不利,和他平时工作作风扎实有关系。作为丞相,他很少待在衙门里办公,经常在下面走动,这一点他完全继承了父亲的衣钵,甚至比父亲还辛劳,这一点是不降最欣赏他的地方。

“如果朝廷给他们补偿,或许能够改变一些,但是补偿也是问题。数目大了,朝廷拿不出银子,数目小了,不疼不痒,他们不会领情,热情还是起不来。”看见不降没有说话,树又说。

最后不降没有得到他想要的效果,只好让他们走了,他们两个虽然解答了他的部分疑惑,但是并没有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自然让他不开心,幸亏这个时候扃从外地回来,不降脸上才有了笑容。对于这个弟弟,不降有着父兄般的情感,因为父王过世的时候,扃还小,而泄又非常疼爱扃,因此临终的时候托付不降,代替自己照看扃,不降自然当仁不让地承担了责任,所以两个人之间除了有兄弟感情之外,还有父亲般的感情。这不仅是责任,主要是扃从来就非常“乖,”还聪明,能吃苦耐劳,心地不错。个人的综合素质高,是不降喜欢他的原因之一。

当扃长到十五岁的时候,为了真实地历练扃,不降就把他外放到临近京城的县里做县令,如果扃不是非常懂事,不降也不敢在扃如此小的年龄的时候,让他去做一任父母官,一个县虽然不大,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年中的各种麻烦事情也不会少,当然他想处理好这些事情,除了勤奋,天资很重要。不降第一次出仕做官,泄也是让他做的县令,因此不降知道当好县令并不容易。但是三年下来,扃非但做好了县令,还做的不错。扃到任后处理的第一个问题是当地的绿化问题,也就是治理当地的自然环境。

因为扃所管辖的县靠近京城,土地价格较高,加上进入京城做生意的便利,某些贵族和富户,就把目光瞄准了这里,上演了一出出“跑马圈地”的闹剧,最后的结果就是,大片的荒野变成了耕地,但是大片的原始森林也被砍伐一空,而这些森林是阻挡大风进入京城的挡风墙,没有了它们的阻挡,每当春夏天来临,京城就会出现一段时间的狂风肆虐。开始没有人知道是什么原因,但是在树亲自调查问了当地老人之后,问题终于被发现,因此直言不降,批评了某些富户、贵族为了争夺耕地不择手段,破坏原始森林,要求不降出面管理,可是因为抢占耕地的富户和贵族都有背景,因此树提议的几个官员去任职,这些官员都以这样那样的借口推辞了,没人敢去管理这个麻烦之地。在没有办法之下,树就对不降说了。但是不降并没有责怪不肯到任的官员,后来树知道,脑壳不硬的官员,即使去了,很难把事情办好。

不降此刻正要想让扃去下面磨炼,既然这个县问题多多,难度又大的地方就决定让扃去那里做县令,只是不降的决定把树吓了一跳,感觉不降在玩火,弄不好,会把扃给废了,因为树本人也喜欢扃,感觉他人品不错,又肯于做事,是个当官的料,但是这样使用人才,有时候是会毁掉人才的,因此树是反对的,但是不降没有同意他的反对,就这样,扃就以十五岁的年龄上任去了。临走的时候不降告诉扃:既要处置好事情,又不能闹出大祸来。

扃来到县里并没有急于动手整治,经过一番调查之后,心理明白,让占有土地的贵族,富户退还土地是困难的,因为土地就是白花花的银子,从谁的兜子里往外面拿银子,谁不心疼。但是不动手整治他来干什么,因此扃就找来了几个领头的富户,明明白白地告诉他们,因为他们废掉了这里原有的森林,京城的挡风墙被破坏了,大王震怒,所以让他来管这事,问他们自己该怎么做。

富户说,这些土地买卖是合法的,是当时的县官拍板的,他们已经进行了巨大的投入,如果“退耕还林,”这个损失谁承担,朝廷会给予补偿么?扃就告诉他们,朝廷没有义务给他们补偿,至于他们说是原来的县令同意的,就是合法的,扃告诉他们,那个县令已经被刑部抓到了大牢里,是不是把县令找出来对证?

扃之所以要这样说,是因为他明白,县令之所以同意他们破坏环境,一个是这些人他惹不起,第二个是兜子里装了对方给的银子,俗话说吃人嘴软,拿人手软。第三个是他认为这件事对朝廷伤害不大,县里还可以增加税收,是一举多得的好事,他就是没有去想,一旦京城没有了挡风墙,这个损失有多大?

富户听见扃这样说,只能闭上了嘴巴,因为扃的意思他们清楚,如果请出那个县令,县令把收受银子的事情一说,他们就犯了贿赂朝廷官员的罪行,那就不仅仅是损失银子的事情,恐怕还要蹲笆篱子。扃可是大王最喜欢的弟弟,年龄虽小,后台却硬,硬抗肯定不行。其中一个富户就说:“其实也不用把所有的土地都退耕还林,只要拿出一部分土地种上树木,组成隔风林,风就进入不了京城了。”

扃听见有这样的好事,就让说话的富户主持这件事,至于隔多远种上树木由他说的算,因为自己对这些知识实在不懂。最后,这位提出意见的富户把具体应该栽种的树木数字安排下去,最后这件事真就办成了,富户虽然损失了部分土地,但是大部分土地保住了,扃也可以交差了,算是皆大欢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功能呼出区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