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日若翻脸美国是否出兵?普京回应语惊四座!
中日一旦摊牌开战谁会站在中国一边?谁又会支持日本?近日,普京说了一句话,让躁动不安的日本举国都震惊了...
普京到底说了什么,打死你也想不到
下载军事头条看全部文章
夏朝传说

夏朝传说第三百五十三章

夏朝传说第三百五十三章,预征本身是个拥有战略思维的政治家,短视和他无关,况且在他心中,夏朝的最大利益化才是需要保证的,因为爱国是他生活准则的另外标签,因此如何做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更不能为了所谓的面子而去做徒劳的争执就成为他和大漠族谈判的筹码,因此听完锅灰的讲述,感觉锅灰说中了要害。的确,不能让吉时之力拥有慑服草原部落的实力,草原众多部落就不可能臣服,来捣乱甚至觊觎是可能的,为此朝廷必须派出大量军队在此镇守,如果朝廷派驻大量军队在草原镇守,朝廷就没有必要招降吉时之力,给自己增添麻烦,从而增加朝廷的经济负担,这从道理上就说不通,如此看来朝廷只能同意锅灰的提议,想了片刻就说:“军师的话有道理,我想大王是会同意的。”

虽然预征没有用肯定的话语说出这番话,但是锅灰知道预征在不降心理的分量,清楚不降答应的可能性大,暗暗地松了一口气,因为解决了难题,别的事情自己就可以做主了,脸上的笑容是欣慰的。就说:“多谢丞相的理解,晚辈感谢不尽。既然在原则问题上,双方没有冲突,丞相可以提出具体意见,只要双方能够达成共识,晚辈会极力处成和谈。”

锅灰之所以要做出这样的表态,就是想给预征个定心丸,让预征知道自己并不想扯皮,尽快结束和谈,早日结束战争。预征虽然不知道吉时之力的处境危险,但是他知道,朝廷大军多延宕一日,就多一天消耗,就会增加朝廷财政负担,当然他也很领锅灰的情,感觉锅灰这个人做事情能够从大处着想,又不失做事原则,的确是个人才,好感增加了几分,就说:“原则问题我已经说了,大头人归化朝廷之后,就是朝廷的重臣,当然要给予相当的职位,正所谓,名不正来言不顺,言不顺来令难行,不知道军师对于你们大头人归顺我朝之后,职务上有什么要求?”

“丞相严重了,败军之将岂敢言勇,大汗职位由你们定,这样做才合乎规矩。”锅灰这个人聪明,清楚凭自己部族目前的情况,提出职务要求不合适,职务提大了,可能被对方拒绝,说小了,又怕伤害大汗自尊,到不如落得大方,如果实在让自己难堪,那个时候再说话不迟。

“朝廷在任命官员的职务上,一向有着严格规定,如果大王愿意把新占领的,两百万平方米草原交给大头人管理,当然要给予与此相对应的职位。”预征说到这停住了,看着锅灰没有往下说,当然是想看见锅灰的反应。

果然,锅灰听见预征这样说,脸色变了,当然是那种出乎预料的变化,因为预征透露的信息,超出他的预想,就急切地说:“丞相是说,大王可能会把两百里草原交给大汗治理?”

“大王可能会有这个想法,老朽并没有同意,因为担心大头人不会接受夏朝的政治制度和管理方式,如今见到了军师之后主意定了,大头人有军师这样了解夏朝制度的人辅佐,应该不会出大问题,因此我会建议大王封大头人侯爵的爵位,军师知道,在夏朝,侯爵的爵位不是一般人可以得到的。”

锅灰当然知道,那是贵族圈子里有面子的位置,何况吉时之力是统领一方土地的大员。当年他要是有贵族门第,又怎么可能来到草原,背井离乡?假如吉时之力能够得到这样的封赏,不但可以起死回生,消灭白骨族报一箭之仇就不再话下了,虽然这样做是借助夏朝的力量,就草原人来说是不道义的,但是他知道,吉时之力是一定会这样做的,他更恨他们的背信弃义和落井下石。

“若如此,大汗会终身感谢丞相的。”锅灰真心地说。

话既然说到这个份上,预征感觉主要障碍没有了,自己可以对不降汇报了,就让锅灰在大帐暂时停留,他去见大王了。

此刻的不降在中军大帐里和彭伯说话,因为士兵违反军纪的事情越来越多,不降也感觉过度放松对士兵的约束不是办法,就和彭伯商量是不是加强管理,或者派军队轮换出发去找大漠国的其余部落去围剿,因为不降明白,远离家庭不打仗的士兵是最难管理的,想让他们不出事,就必须让士兵经常进入战时状态。彭伯对第一点没有异议,但是不同意对大漠国的其余部落进行围剿。首先是这些部落因为害怕朝廷打击,牧民早就进入了草原深处,寻找部族踪迹困难,其次是大军追击,进入草原深处,粮草供应困难,半路也容易遭到草原人袭击,这种死伤和消耗没有多大意义。两个人因为看问题角度不同,都感觉自己没有错。就在这个时候预征来了,告诉不降和彭伯,吉时之力派来了使者锅灰,他已经和锅灰谈过了,达成了基本意向,就把和锅灰交谈的主要内容,简单地说了。

彭伯因为事先知道预征秘密派出探子寻找吉时之力所在地,并不吃惊,因此表态说结果不错。但是不降并不知道预征私下做的事情,因此对预征说的这事,感到意外,只是这意外很快转化为欣喜。他之所以不同意预征去找吉时之力谈判,是担心预征的安全,现在对方主动来了,而且就预征说出的谈判情况,基本上和他们商量过的没有多大出入,唯一让不降感觉不安的是,吉时之力要求被捕的牧民和士兵归还,担心吉时之力因为实力恢复,是不是有可能再反叛朝廷,因此给朝廷大军撤走之后的草原制造麻烦。

“大王所说不无道理,臣开始也有这个担心,但是锅灰的一番话说服了臣。”随后预征就把锅灰说出的理由,对不降复述了一遍,最后强调说:“就草原人直率的性格而然,他们不大容易做出出尔反尔的事情来,何况就算朝廷大军撤走,并不是彻底消失,朝廷会留下一部分军事力量。这些留下的部队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在吉时之力领导的部族没有能力守护草原,当反叛部落形不成威慑的时候,必须由我们的军队担当起重任。第二个是负责监视吉时之力和他的部族。如此一来,吉时之力即使有不臣之心也会缚手缚脚。而且经过这次大败,他应该明白,朝廷拥有的军事力量不是他能够相比的,像吉时之力这种人,吃了一次大亏,让他们犯下相同的错误,可能性不大,何况他身边还有个军师锅灰,这个人是极力主张投靠朝廷的,因为他本身就是夏朝人,这个人就在吉时之力身边,说话的分量非常重。”

“臣觉得丞相的解释合情合理。再说了,吉时之力归降之后,会对本族进行整顿,训练的,到大漠族的军事力量重新建立起来,大王可以命令朝廷留守部队,协助大漠族人扫荡白骨族等不肯归化的草原人,如果吉时之力做了,毫无疑问,会激起草原人的反感,因为牧民们会认为吉时之力背叛了草原,借助夏朝的军队打败了同族,如此一来,他就是想再造反,首先失去了民心,一个失去民心的叛贼,就是造反,能够有几分成功的可能?而且吉时之力不会不明白这一点。”彭伯随后说,他和预征一样,希望朝廷军队早一点回到京城,在这里,他是主管后勤供应的,清楚军队一天的开销有多大。

看见两大心腹同意收复吉时之力的条件,不降无话可说,就选择了同意。预征听后松了口气,告别了不降,回到自己的大帐和锅灰进行夜谈,他不希望中间出现问题,因此要把事情敲定。锅灰当然也是这个想法,因此第二次和谈开始,除了一些细节上,双方有些分歧,总体没有大的出入,最后以锅灰的妥协达成了协议。至此,双方算是各取所需,和谈结束了。第二天早晨,锅灰早早起床,和预征做了告别后,又一次做出了行走草原的行动,因为还是步行返回,所以速度虽然慢了不少,安全却是得到了保障,到第三天上午的时候,锅灰回到了吉时之力身边。看见锅灰安全返回,吉时之力松了一口气,此时他的身边只有一个最顶用的人,如果锅灰出了意外,基本上就是孤家寡人了。

“大汗,谈判顺利,夏朝答应了大汗的要求。”这是锅灰回到吉时之力身边说出的第一句话。

吉时之力最担心夏朝不肯放回锅灰,尤其是被俘的士兵,现在见夏朝大王答应了,感觉意外,就让锅灰仔细讲述了和预征谈判的经过,听完后知道,自己猜的没有错,双方的确在某个问题上进行了舌战,幸亏锅灰能力出众,说服了夏朝君臣,这才达成了协议,自然是喜不自胜。吉时之力明白,如果这些部族返回,大漠族虽然暂时不能恢复战力,至少有了恢复战力的基础。拥有了本族的基本力量,就不用再担心被白骨族人欺负,**。

“军师辛苦了,如果不是你全力争取,寡人想,夏朝大王是不会让步的,晚上给军师洗尘。”

“大汗,还有好消息告诉大汗。”看见吉时之力没有问和自己利益相关的问题,锅灰佩服吉时之力的公而忘私,这一点和草原部落的所有头人不一样,因为遇到冲突的时候,这些头人会像狼一样,毫不掩饰自己的贪婪,张开血盆大嘴等候吃肉。

“军师请说。”已经满脸笑容的吉时之力,听说还有好消息就问。

“夏朝大王答应,让大汗管理他们新近夺取的两百里草原,而且封大汗为忠诚候。”锅灰说。

虽然被别人封侯就意味着自己这个大汗从明天起就不能叫了,多少有些失落,但是此一时彼一时也,夏朝大王能够封自己为侯爵,说明他们还是看重自己的能力,从做人的自尊心来说,吉时之力是需要的。从以后治理草原的需要,他更需要头衔,因此是高兴的。

“哦!夏朝大王不计前嫌,果然大度,从明天起,大汗这两个字就不要提了,既然成为夏朝的臣子,就要遵守夏朝的规矩。”

“明白了,大汗准备什么时候去见夏朝的大王?”锅灰问,自然是担心夜长梦多,所以才着急把事情敲定。

“明天就去,我们没有什么家当。”吉时之力回答。

一场进行了差不多一年的军事对抗,最后会以这种方式结束,这是双方都没有想到的,尤其是不降,因此在见过吉时之力和他的部下之后,不降是感慨万千。随后大军就起行了,临走的时候,不降留下了一千士兵,规定的时间是半年,如果半年后,吉时之力拥有了保卫草原的力量,不再需要朝廷军队,他们就可以回到京城,如果半年后不行,这些人还要再住半年。

往回走因为不用着急,不降就命令大军快速回京,他则带着部分卫队和预征彭伯,以游山玩水的心态往回游走,路过的州县都要去看看,不仅是考察那里的民生经济,更主要是查看那里的官员,发现贪官污吏,立刻惩处,发现不法的诸侯,要么训斥,要么褫夺爵位,着实把路过的州县官员折腾够呛,但是没有人敢表示不服,因为不降是得胜还朝,开疆扩土的大英雄。虽然出去的时间长了一些,但是扩展了两百万平方米的疆土,无论如何都是不小的政绩,是前几任大王都没有做成的事情,尤其是某些跋扈的诸侯,本身依仗的也是军事实力,如今看见不降指挥的军队有这样的战斗力,夺取的还是草原这样肥沃的土地,自然就有了噤若寒蝉的感觉,没有人敢于小觑朝廷。

另外就是过足了眼瘾,饱览了名山大川,如华山的天险,松山的俊伟,还专门拜访了松山掌门人,延续了双方的友情,既给松山派增添了光彩,也加强了双方的友谊,算是一举两得。这些年来,松山派没少帮朝廷的忙,投桃报李是应该的。如此一来,大军回到朝廷两个月出头,他们这才姗姗地走近京城三十里外的昭和县,因为天晚,不降决定住一夜,在县令腾出的院落里安营扎寨了。谁知道刚刚住下,树就找上门来,原来是县令派人给树通报的消息,因为这个县令是树提拔的,他原来是县里的一名小吏,一次树到县里巡视,大白天的,县令和县丞都不在衙门,去富豪家参加富豪儿子的婚宴了,既然两个主要官员都离开了县衙,别人自然要给自己放假了,但是这个小吏却没有脱岗,选择了留守,因此只有他一个人在值班,独自接待了丞相树大人。

树当然生气,他本来就做事认真,执法严格,当时就把县令县丞一干主要官员撤了,命令小吏主政县里,后来连重新组阁的权利也交给了小吏,小吏因此一步登天,工作就更起劲了,他重新组阁的班子挑选的都是勤奋的人,几年之后这个默默无名的县,因为换了县令,居然如老树发新芽一般地换发了青春,结果当吏部官员来考察的时候,工作名列各县之首,因此得到了树的器重。出于感激,他自然对树忠心。如今看见大王突然驾临,怕树不知道,立刻派衙役骑上快马给树报信去了。

树两个多月没有得到不降的消息,正在闹心,听说不降到了县里就带着几个随从,坐着专车从京城赶来了。因此当不降问他如何这样快就知道了自己的消息,树没有隐瞒,告诉不降,是县令派人给自己送出的消息。

不降听后感觉这个县令非常“懂事,”比较能干,进入县城后,看见的一切又让他满意,知道这个县令是个称职的县令,就命令召见县令,当面进行嘉奖。还告诉树,这样能干的县令,管理一个县,有些大材小用,如果朝廷高层有合适的位置尽快提拔,树答应了。随后不降才问,为什么急急忙忙来三十里外的县城见他,因为朝廷的礼仪制度里,没有这条规定,就问他是不是京城发生了大事?

树开始支支吾吾地不肯说,后来见不降真生气了,告诉不降,京城是出了大事,只是这件大事和大王家族的人有关系,所以才不愿意说,不想给大王添堵,因为扃已经插手此事。

其实这件事是有历史原因的,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了,许多人多多少少都知道到了一点点,因为涉及到大王家里的事情,没有出大事之前谁敢乱说,那是不想活了,大家都欺瞒不降一个,因为没有人敢对不降说起,现在不是事情闹大了,树也不敢对不降提起。作为王族家里出来的丞相,他自然知道这种事情最好装傻。那么到底是什么事情,如此神秘?严重?

原来,不降儿子不少,有四五个,但是有条件争夺储位的,只有两个人,老大和**,不过这两个人都是庶出,因为正宫娘娘至今没有生出男孩,两个人又不是一母所生。相比之下,**比老大机灵一些,但是老大娘家势力大于**,年龄又占优,因此很多王族,贵族子弟更看好老大,但是**却得到了不降最小叔叔滚的暗中支持。说到不降这个最小的叔叔,和他的几个哥哥又有不同,他不喜欢钱财,但是有政治野心,泄做大王的时候,看不上他的野心,讨厌他玩弄人的心术,更恨他小小年纪就不走王道,因此尽管他是泄的最**,两个人年龄相差十七八岁,泄却一点不疼爱他。后来泄死去了,他也长大了,欲望自然增加了,但是一个不利条件是,不降已经接位做了大王,不降似乎继承了泄的衣钵,同样讨厌他做事情不按王道出牌,做人也阴阳怪气的,对他当然不会很好,只是出于礼貌,不愿意斥责他就是了,因此不降对他基本上就是敬而远之,这让他心理不甘,郁郁寡欢。但是出于本性的需要,只要有机会,就会兴风作浪,甘于寂寞不符合他做人的本性,因此当不降做了十年大王,王子继承人还没有选定,他感觉机会来了,按照道理来说,正宫娘娘一直没有生出儿子,那么生儿子的希望就很渺茫,王位就应该出自大儿子手里,但是不降一直没有立储,这说明他对现有的儿子一个都没有看好,或许是犹豫不定,不知道选谁为好。在一番权衡之后,滚决定暗助**,因为老大方面,娘家势力较大,尤其老大的舅舅,一直在帮着他谋划,即使自己去帮老大,老大登上王位,最大的获益者是他的舅舅,自己只能吃残羹剩饭,或许残羹剩饭也吃不到就被一脚踢开了,到不如剑走偏锋,玩一招险棋,帮助**,如果成功了,自己就是第一功臣。

滚这样想就这样做了,既然得不到不降的信任和欢心,自己即使勉强进入朝堂,也不会成为重臣,反而做了别人的陪衬,没有意思。反倒不如放长线,买潜力股。就偷偷地找到王妃葛燕对她说:“如今大王之所以没有立储,一定是没有拿定主意,王子非是有机会的,需要争取。如果放弃了,一旦大王子继承了王位,非非但不能够安享荣耀,很可能连冷灶都吃不着,你没有看见大王子的舅舅是个阴狠毒辣,满肚子阴谋诡计之人,他怎么可能容得下二王子非?”

非的母亲一直为这件事烦恼,当然知道大王子的舅舅是个什么样的人,想让自己的儿子非做王储,只是看见大王子各个方面条件都优于自己儿子,只能把欲望压在心底。就算没有大王子舅舅这件事,为了儿子的前途,她当然希望自己的儿子做王子,现在听滚这样说,感觉后脊梁冒冷风。王储做不成就罢了,最后把命都弄丢了,那就会赔个精光,因此决定赌一把,既然有滚帮着,是有几分希望的。滚虽然不受大王待见,可是他毕竟是大王的亲叔叔,是可以和滚说的上话的,况且在贵族大臣里面,他也是有朋友的,就把非的事情交给了滚去处理。

滚就告诉非,要和王族中有分量的元老和他们的子弟多接触,见到朝廷中有点分量的大臣多亲近,由外到内建立起关系网,让这些人去影响大王。非本来不笨,听了滚的话就照做了,他母亲葛王妃也开始笼络大臣,有机会和他们见面,故意做出亲近的姿态。被她亲近的大臣当然不会主动远离她,毕竟她是大王身边的人,得罪她肯定不会有好结果,枕头风自古以来就厉害,谁会放着人不做去做鬼?

滚之所以告诉非和葛王妃这样做,是对症下药,因为不降在几个王妃中,对大王妃多少偏爱一点,她娘家父亲又是葛族的族长,葛族虽然算不上大氏族,但是在社会上有一定势力,这就造成大王妃从小就有些骄矜,颐指气使,加上成为众多妃子中的头牌,自己儿子又是不降众多王子中的老大,正宫娘娘没有生出儿子,自己儿子成为王储的可能性最大,所以傲气较多是必然的,她当然不会主动去笼络大臣和贵族,滚知道这一点,因此就对症下药。既然你大王妃娇狂,我就让葛王妃谦和,如此对比下来,大家当然会喜欢葛王妃,大王如果说到葛王妃的时候,就会为葛王妃说好话,时间长了,不降当然会有感觉,如此一来立大王子做储君的希望就减少了不少。滚不要求不降很快就做出决定,毕竟不降身体健康,精力旺盛,短时间里,身体不会出现问题,只要不降不很快立储,他就赢了。因为时间越长,不降越不立储,对大王子就越不利,容易产生不满,焦躁情绪,这样反作用就来了。只要大王子做的事情越来越被大王看不上,非就越来越有机会。果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王子和大王妃越来越耐不住性子,做事就越来越出格,任性,当然就越来越被不降看不上,因此直到不降带兵远征,立储的事情也没有提起,其实这是不正常的。

谁都知道,战场无情,在战场上打滚,随时都可能出现不测,因此当大王远征,包括后来的帝王出征,这件事都必须先做好,否则一旦自己出了意外,朝廷就会因为夺嫡闹内讧,甚至会血流成河,以不降的聪明,不应该不懂这一点,但是不降就是没有立储,非但没有立储,监国的事情也没有交给大王子,而是任命他弟弟扃做了监国,这里传递的信号当然是强烈的。也就是到了这个时候,一直自我感觉良好的大王妃才知道事情不妙,急急忙忙把大哥不小找进后宫商量,大哥听见王后妹妹这样说,也急了,毕竟他的社会经验,生活常识比大王妃丰富,感觉事情肯定比妹妹说的凶险,就问大王妃,大王临走之前和谁亲近比较多,大王妃告诉他,和葛王妃接触比别人多。不小就意识到,不降可能生出外心,说不定把目标转移了。因为不小知道,葛王妃的儿子顺,比大王妃的儿子小不了几岁,既然可以立大王子做储君,当然也可以立葛王妃的儿子为储君,就告诉大王妃监视葛王妃和他儿子都和什么人接触,结果就发现了滚在后面捣鬼。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功能呼出区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