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好色高僧
原来努尔哈赤自从投降后,就离开了辽东,以老寒腿发作修养为名,在上海买了一处房子,做寓公去了。
努尔哈赤一辈子娶了十六个妻妾,原配佟佳氏死得早,其余妻妾努尔哈赤让他们和族人一起生活,只带了黄台吉来伺候他。
两人到了上海第一个事就是说汉语,黄台吉也学汉人称呼努尔哈赤为爹爹。黄台吉也找了个活,到码头上做苦力。
努尔哈赤担心李易早晚要除掉他,总是忐忑不安。跑到上海是以退为进,主动让李易监督。所以他特意带上了黄台吉,因为李易好像很看重这个儿子,两人一起到开荒团眼皮子底下,就求李易手下留情。
这二人在上海观察多日,觉得好像自己自作多情,开荒团根本没派人看着他们,把他们当做了普通百姓。
甚至努尔哈赤带着黄台吉跑到城主府广场和人搭讪,说出自己名字,好像也没人在意。
广场上各国人都有,什么稀奇古怪的名字大家都见过,你叫努尔哈赤有什么稀奇的。不要觉得你一国元首多么名震四海,百姓们当时看个热闹,过后早把弹丸小国后金丢在脑后,后金这个国主也是过眼黄花,大人物记得,小民谁耐烦记这些。
直到努尔哈赤见到一个作画的老儒生,聊了一会儿说起自己名字,那个老儒生才说道:“辽东原有个国主叫努尔哈赤,没想到今天碰到一个同名同姓的。”
努尔哈赤表示自己正是那个后金国主。
老儒生没有惊讶,只是看了努尔哈赤一眼道:“哦,原来你就是那个国主啊。报上以前经常报道你们,只是这两年开荒团斗的都是列强,你们份量不够,吸引不了看报人的目光,就很少提到你们了。
不过我每天看报,倒是注意到了,好像你们投降了?诶,你岁数也不小了,咋犯糊涂呢?开荒团是你们这些小胳膊小腿能较劲儿的?不早早投降就是玩火啊,你怎知道哪一天碰到那个将军心情不好,不接受你们投降,把你们一锅端了?
对了,追着你们打的那个将军叫李胜方吧?报上评价这个人是‘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真是祖宗有灵,能保着你们有了投降机会。”
合着我投降还是人家给了机会?努尔哈赤一脸不甘。不过仔细一想又悚然而惊:这个老儒生说得有理啊,李胜方追打他们那是游刃有余,真哪天一发力把自己一伙人一锅端了,还真就没有主动投降的优待了。
这样一想也就知道开荒团为什么不理他们了,你有兵有将人家都没在乎你们,现在这份田地了,人家多得是大事去忙,谁还有闲心看着你们?
父子二人想明白了,也没有懈怠。黄台吉去了消息最杂的码头做工,仔细观察上海民生百态。
结果还真被黄台吉看出些门道。
上海人和其他地方比有三多:外国人多,商人多,闲人多。
上海的外国人比比皆是,白种、黑种、棕色人种千奇百怪。不过这些人有个共同点,就是都能说汉语,哪怕说得绊绊磕磕的,也能连说带比划,让人明白个大概。
这是怎么一回事?全世界都说汉语了?
黄台吉一打听才知道:原来上海有汉语对话速成班,专门面对外国人,每期一两银子包教包会,不会下期免费继续学。
谁啊?这么会骗钱?
黄台吉觉得就教简单说话,就敢收一两银子,这比他们在辽东抢劫来得还狠还快。想这些外国人,在上海时间有限,谁耽搁得起?还不是能听能说几句日常用语就出师?
黄台吉找了个机会去看看速成班,一看吓了一跳。这哪是想象中的私塾一样小班级啊,而是好大一片院落,大门口挂着牌匾:汉语速成学校。
门口有接待人员,厅黄台吉说话口音生硬,就热情问道:“先生,我们有汉语班,汉字班。您想学汉语入门对话班就是一两银子,高级班五两银子。想深造还有汉字精修班,诗词班,官文班,价格十两到三十两银子不等。您看看选哪一种?”
说着就递上一页纸,上面有详细说明。
敢情一两银子是最少的啊。黄台吉觉得开眼了,问道:“一两银子也就罢了,别的班价格这样贵,有人来学吗?”
那个接待人员打量一下黄台吉剃发留辫头型,语重心长道:“你是女真人吧?你说你们族人就吃了没文化的亏,过家家一样来个什么立国。国是那么好立的?有李司令的开荒团在,天下谁敢称王称霸?设使当初你们多学些大汉文化,懂得了温良恭俭让,哪至于今天几乎灭族的田地?这也就是李司令宅心仁厚宽宏大量,换第二个世上就没女真这一族了。这样教训你还不吸取,不趁年轻多学点儿汉文化,以后怕还要吃更大的亏。”
黄台吉见这人语出至诚,从头到尾没有瞧不起自己的意思,颇受感动,觉得自己应该学学。
黄台吉去码头务工不过是个幌子,他不缺钱。
李易夺走他们在辽东积攒的财富后,对他们在**获得的收入睁一眼闭一眼,所以他们父子囊中宽裕,索性就进了这个学习班。
哪曾想黄台吉越学越有滋味,居然一路从低级班学到高级班,从高级班结业后,开始寻访名师。
大汉是一个健忘的民族,不计前嫌不念旧恶是几千年传统。何况这一世后金才立国,辽东都没弄明白,更甭说进关了。
普通百姓只是当茶余饭后谈资,从报纸上看到的后金始末,现在后金消亡没了热度,百姓们早把关注点转移了。这世界那么大,西边叶尔羌大军来袭,东边**在战,日本在战,南洋在战,这么多热闹可看,谁有闲心关注后金这个刚立国就被灭的可怜家伙?
几个月后,黄台吉留了发,换了汉人装束,改名黄太极,靠金钱开路,拜进了岳麓书院门下。
李易哪知道黄太极改了路数,一心奔国学发展?他也没心思关心这些,可是自有人对黄太极父子有兴趣,那就是杜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