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六集甲午 第0862章 甲午农民起义
1894甲午年,**发生东学党事变,又称甲午农民起义,是将中日两军同时拖入**血战的起点。
所以,得先了解下:东学党及其历史——
1860年左右,崔济愚创立东学党,与传入**的**团体抗衡,标榜民族文化、传统、意识,为穷困农民争取权益。
东学党创立后仅4年,崔济愚被**政府以妖言惑众罪抓捕斩首,由此成为精神领袖,东学党反而得到大发展。
东学党第二任教主崔时亨,时年37岁,继续在各地传教,即使受到官府打压,势力也逐步壮大。
东学党人有2句口号:1惩治贪官污吏,2斥倭斥洋,到1893年12月,已能组织起2万人的大集会,抗议全罗道古阜郡守赵秉甲:横征暴敛,****,胡作非为。
事由:40多名党徒、农民聚集在郡府门口理论,收税远超朝廷标准,还将优质大米卖黑市牟利,再从黑市购劣质大米上缴国库,从中赚取差价。
赵秉甲一听,不由勃然大怒,抓住这40多人坐牢,严刑拷打,引发公愤。
东学党古阜领袖全琫准的老父全彰赫,带领60多人要求面见赵秉甲,停止暴行,也被抓入牢,并被酷刑折磨死。
1894年1月10日,全琫准率众在全罗道古阜郡起义,攻陷郡衙,赵秉甲逃走。
义军烧地契、卖身契,开牢放人,开仓放粮,号召“辅囯安民”,得到附近东学党人的接应。
全罗道府火速派兵800,赶往古阜**,然而士兵俸禄微薄,不愿用命,见阵即走。相反,东学义军迅速扩大,2个月内发到1.3万人,口号鲜明——
“不杀人,不伤物;忠孝双全,济世安民。”
“逐灭倭夷,澄清圣道,驱兵入京,尽灭权贵。”
“逐灭倭夷,尽灭权贵。”…
朝廷派出精锐洋枪兵1000,结合3000地方军,发起进攻,被义军诱敌深入伏击圈,腹背受敌,大战下来几近覆灭。
3月29日,全琫准率部攻克古阜郡白山,建立根据地,队伍不断扩大。4月28日攻下全州,准备进军首都汉城。
朝军大将洪启薫奉命进剿大败,汉城震动,朝廷派严世永前往全州与全琫准议和。
6月10日,严世永答应义军12项要求,签订了《全州和约》,义军随即后撤顺昌、南原,双方停战。
《全州和约》内容,共计:
1消除政府与教徒之间的宿怨,共同协力庶政;
2清查贪官污吏的罪行,从严惩处;
3严惩横暴富豪;
4严惩不良的儒林两班;
5烧毁奴婢文书;
6改善七种贱民待遇,不得强制白丁戴平壤笠;
7准许年轻寡妇改嫁;
8废除一切苛捐杂税;
9打破门阀任用官吏;
10严惩私通日本者;
11废止既往一切公私债务;
12平分土地。
议和前,6月初,高宗即向大清告急求援,也许俩太后心有灵犀,清军水陆师立即联合出动,淮军叶志超部2500人从海上援朝,8~10日,登陆牙山港驻防。
其实,并没有打上义军,发挥应有作用,因为双方确实停战了,照说撤回即是,但军事没有这么简单,只当是替**官军站桩好了。
这是东学党第一次起义,颇为类似咱们后来的义和团灭洋,三个月后还有第二次起义,不过在中日争夺战之后了,不能提前到此。
能提前说的倒有一个人,**王李熙他爹——大院君李罡应,他是东学党第二次起义的煽动者。
他在1882年壬午兵变时,被援朝清兵吴长庆设计逮捕送回中国,禁闭在保定3年,1885才放回**老老实实呆着。
从国际关系看不出清军为什么要逮他,要从男女关系才能看出个一二——凡是跟才女闵妃作对的人,就是跟才女大妈作对,不捉你捉谁?
这是困惑了史学家们很久,已经被破译出来了——捉他是为了敲打光大爷他爹——大大爷:实际的首席军机、醇亲王奕譞。
奕譞,在中法北宁战役引发的甲申易枢后取代他哥恭亲王,权威仅次于大妈,实际控制军机处,一直在为儿子光大爷亲政做准备。
当然,壬午兵变还在甲申易枢之前两年,但捉放、软禁李昰应就是给他看的,在他真上来一年后反而放归**,原因就是大妈得避嫌。
据说,大院君幽闭期间曾多次求助奕譞,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大大爷也觉得老是关着大院君不妥,便在大妈面前为他求情。
大妈似乎才想起有这事,沉默良久道:“我和李罡应,本来就没什么冤仇。我这样做的用意,只是告诫那些儿子做了皇帝的人,不要太任性妄为!”
身为妹夫的奕譞,听后不禁胆颤心惊,从此以后为了保全自身,他在光绪亲政时1890,率众臣向大妈倡议:太后仍可以训政。
就是光大爷亲政,他爹也是站在训政这边的。
由此可见,大妈是真走在历史前面的人,在派兵入朝问题上绝对躬亲,真是为**闵妃、才女知音作想——咱们女人是一家,要兵尽管说!
壬午兵变如此,
甲申事变如此,
甲午起义,仍然如此。
所以,**的历史并不比咱们落后,有的是比,不少方面更为先进。
同时,在周而复始的援朝问题,都直接表现了大妈、大爷的意思,哪轮得上个李中堂染指。
李中堂尽管签约最多,无非是脸厚灰尘多而已,记住他是怎么评价自己签的中法新约吧。
清军这次入朝,对东学义军停战都没起到作用,但是根据1885李伊天津协定:清军入朝也得通知日军入朝,共保**平安。
前述**历次事变,日本都只是说说威胁而已,最大兵力也就甲申政变时的使馆卫队——1个中队而已,但这次完全不同——
已有:1885天津协定、1887参谋本部《清国征讨方略》指导,日军就真的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