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将点兵
太和四年的夏阳透过竹帘,风吹皱秦淮河水,在桓温的紫檀案几上投下斑驳光影。他指尖轻叩的并非军报,而是王羲之亲书的《兰亭集序》摹本,墨色在“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一句上格外浓重。侍从新沏的蒙顶茶雾氤氲间,隐约可见墙上悬挂的《禹贡地域图》——洛阳一带被朱砂反复勾勒得发亮。
“大司马,慕容恪死,慕容评以九岁稚子执掌燕国兵符。“参军郗超呈上漆盒,内盛邺城细作送来的密信,“桓温笑道:“吾等三年,不正是候此时机?“他振袖拂琴,商音裂帛惊起檐下青鸾,“传令,明日于习武场设‘金谷宴‘。“
翌日,荆州兵精锐列阵于江陵演武场,场**却摆着曲水流觞的漆案。桓温未着铠甲,一袭月白宽袍随风鼓荡,腰间玉具剑鞘上“克复“二字。当众将困惑之际,他忽然掷出珍藏的洛阳城砖残块。
“十三年前饮马洛水,诸君可还记得明光殿前的断柱?“参军袁宏立即接道:“犹记大司马当年在废墟中弹奏《广陵散》。“
桓温大笑,袖中滑出三枚棋子:“现在北伐时机已到,今次北伐,当以毛虎生为先锋,袁真督粮道,郗昙领水师。“黑子落处,恰是地图上慕容评新筑的邺城斗鸡台位置,“这回兵锋所指并非洛阳,而是燕国的的都城邺城。“
浊黄的江水翻涌着早春的寒意,战船如林,旌旗蔽空。桓温立于五牙战船的楼台之上,甲胄映着冷冽的天光。江风猎猎,卷起他玄色的大氅,也掀动了身后数万将士炽热的目光。
十三年前,他曾在洛阳城头遥望北地山河,最终却只能黯然南归。如今,慕容恪已死,那个曾经铁板一块的前燕,早已在奢靡中腐朽——时机,终于到了。
“北伐!“
桓温的声音并不高亢,却如重锤般砸在每一个将士心头。五万精锐步骑蓄势待发,战船开始向北岸靠拢。江涛拍打着船舷,仿佛在应和着这场迟来的复仇。
参军郗超捧上漆盒,内盛永和十二年从洛阳太学堂带回的断弦焦尾琴。桓温抚过琴身裂痕:“此琴当在邺城铜雀台上弹奏!“
姑孰的百姓挤满江岸,他们看到那位威震江东的大司马抬手按剑,剑锋所指之处——正是当年得而复失的中原故土。而在更北方,前燕的朝堂还沉浸在纸醉金迷之中,浑然不觉一场风暴正从长江席卷而来。
太和四年六月的骄阳炙烤着金乡干裂的河床,桓温的五牙战船如巨兽搁浅在龟裂的淤泥上。船底新漆的“克复“二字暴露在烈日下,龟裂的纹路如同老卒脸上的皱纹。参军郗超捧着的《水经注》竹简突然散落,简册上“巨野泽广三百里“的朱批被汗水浸得模糊。
“大司马,粮船已滞留在百里之外。“毛虎生甲缝里渗出的血丝在沙盘上滴成蜿蜒红线,“燕军骑兵正在汶水北岸集结。“
桓温闻言思忖良久:“传令,凿通巨野泽与汶水,三百里运河,四十日成渠!“
五万将士在灼热的河床上摆开长龙。荆州兵特有的环首刀此刻都成了开渠利器,刀背砸碎夯土的闷响惊起栖在枯杨上的乌鸦。毛虎生赤膊立在齐腰深的壕沟里,背上永和十二年留下的箭伤被烈日晒得紫红。
“加把劲!前面就是汶水故道!“他吼声未落,沟壁突然渗出水珠。老卒们跪地捧饮混着血丝的泥水,欣喜地看到了希望。
桓温立在堤岸,月白袍角沾满泥浆。他手中不再是羽扇,而是当年祖逖留下的半截击楫。当汶水终于涌入新渠时,浪花溅湿案头《禹贡地域图》,朱砂标注的进军路线在水渍中愈发鲜艳。
邺城冰井台的藏冰早已化尽,慕容评瘫在胡床上,任由侍女用融化的冰水擦拭他滚烫的额头。“晋人。。。当真在挖河?“他咬着牙齿,“派。。。派慕容厉去决了巨野泽堤坝!“
九岁的慕容冲正用大司马印砸核桃,闻言咯咯直笑:“太傅糊涂啦,慕容厉上月就因偷酒被您打了军棍,站起不来了。
可足浑太后的九尾凤钗突然坠地,侍从来拾慌乱间踢翻青铜冰鉴,朝堂上下一片惊慌。
七月初三,桓温站在重新浮起的楼船上,望着绵延三百里的运粮船队。
“报!燕军掘巨野泽未成,反淹了自家三千亩军田!“斥候的声音带着压抑的笑意。
桓温抚过船帮上干涸的泥痕,汶水拍打船身的声音渐急,如同当年在陵云台下听到的《破阵乐》。五万大军顺流北上的气势,连南飞的鸿雁都为之改道。
太和四年七月的月光洒在漕渠上,桓温的五牙战船随波轻晃。郗超掀开舆图,手指划过汶水河道,指甲在羊皮上刮出细碎声响:“此水道如悬丝,燕人若决巨野泽堤坝,我军即成涸辙之鲋。“
“当年慕容恪便是用‘悬车束马‘之计,断我粮道,不如效仿韩信,弃舟登岸,轻兵趋邺,此为上策!“
桓温凝视着窗外的水面,窗外漕渠的水声变得刺耳,仿佛慕容恪在铜雀台上的冷笑。
“大司马请看。“他指尖蘸着茶水,在漆案上画出两道水痕,“若取急进之策,当效韩信奔袭赵国;若求稳妥。。。“茶水突然漫开,在案面形成要塞轮廓,“可在此筑‘悬瓠城‘,效王翦灭楚之法,稳扎稳打,徐徐图之,此为中策,计划不变,此为下策。“
“大司马,燕军正在黄墟加固城防。“参军袁宏呈上新绘的《燕塞图》,朱砂标注的防线如毒蛇缠住漕渠咽喉,“若按郗参军第二策筑城蓄粮。。。“
袁宏呈上来一封密信:“建康来信说,谢安昨日去了会稽山阴。“他摊开另一封密信,王羲之《丧乱帖》摹本上竟被人朱批“拥兵自重“四字。
桓温沉吟良久。对郗超道:“待我斟酌斟酌。”
黎明时分,毛虎生押送粮船归来。士卒们卸下的不是粟米,而是荆州新铸的箭簇。
“这是。。。?“
“殷浩旧部在江陵鼓噪,说大司马要学王敦。“毛虎生甲缝里渗出的汗水冲淡了血迹,“末将只得改运军械。“
邺城细作送来更骇人的消息:慕容评熔了十口巨钟,正在铸造“锁晋“铁链。桓温站在船头,看着漕渠水面映出自己鬓角新霜。
八月朔风掠过漕渠,桓温最终下令继续北上。战船起锚时,他将那方洛阳铜弩机沉入水中。浪花溅湿案头地图,朱砂绘制的进军路线在水渍中扭曲如蛇。
“大司马究竟忌惮什么?“郗超跪地叩问。
桓温长叹一口气:“建康台城的风,比邺塞的箭更伤人。“
桓温最终在漕渠分兵处竖起日晷。晷针阴影指向正北时。
“传令,全军继续北上,但不许越过邺城三百里,每日派轻骑劫掠燕人粮仓。“
毛虎生不解:“这不正是郗参军说的下策?“
桓温将断麈尾投入火盆:“上策亡于粮道,太过冒险,中策败于庙堂,没有时间在这里耗下去。“火光映亮他眼角的皱纹,“这下策,至少能让建康的诸公放心,如果对手是慕容评、慕容暐之流,那邺城可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