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日若翻脸美国是否出兵?普京回应语惊四座!
中日一旦摊牌开战谁会站在中国一边?谁又会支持日本?近日,普京说了一句话,让躁动不安的日本举国都震惊了...
普京到底说了什么,打死你也想不到
下载军事头条看全部文章
谁动了他的故事

第一七零集平壤 第0875章 退据平壤

7月29日上午,聂士成率大部2800人撤退公州时,叶志超率小部1000人——即公州前500、牙山后500,已快到汉阳东了。

据后来二人撤到平壤的时间:叶志超0821、聂士成0828,间隔7天来倒推,聂士成退守公州的时间,起码也在2天以上。

幸亏大岛没有纵兵从成欢驿一追到底,否则还会有大战,但只要不追、缓追超过2天的话——聂士成将在公州自动消失,像叶志超一样。

果然,公州没有打起来,牙山更无战斗。

大岛义昌第9旅团在公州、牙山2地武装**一圈后,发现叶志超、聂士成都是泥鳅变的:狡猾狡猾的,大大的,有。

8月1日,中日同天宣战,甲午战争正式爆发,实际已打2天,海陆各一仗,较劲很久了。

叶志超成功从汉阳东穿越汉江,撤退到了北方重镇平壤——平安道首府,与陆路入朝的北路援军4部会师,计有——

1盛字军5000人,总兵卫汝贵,58岁;

2毅字军2000人,总兵马玉昆;

3奉军3000人,总兵左宝贵,57岁;

4奉天练军2000人,总兵丰升阿。

另有:吉林练军、**军队千余人助守,共计32营、1.3万人。

加上,叶志超8营4000人,合计1.7万人,已是大岛旅团7000人的2.5倍。

叶志超到了平壤,即向李中堂谎报牙山战功——成欢之役屡胜,倭死二千多人,叶兵死二百余人,已成功抵达平壤。

李中堂妙笔生花,将叶报牙山战绩绘声绘色上奏军机处,为叶主帅请功。

首席军机、礼亲王世铎闻报,自然大喜过望,着犒劳2万两,当然分嘉奖、优抚2部分。

叶志超受大妈嘉奖,于8月25日七廿五决战时刻出任:入朝清军总指挥。

南北2部清军会师平壤,据守**北部,军机处觉得并无不妥。可见,所谓清军南北夹击战略,只是光大爷过嘴瘾,或者我等后人剃头挑子一头热——多情了。

平壤是大同江出口,还记得护航舰队威远舰抵牙山后的北行目的地吧,就是这大同江口。

至于北行的内容,一是给汉江口的**留守唐绍仪送信,二无疑是侦察大同江口状况,是否合适登陆,或有重大敌情。

可见,李中堂大人早就盯上平壤了,正筹划据北固守,而不是南北夹击这套。

夹击动听,实际比据守北部的战术要求高出了2倍——操心一处省心?还是操心两处省心?

如此部署,就与当初的据守北圻防线差不多了!而唐景崧设想运作的南北夹击战略在越南也不成功,才不得不据守北圻。

尽管那时李中堂管不着越南,也消极反战,但战争、历史就是那么回事,别人的经验教训得看在眼里——李中堂反对跟洋人碰硬,并不代表他没心眼,看不到中法战争的教训。

所以,背靠大清,据守**,实为李鸿章的真实意图,否则不会有威远舰护航间北行之事。

叶志超从南撤到北,实际很狼狈,全靠聂士成大部断后,竟然得到朝廷的嘉奖和委任,不禁使北路各军头有些抑郁——

叶部的仓皇,北路援军是有目共睹,竟然还能立功受奖,岂非怪哉?所以议论纷纷,到0825总袍加身就只有叹服了!

谁也奈何不了他那提督职,营长别吭气就好。

日军还有他身背战场夫人跋山涉水的故事流传、宣传名画,当然这是日军的污蔑。

日军可不是英军法军,对战场的报道尚可为凭,日军这方面的精耕细作将为全球侧目。

如果说叶志超在牙山乏善可陈,尽想着溜了,到平壤后特别出任总指挥后,就不便再溜了。

这次,他拿出防守架势,令各部抓紧修工事,平壤城4个门,4部北援正好各司其职。

他居中指挥,在城中间,所部兵力加强到北门,保证后路。

防守情形如下——

1南门朱雀,至大同江西岸一线阵地,由马玉昆毅字军、盛军一营驻扎、分守。

2北门玄武,至城北牡丹峰台一线阵地,由左宝贵奉军、江自康军二营驻守,丰升阿盛字营应援。

3西门静海,至大同江北一线阵地,由卫汝贵盛字军驻防。

4东门七星,至西门中一线,由叶志超率芦榆各营即牙山军防守。

先定守局,据说是李鸿章的战略部署,即使是他的意思,也是经过了军机处的,至少也要由他的淮军主导执行。

据说,先定守局战略部署,耽误了守军最宝贵的优势时间,这问题下章再说。

总之,淮军对平壤前线的掌控,是毋庸置疑的,这要比陆路入朝的东北各练军要强。

所谓练军就是新军,用西洋练兵法组建装备起来的清军,战力是不是就比淮军强,实在不敢苟同。

数支未经战阵的新军,敢比李鸿章刻意保留下来的战场主力要强要有希望,更能满足个人的想象吧?唱衰别人是不是也要看看自己的模样?

先定守局的战略部署,是建立在清军1.3万人对日军6000人的判断之上,2倍于敌人,是可以主动进攻的。

叶志超下令在平壤内外四门要点上赶修工事,准备死守就耽误了时间,似乎更应该主动出击尚未集结完毕的日军,所以丧失了挫败敌人的良好时机。

叶志超为何畏猫如虎,甚至已经打上了的成欢驿自己都溜掉了,为什么如此一误再误?

这样的人作主帅,前后战场表现判若两人,该决战时溜了,该主动出击时却死守不动。

叶志超做的对不对?这要看日军入朝的速度,而不是上述的时间差,大军出动都费时间。

日军早已制定了入朝作战计划,就是对清本土同时开战的第一阶段,所以在清军大举增援的7~8月,日军也针锋相对,向**大举增兵,速率如下——

在宣战前的7月中旬,担当入朝攻势作战的第一军团1.6万多人,已经集结完毕。

陆军大将山县有朋,出任司令长官,这位就不多介绍了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功能呼出区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