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90章 陈宝箴组建新湘军
现在,奕訢大**是:要打就打,要和就和,随诸位的便,自己就没看法,而况与众不同。
前面说到,清军在鸭绿江防线失守后,在辽阳重组了条新防线,长达150里,要保卫沈阳——祖宗陵寝。
兵力何来?
还靠援朝溃军各部吗?是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从牙山、平壤、九连城一路败退下来,哪还有拼命精神!
继续征调满洲新练军吗?防堵鸭绿江时已经抽调一空了,防线北翼总指挥、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各部就是。
还得继续抽调:山海关内华北各省驻军,主要是淮军各部,已在牙山、平壤、鸭绿江叠次增援中所剩无几,何况战争已迫近眉睫,继续抽调的话,关口、塘沽、公刘岛、京畿还要不要了?
所以,光大爷忽然发现,堂堂的淮军已不敷用,见底了。
辽阳防线上兵力空虚,尽是败军之将不言勇,败军之兵不堪用。
怎么办?大爷这时想起了30年前的湘军,那是威名远播,可惜大部已被曾大师就地解散。
虽然后来大师镇捻回恢复了些,又被左大帅招去了西域塞防,根本不能动。
光大爷不知道现在哪里还有湘军。
一番思索下来,唯湖广总督是问,军机处马上电讯张之洞:“你湖广还有多少湘军?立即全部调来!”
“嗻。”张之洞立即回电。
但一通协查,全国各地的湘军只有10营,仅5000人,而且勉强凑足,武器枪炮更是不堪入目。
什么刘锦堂、张曜、谭上连,各大名将均已凋残——
张曜已于3年前谢世,享年60岁;
谭上连已辞世4年,枪伤发作,年仅50岁。
刘锦堂当时在老家,收到张之洞下达的大爷召唤后,抱病急赴北京,但只走到县城湘乡就已中风,左体偏瘫,溘然长逝,年亦50岁。
据说,刘锦堂本来计划,“呼张俊、董福祥出战”——均西域驻军,后来出疆,历史面目为甘军,而非湘军。
可见,湘军其实已名存实亡了。
军机处可不管这么多,着:立即起运,限刻日抵达辽阳。
经整理,自12月起,各地起运的10营湘军,主要是:
1江宁将军刘坤一,部下亲兵5营,由刘镇光率领,由江宁南京出发,走海路;
2湘军老将李光久、魏光焘等召集的老湘军5营,由湖南出发,走陆路。
迅速北上,关外汇合。
但经月行军后,到达关外的湘军部队,共计:23营3哨,达1万余人。
无疑,这是张之洞的贡献了,湘军楚军,外人没法分清,反正湘军名气大,实际大半是贴牌的湘军。
光大爷年轻,不明就里,刚听说湘军可怜时还打算深究:湘军怎么堕落成这样?要追究张总督等的责任。
幸亏,大爷在深究过程中,咨询到一老湘军出身的直隶布政陈宝箴,他刚做过湖北按察使不久。
陈布政道:“大爷莫急,在湖南那地方,只要是人都会打枪,就是湘军,多的是。”
这陈布政还真会说宽心话,立马解了大爷的燃眉之急,着:你立即赴任湖南巡抚,编练新湘军。
查,新湖南巡抚陈宝箴,并非湖南人,而是江西义宁今修水人,系现代著名学者陈寅恪的祖父。
陈宝箴,时年63岁,谱名观善,字相真,号右铭,跟左大帅一样,只是个举人,算没出身,但入曾大师幕僚,认识李鸿章,也跟过左大帅、张之洞。
其为人杰出,智力超群,生就湖湘之间,两头都亲,名谚——
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
三个湖北佬,不如一个义宁佬。
这陈宝箴的生平,大致可见巨头们的喜爱和举荐,所以仕途通达,能升至直隶京畿。
据说,陈巡抚还精通左骡兵法,此番赴任长沙,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必不辜负光大爷的慧眼青睐。
当然,也注定了他的帝党性质,绝不为后党撑场子。
好吧,要是光大爷能提前一年这样用他,也许现在就不会这般捉襟见肘了!
是谓,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后来湖南风云激荡,才人辈出,大律与这陈巡抚的刻意培养有关。
1895年初,陈宝箴到长沙,并不急于编组新湘军,而是察劾县以下昏吏达20余人。
然后,就是李鸿章那套实业模式,兴设矿务局,开采矿山,分官办、商办、官商合办3种;还设:官钱局、铸钱局、铸洋圆局。
立竿见影的是,架设长沙到武昌、到湘潭等地电话线,还疏浚长沙城北河,供大船航行、停泊,相继创设蚕桑局、工商局、水利公司、轮舟公司等。
主要创办:算学堂、武学堂,培养文武人才、湘军军官,算是见到了他要编组新湘军的影子。
还效仿西方巡警制,设置保卫局,以黄遵宪为主管。
其子陈三立,也从老家江西赴长沙襄助,结识四方俊杰,与谭嗣同、丁惠康、吴保初结拜过从,时号“四公子”。
后来光大爷下诏,各省荐举人才咨送**衙门,陈宝箴就保举了曾广钧、屠敬山、易顺鼎、俞明震、汪康年等24人,成为革新派。
陈宝箴、陈三立父子,在开源引流中,宣传新思想,被士绅王先谦、叶德辉等人视为洪水猛兽,联名函告在京湘籍官吏,“陈帅紊乱旧章,不守祖宗成法”。
又领衔联名上《湘绅公呈》,说时务学堂学生被邪说引入歧途,使张之洞也指责陈宝箴太开放了,梁启超被迫离开长沙。
陈宝箴毕竟是举人,其时有《长沙秋兴八首用杜韵》诗,可知其心境,其四——
乾坤泡幻局如棋,独立苍茫事可悲。
蛮触争雄矜得地,龙蛇起陆恐伤时。
滔滔逝水天难问,渺渺流光岁又驰。
只有黄花陪笑傲,秋风催动故园思。
当然,他在湖南编练新湘军并未达成,没帮到出发点。至今学界还有不少证据说明:他与李鸿章如何不对付,考其长沙业绩,可见是:有同,有不同。
不同主要在于开西风,放在甲午战败以后的背景下,并没有什么特别的。
陈巡抚在湖南也仅3年时间,1888被免职后返老家,次年逝世,享年70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