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传说第三百四十三章
夏朝传说第三百四十三章,太原保卫战进行到第十天后,太原候几乎绝望了,因为朝廷援兵的消息迟迟没有到,而战争没有开始的时候,他就预见到太原将有一场血战,提前给朝廷送去了要求增援的信息,战争开始后,又接连派出几拨人马去京城见大王,要求援兵,朝廷一直在说,援兵正在准备,但是十天过去了,一个准确消息也没有,而太原这边已经打的天昏地暗,交战双方都损失惨重,守太原的第一拨正规军团,连带衙役捕快,几乎消耗殆尽,如果不是太原富户竭尽全力,把家里的家丁和奴隶送上前线,只是靠自动参战的民众守城,太原已经失守了。
作为个人,太原候也损失惨重,亲弟弟,亲妹夫统**死,两个儿子受伤,就是在这样悲惨的局势下,朝廷还是没有援兵出发的消息,这个时候太原候才明白,不降在生自己的气,准备放弃太原了,因为当初自己违背了不降旨意,没有关闭边关贸易,为了太原的安危,阳奉阴违了,结果还是没有躲过劫难。大漠国也真是不讲交情,大漠族人明明知道,关闭关贸不是他太原候的本意,是刑部派来的捕快干的,却把怒气撒在他们身上,和他们死磕,结果就是两败俱伤。
太原候很想弃城逃走,因为他清楚,没有朝廷的援助,凭太原城一个城池,无论如何是挡不住大漠国军队的,大漠国军队今天进不来,明天进不来,谁能保证后天也进不来?他和部下,还有本城士绅,贵族富户商量的时候,他们都反对弃城,理由是失去了太原城的坚固城墙,就算他们的人先离开城池,草原人的骑术如此厉害,也很容易追上的,到时候在野外,没有了坚城做利器,他们就成了待宰的牛羊,丢失的不仅仅是金银珠宝,粮食布匹,还有家人的性命,因此他们要求坚守,等待朝廷大军到达,因为他们不相信朝廷军队不来,不相信朝廷会放弃太原。太原候知道,贵族和富户们之所以要求死战,其实是舍不得太原城里的土地房屋和其它财富,尽管知道了这些人的想法,太原候也不能真的违背众人意见,因为没有他们支持,太原城靠原来那些职业兵和吃俸禄的衙役,早就陷落了。
但是抵抗到第十五天,太原候真的挺不住了,因为他最倚重的小儿子挂花了,新补充的士兵又战死了几百人,这样的消耗,他是承受不起的,现在站在太原城坚守的士兵,老兵和职业兵没有几个了,全靠不断补充的新兵,因此,这天下去去看小儿子伤势的时候,他告诉小儿子,自己准备放弃太原。小儿子却不同意,他告诉父亲,他们为坚守太原付出了巨大代价,太原城里的富户,贫民都付出了惨重牺牲,这个时候放弃城池就是前功尽弃,朝廷也会追究他们弃城的责任,不如坚守到最后时刻。
太原候没有回答小儿子的话,他打定主意弃城了,因为彻底绝忘了,感觉自己被朝廷耍了,太原被朝廷抛弃了,坚守下去没有意义,因为朝廷根本就不会发兵,一直在找借口拖延。偏偏这个时候,他的侍卫长送来了消息:朝廷发兵了,带队的是白虎。太原候就怔住了,眼泪流了出来,既然是白虎带兵,看来这次朝廷是玩真的了,因为白虎是南北大营主将。感觉就像打足气的气球,身上有了力量,弃城当然是不可能了,只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白虎带队出发后,千里路程居然走了半个多月还没有赶到,太原候又一次感觉被朝廷耍了,这次他真的要放弃了,因为他的手里几乎没有能战的士兵了,再抵抗下去,只怕老人,妇女都要上城墙了。但是他不知道,走不走根本就不是他说的算的,虽然他是风筝,但是放风筝的主人是不降,线绳在不降手里攥着呢?因为白虎的大军真的到了,因为在城墙上,他可以看见双方交战了,白虎的长枪把对方一个将官挑落马下,自身来到了城门前,他顿时下令打开城门,白虎的三千军队随后进城了,太原候这才出了一口长气,知道自己的命保住了。只是这口气吐出去后,身体却瘫倒了。
城内太原候得到了平安,城外的吉时之力却烦心死了,打了一个月,死伤了几千士兵,太原城不但完好无损,朝廷的救兵却到了,刚刚接战第一阵,他的部队就遭受了失利,损失了一员大将。虽然说朝廷军队是突然而来,他们没有防备,但是也足以看出朝廷军队的战斗力不凡。他们只有几千士兵,不但敢和大漠国军队硬碰硬,还一点不吃亏,现在他们进入了城内,城里有了这样的生力军,拿下太原就更难了,因此他现在进也不是,退也不是,有了耗子进风箱,两头受气的感觉。就在他举足无措,进退不能的时候,锅灰带的部队到了,他是得到朝廷援兵到达的消息后赶来的。
看见锅灰到达,吉时之力一脸沮丧,苦笑地对锅灰说:“军师来的正好,朝廷救兵到了。当然,只有几千士兵。”
“大汗,这些士兵只是朝廷的先头部队,随后大部队就会赶到,真正的战斗马上就要开始。”锅灰说,眉头皱的很紧。
“军师是说,朝廷的大军随后就到?”吉时之力问,脸上带着疑惑。“他们为什么不一起来?而且据探子来报,眼前这些军队早就走出京城了,今天才赶到。”
“大汗认为,朝廷的军队不敢和我们作战,所以行军的速度才慢慢腾腾?即使他们勉强赶来了,也是被朝廷催逼的,是不是?”锅灰当然听出了吉时之力话里有话,直接戳破了。
“难道不是这样?”吉时之力反问道。
“当然不是,至于真正的原因属下还不知道,但是肯定不是因为怯战,如果大汗这样认为就危险了。”锅灰有些吃惊地说,他没有想到,一个月时间没有拿下太原,吉时之力还是傲气十足,感觉这种想法危险。主帅如此,部署就更不用说了。“我们应该马上撤兵。”
“撤兵?”吉时之力不高兴地说。“不,为什么要撤兵?他们像乌龟似的龟缩在城里,我们或许拿他们没有办法,现在援兵到了,他们会打开城门和我们作战的,这不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
“不,进入城里的部队很少,朝廷不会拿这点部队和我们作战的,那等于是驱羊入虎口,真正的决战是朝廷大部队到来之后。那个时候我们屯兵在坚城之下和朝廷军队交战,没有胜算,因为朝廷大军有坚城做依托,胜可以继续进攻,败可以退回城里,这种打法对我们不利。”锅灰继续劝阻说,虽然他是读书人,没有打过仗,但是人聪明,战场态势还是看的出来的。
吉时之力不是蠢货,听见锅灰的话,感觉有道理,就说:“我们撤向什么地方?”
“当然是靠近大本营的地方,那里给养接济方便。再说我们的部队主要是骑兵,在草原作战有优势。”锅灰回答说。“只是大汗应该明白,就算朝廷大军到来,我们也不应该和他们硬拼,因为大夏国的国力远远胜于我们,只要让他们感觉没有办法消灭我们,我们就赢了,因为朝廷大军来到草原之后,有个最大的劣势,就是后勤供应的问题,因此他们不可能常住草原。”
“军师的意思是让我们一仗不打就进入草原深处?”吉时之力惊诧地说,这和他的想法正好相反,他觉得,如果双方在草原决战,他们正好利用草原的开阔地势,给予朝廷军队重大杀伤,这样才可能让他们知难而退。如果一仗不打就撤退,首先对部族士气伤害很大,他明白草原人的性格,胜利就会气势如虹,如果示弱,很多士兵将官就会心怀不满,感觉大汗是个胆小鬼,那样一来,他的威望就会在部族头人那里丢分。大漠国虽然建立了,但是时间太短,很多头人部落思维并没有改变,也没有从心底里承认他就是草原唯一的主人,因此这个时候,在他们面前失分是危险的。“我们不能这样做,如果大踏步往草原深处撤,人心会散的。”
锅灰刚才说的那番话,纯粹是从军事角度着眼的,没有去想大漠国的实际情况,听吉时之力提到人心后怵然一惊,心想自己怎么忘了政治因素。刚刚建国的大漠国,最需要的是打个胜仗来提升人心士气。他们敢于对强大的夏朝动武,本身就是在做工作,如果能够打个胜仗,新成立的大漠国就容易稳固了。想法肯定是对的,问题是要选好战场和有利时机。
“能够打个打胜仗,当然好了,但是我们不可以轻敌,毕竟这次遇到的军队不同于草原部落,他们有雄厚的人力物力。战争说到底还是拼实力。”锅灰表示同意吉时之力打一仗的想法,但是还是告诫他要谨慎。
“草原是我们的大本营,在哪里打仗对我们有利,这个本人清楚。问题是,夏朝的大王不是傻瓜,绝对不会轻易上当的,所以我的打法是,只要有机会就主动攻击,不需要自己设计机会。那样做既麻烦,也不一定能够起作用,如果被发现了,所有的工作都白做了。”吉时之力说,显然不喜欢用计谋作战,感觉那样做不痛快。
“我们的优势是善于机动,朝廷的军队善于打阵地战。但是他们远途奔袭,如果目标仅仅是解太原之围,当然不需要派大部队,如果不是,那朝廷的目标就是要消灭我们,这样一来,他们必须采取主动进攻姿态,这样一来,我们的机会的确不会少。”锅灰像似自言自语,又像似对吉时之力说。
“我猜他们肯定急于找我们决战,因为时间长了,对朝廷不利。辽阔的草原是战马的天下,我的牲口不愁吃的。朝廷的军马就不一定适应这里的草料。还有,我们草原人即使没有粮食,牛羊马匹都可以充饥,可中原人的肠胃就可能受不了,因此他们必须吃五谷,而运输这些粮食不但需要大批牲口,还需要大批军队护送,否则,他们不担心我们会去劫夺粮草?因此他们会比我们着急打仗。”吉时之力信心满满地说。
锅灰这次同意吉时之力的分析,也感觉朝廷大军到来的时候,一定急于作战,如此一来,吉时之力的确机会多多。
二
按照计划,吉时之力和锅灰研究之后,大军撤离回兰田草原进行修整,那里是他们的大本营,主要部落都在这里扎营,离兰田十几里地的风神峡谷,就是他们的后方物资基地,主要的军备都在那里储存,因为风神峡谷地形特殊,难走进,根本就不知道这里有条十几公里的大峡谷。包括看守峡谷的部队也隐藏在这里,外面人是很难找到这里的。
大军驻扎之后,吉时之力就命令部将抓紧补充人马,因为在攻打太原城的时候,主要部落都有损失,想跟朝廷进行决战,齐装满员的士兵是必须的,当然,还有战马,受伤的一律换掉下汤锅做粮食用。兵器部落加紧生产,吉时之力料定,未来的战争,武器损失是惊人的,必须随时有补充的,尤其是弓箭。草原人善于齐射,但是因为不降已经封锁了边关,金属材料成为大问题,因此吉时之力命令负责采购的官员,不惜任何代价,不计成本也要从走私贩子手里购买铜,锡等能够制造兵器的金属。为了预防不测,吉时之力命令草原贵族家庭使用的铜器器皿,一律保存起来,喝酒,吃饭用的餐具改成陶罐和土罐,为了打赢战争,吉时之力算是该想到的事情都想到了。但是锅灰还是不放心,告诉吉时之力:“主要物资存放在风神峡谷并不安全,应该分散存放,那样一来,一处出事,还有别处可用。”
吉时之力听后没有采纳,第一,他相信草原人没有**,不会有人故意泄密,第二,分散储存安全性是提高了,但是部队调用物资的时候也麻烦了,而且要多增加不少的看管人员,草原青壮男人本身就不足,如此一来,会增加扩军的难度,主要的青壮男子应该进入部队作战,因为作战士兵还是不足。但是分管物资看守物资同样需要能够打仗的士兵,因为遇到危险的时候,他们为了保护物资,需要和敌人拼命。
京城里,不降带着树,预征,彭伯,由葛平陪同在巡视车骑兵,这次去草原作战,车骑兵是绝对的主力,他们进攻的时候可以做利器,遭到攻击的时候可以做城墙,因此不降命令树跟随巡视的目的非常明显了,让他拿出银子,给战马增加营养,马儿吃不到好的草料就不容易有力气。其次在告诉树,这次朝廷要打大仗,现有的士兵不够,还要征召预备役士兵,因为战争一定会死人,不降的战略是,死去的士兵随时要得到补充,因为他不准备把南北大营的部队都带去,要留下五千人马给扃看家护院。如此一来,朝廷动用的最多兵力只有两万人,而吉时之力至少有三万多人,看起来兵力少于对方,但是只要能够保存两万人的整齐士兵,战斗力就不会差。少于预征预料,仗打倒后来,就要看谁的士兵补充及时,因此征召新兵从现在就要开始。
树虽然不愿意打仗,但是既然不降下定决心灭掉大漠国,也就不再唱反调了,而是要积极配合不降去做工作,这也是不降对树最看好的地方,手下重臣意见和自己不一致,他并不觉得意外,重要的是,一旦大王下令,任何人都必须执行大王的指令。现在看见车骑兵人强马壮,威风凛凛,队伍整齐,不降是满意的,就把负责训练车骑兵的将军叫过来表扬了几句。随后一行人去了西校场,哪里是新征召来的贵族预备役,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保护物资运输安全,这个任务当然不轻。但是让不降高兴的是,到底是贵族士兵,人人盔甲鲜明,兵器齐备,这些装备朝廷没有出一两银子。
看见他们训练的刻苦,不降感觉高兴,勉励地赞扬了几句,带着树等人离开了校场。或许是感觉渴了,不降他们直接走进了贵族预备役指挥部,里面除了值班的幕僚,主要官员一个不在,值班幕僚看见大王驾到,慌成一团,幸亏不降告诉他,只是口渴小坐片刻,值班幕僚才安下心神,连忙张罗茶水糕点。
等待时间嘴巴不能闲着,但是不降不说话,别人是不能先开口的,于是不降就用开玩笑的口吻问预征。“预大人,你是大家公认的预言家,总是能够提前看到没有发生的事情,你能不能告诉大家,此刻吉时之力的大军在哪里。”
“大王,这个不用预大人说话,臣也可以预言。”不降的话音刚刚落地,彭伯就接过话去。
“好哇,我们这里又出了一位预言家,彭大人,你说。”不降故意用调笑的口吻说,因为今天心情好,明天就要率领大军出发,因此不降情绪很高。
“滚回兰田老巢了。”彭伯信心十足地说。
“哦!为什么?”不降故意问,其实他知道彭伯说对了,只是想让他给大家讲讲道理。
“吉时之力看见了白将军的军队,当然知道朝廷大军随后就到,他不走,等在城外挨揍啊!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坚城之下破敌的道理,像吉时之力这样打了一辈子仗的人,怎么可能不懂得?他不回老家赖在太原干什么?又没有人提供饭菜。”彭伯嬉笑地说,他当然知道不降故意让他多说话,自己就犯不上严肃了,但是道理还是说的清楚的。
“彭大人说的不错,吉时之力真有可能回兰田了,这样一来,就给我们出难题了,兰田哪里都是平整的草原,最适合骑兵作战,物资基地不会远,供给方便。反之我们从太原去那里,一百多里地啊?军队还可以,给养车辆行走,保护就是问题了。如果我们继续前进,进军顺利,吉时之力统治的草原有千里之遥,就算我们隔百里地建个物资仓储,至少也要建十个,很多物资还必须从内地运去,想想要运送多少物资,需要多少劳动力?还有,每座仓储都必须有士兵看守,人少了不管用,人多了,又要增加多少士兵,这些增加的物资和士兵,都必须用银子去换,所以我们要打大仗,这些问题必须考虑进去。士兵要增加,役夫也要保障供给,银子从哪里来?只靠我们现在的税收自然是不够的,是不是还要增加税收,增加的税收是临时性的,还是永久性的?总之,大王要想好了如何解决这些问候,才可以发兵,否则当仗打起来,开弓没有回头箭就来不及了。”树接过彭伯的话,顺势就借题发挥地说。
“按照丞相说的这么多困难,仗就不用打了。”葛平听不下去了,就抢过话头说。
“白将军,丞相的话并没有说错,你着什么急?”这次说话的是预征,虽然树是一把丞相,但是论威望却比不上预征,因此很多官员不怕树,对预征却是很忌惮,何况现在的预征和大王已经是亲戚,这更增加了一层威力。
“预爱卿说的没有错,丞相提出的问题的确存在,而且必须要引起重视,预爱卿,你对丞相的说法有什么建议?”不降旗帜鲜明地支持了预征的意见,同时对树的意见给予了高度重视,因为树不是要阻止不降的战争,是担忧战争扩大之后,朝廷现在准备跟不上战争的进度,最后就可能形成,士兵已经跑的很远,但是物资却在后面拖后腿,这样的战争是非常危险的,典型属于顾头不顾腚的那种。
“大王应该给予丞相调拨物资,管理税赋的全部权利,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权利归属各个不同的部门,难免会出现本位主义者,这样就会影响做事的效益。”预征说。
“预爱卿是说,当我们进行战争总动员的时候,经济管理,物资管理,人事管理也要进行总动员,主事官员的权利要高度集中,这样就不容易扯皮?”不降立刻明白了预征为什么要给树争取权利,虽然说话用的是反问的语气,但是话音里面已经表示自己明白了预征的用意。
“正是这样,大王。丞相说的没有错,随着战争的向前推进,人员物资都会出现极大的困难,这个时候只有事先做出准备,才不至于手忙脚乱。臣以为丞相拥有这个权利是必须的。尤其是大军出发之后,大王不再京城,政事管理主要靠丞相,至于扃少监,臣建议他主管留守军队事务和贵族事务,如此一来两个人有分工,做事就不容易乱。”预征又说,看见不降并没有反对的意思,就对树说:“其实丞相也不必过分担心钱财不够用,因为草原多的是牛羊等牲畜,只要大军能够夺取胜利,这些动物就是银子,它们来到内地是很值钱的。这或许应该叫做以战养战吧!”
后面这段话预征既是在安慰树,也是在告诉大王,不要把战利品都分配给将士,因为朝廷的国库也需要。因为按照以往的习惯,为了鼓励士兵杀敌勇敢,士兵和将军在战场上缴获的物资,俘虏的敌人,都可以作为战利品归士兵和军官所有。但是这一次战争规模太大,大漠国也远比一般的部族富有,只要胜利了,缴获就会很多,如果把这部分俘虏和物资都分给士兵和军官,势必会让朝廷付出太大了代价,问题是,朝廷的财政很可能承担不起,所以预征才暗示不降,这一条规定需要改了,不能因为战争,把朝廷财政彻底掏空,一旦国内出现大事。例如洪水,地震,虫灾和旱灾,朝廷都必须拨出救济款,到时候朝廷拿不出来,就会造成社会动荡。
“两位丞相提醒的非常及时,好,孤全部采纳。”不降说完,感激地看看树和预征,心说身边幸亏有这样两个老臣,他们一个做事稳重,一个思虑深远,都是栋梁之才,若非树提醒,自己匆匆忙忙率领大军远征,最后后方出现问题,那才真是糟糕。“孤会告诉扃,重要的事情一定要通过丞相,你们两个人分工不分家。丞相发现问题要敢于提出来,一切以国家利益为大。”
“大王放心,臣会的。”树看见自己的意见得到了重视,不降又新给了自己全面管理政事的权利,心理也觉得舒服,因此脸上凝重的气色就减去了不少。
“孤看各位回去多想想还有什么事情需要做的,明天早晨大军就出发了,如果想起来,来不及告诉孤也不要紧,可以随时随地派人来前线告知,孤一定会给予答复的。”不降又说。
“臣明白,大王此去要以稳为主。”树最后提醒不降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