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日若翻脸美国是否出兵?普京回应语惊四座!
中日一旦摊牌开战谁会站在中国一边?谁又会支持日本?近日,普京说了一句话,让躁动不安的日本举国都震惊了...
普京到底说了什么,打死你也想不到
下载军事头条看全部文章
夏朝传说

夏朝传说第四百二十四章

夏朝传说第四百二十四章,经过了半年挣扎,到了第二年夏天的时候,皋的身体逐渐恢复了,精神状态看起来好了很多,那不安分的心开始骚动了。在何晶提出的,休养生息国策的治理下,四年多的时间,的确让朝廷有了不小的变化,因为塞的全力协助,吏治整顿的效果明显地显现出来,因为裁撤了大批贪官,庸官和无所作为的衙役**,朝廷臃肿的管理队伍变得精悍,清廉,能干了,朝廷的工作效率和孔甲做大王的时候,大不相同,因为官员队伍的变好,首先反应的是工作效率的高效,其次是为朝廷节省了大量的财政支出,赢得了京城民众的好感,大家看见了新大王,恢复夏朝兴盛的决心。

随后在皋的指令下,熊琪领导的刑部,开展了大规模的整治市场,打击黑社会流氓,盗匪的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受到重创的,不仅仅是流氓盗匪,还有被裁撤的很多官员和衙役,因为正是他们做流氓盗匪的黑后台,才造成匪患的猖獗,这次是拔出萝卜带出了泥,将很多和黑社会有勾连的官员,衙役一网打尽,不仅在政治上治他们于死地,还因为抄家,没收财产,为朝廷增加了额外收入,算是一举两得。

市场秩序的好转,官场秩序的理顺,让京城一带的商业活动恢复了生机,很多商人开始回归。就在这个时候,一次偶然的事件,让皋又出台了打击流民,乞丐的运动,

一天傍晚,身体恢复的皋,带着几位重臣巡视城区,结果在荒废的破庙和丢弃的破作坊附近,发现了大批流民和乞丐,这严重地刺激了皋的神经,因为他没有想到,自己呕心沥血治理下的京城,会有这样多的流民和乞丐。更要命的是,这些乞丐,流民看见他们后,立刻将他们包围起来,强行让他们给钱,否则就不放他们走。皋哪里遇到过这种情况,当时脸色气的铁青,一言不发,回到王宫之后,立刻就要下令将流民,乞丐中领头的拘捕起来,其余的人赶出京城,但是被何晶劝阻了。何晶知道皋的自尊受到了伤害,这是皋内心中的弱点:缺少自信,因此希望看见的东西都是光明的,其实这是不可能的,但是何晶不能戳破,也不能放任皋乱来。

何晶就说:“大王没有必要生流民和乞丐的气,其实这些人从来就没有消失过,即使在夏朝最鼎盛的时期也是存在的,如果大王稍稍留意就会发现,如今在京城的流民和乞丐,照比先王治理的时候,少很多了。”

塞也不赞成皋要驱除流民和乞丐的做法,因为他知道,即使能够把他们暂时赶出去,不久他们还会回来,或者去祸害周边的风城镇,这样的做法不能够解决根本性的问题,因为流民,乞丐也要活,就接过何晶的话说:“大王息怒,以臣弟的愚见,应该换种方式让他们存活,赶出京城有损大王的声威。”

看见身边两位重臣都这样说,皋的愤怒减少了不少,低头想了想,感觉他们说的有道理,就问塞:“王弟有什么高见请说出来。”

“大王一直想扩大农业种植,那么开垦荒地就是增加收入的办法,因为两位先王的税赋过重,京城和周边很多农户种庄稼的积极性受到了挫伤,因此留下了不少荒地,大王何不下令,让京城的流民,乞丐去开垦荒地,自己养活自己,朝廷就减少了负担。”

“王弟的意见虽然不错,但是他们肯去?”皋怀疑地问,他知道做惯了乞丐的人,养了一身懒骨头,宁愿人格受苦,也不愿意身体遭罪。

“他们没有工具,没有种地的种子,就是想种地也没有能力,如果朝廷借给他们农具和种子,臣想,他们或许会去的。”塞说。

“丞相以为如何?”皋掉头问何晶。

“大王,一味的靠朝廷接济,靠他们的自觉,收效虽然有,但是效果不会大。当年我朝开山鼻祖大禹**刚主政的时候,因为天灾不断,流民,乞丐拥塞了京城,舜先王是个心慈面软的大王,就在京城各处设置粥厂,结果这些人当不愿意自食其力地去劳动。因此禹王就下令拆除了所有的粥棚,强制这些人去劳动,如果不参加劳动就赶出京城,禹王的做法,我们可以借鉴。”何晶说,在塞提议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

皋感觉两个人说的有道理就采纳了,皋开始的想法极其简单,就是不想看见京城里充斥着流民和乞丐,不想朝廷的工作受到意外因素的干扰,不想让乞丐和流民,影响了自己理政的形象。但是后来产生的实际效果却是远远大于他的要求的,因为这些流民,包括乞丐,开始的时候的确不愿意去种地,这不仅是因为他们没有地可种,更因为种地辛苦,而他们多年靠当伸手派活着,在骨子里养成了懒惰的习惯,因此,即使朝廷支援他们谷种,农具,也不愿意开荒种地,正因为看明白了人性的弱点,何晶才提出用法律手段去强制,就是说,如果你不愿意种地,就会被驱逐出京城,如果朝廷给予的谷种,农具,你没有开荒种地,而是吃掉了谷种,卖掉了农具,就要被关进大牢,终身做奴隶。就因为刑法的严厉,处置的坚决,当部分乞丐和流民被处置后,他们发现,朝廷是玩真的,恐惧是必然的。因为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做乞丐和流民,虽然没有社会地位和尊严,生活漂泊,没有保障,但是身体属于自己的,有足够的时间逍遥,自在,一旦成为奴隶,就要在主人监督下做苦力,挨打被责骂终身伴随自己,相比于做乞丐和流民所遭受的耻辱,更加难以忍受,因此,多数乞丐,流民选择了服从朝廷安排,所以说,社会的一切变革,开始的时候都是通过强迫来执行的,当一种新的行为成为习惯,人们适应了变革,习惯就变成了法律,自觉地遵守就成为了必然。

仅仅过了一年,效果就显现出来了,市面上东游西逛的,打架斗殴的,酗酒闹事的,偷窃的流民乞丐绝迹了,京城的治安出现了历史性的好转,民风,民俗也转变了很多,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大批的城外百姓进入城内,远处州县的生意人,贫民和有钱人也不断地进入,其实这很好理解,一个治安有保障,秩序井然的城镇是适合居住和生活的城镇,多数人追求的生活条件是有个安定的环境。何况当京城的人口越来越多,就业机会,赚钱机会自然也就多了。本来京城的富人就比一般的州县多,富人多当然容易吸引商人,如今京城的秩序又大大地变好,想赚钱的,想发财的,谁不想来这里碰运气?

京城的变化很快传到了周边的县镇,当地的官员看见京城通过整治流民,乞丐,让京城发生了巨大变化,感觉新大王治国有办法,多年的顽疾都能够治理,自然跟着学,因此在京城作用的带动下,周边的州县开始了变化,这反过来帮助京城的经济发展,这种蝴蝶效应的传播速度是惊人的,因此到了皋执政的第七个年头,国库充盈了,更多的诸侯开始臣服,归心了,孤家寡人般地朝廷,终于有了全新的气像。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皋,看见国家的经济恢复的不错,国库里有了银子,心理的感觉舒服了不少,但是新的问题开始困扰自己了。

第一个问题就是继承人的问题,虽然他早早就在心理和法律上规定了发惠是自己的继承人,也早早地给予了发惠历练的机会,但是他的心理却越来越不安,因为他发现了发惠越来越不像自己,做事情急功近利的表现越来越突出,后来好大喜功,浮夸也被皋发现了,志大才疏的特点不但自己看见了,他兄弟们也都看见了,因此二儿子和三儿子越来越不服大哥,大有和他一比高低的意思,这样的悲剧在自己身上上演过,他害怕兄弟内讧,最后造成朝廷混乱,王族衰弱,防微杜渐是必须的,但是自己并没有好办法。而在这件事上,最有谋略的何晶并不发表意见,只是说家事让他自己拿主意,此刻的他名正言顺地下旨发惠做太子了,但是看情形,**,老三还是不服气。论聪明,**多一些,但是自己这些年一直在培养老大,出头露面的事情也都是老大在做,尽管老大不让他放心,但是却没有大的过错,怎么可以说换就换?王家的事情本来就复杂,弄不好就会血雨腥风,皋的身体又不好,当然不敢轻易触碰炸弹。

第二个让他寝食难安的是诸侯问题。虽然现在的朝廷,相比于他继位的时候,正常了不少,但是离强大还有很远的距离,而廑和孔甲执政的昏庸,让某些诸侯轻视朝廷,他们自己则趁朝廷无力管他们的时候,壮大了。夏朝从成立那天开始,一直有这样的怪现象:每当大王强横,国家强盛的时候就是诸侯老实的时候,反之,诸侯就会不听招呼,虽然没有诸侯敢于公开挑战大王,但是“听调不听宣”的事情时有发生。这几年,随着国力的恢复,有些远离朝廷的诸侯,开始回头朝拜了,但是一些比较强大的诸侯,还是我行我素,这让皋寝食难安。他很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解决诸侯问题,但是身体不给自己做主,让他有心无力。

为了解决诸侯的问题,他派发惠以巡视的名义秘密出京,发惠当然知道皋想了解到什么情况,就东西南北四处去,而且是秘密探访,足足走了一年,最后回来的时候告诉皋,东西南北都有诸侯图谋不轨。他拿出的主要证据是,这些诸侯在自己的都城里建有侯府兵器作坊,而且规模不小,有的作坊还日夜开工,打造的兵器从大到小,从防守到攻击,什么样的兵器都有。还秘密扩招家丁人数,这些人其实就是不穿军服的士兵,平时要参加军事训练。

少康复国之后,为了防止诸侯做大,叛乱,曾经明文规定,各地诸侯,除非得到朝廷允许,不准私自组建军队,不准私自打造兵器,不准储备战争物资,现在,某些诸侯三条都犯了。发惠对皋说:趁他们翅膀不硬,对这些诸侯下旨,让他们废弃打造兵器,私自组建部队,如果不听招呼就对他们用兵,免得养虎遗患,而且还表示,自己愿意做征伐的主帅。

发惠汇报的诸侯情况,顿时震惊了朝廷高层,对于有志向恢复夏朝强大的皋来说,发惠的这份情况汇报,不啻于响亮的耳光,自尊心受伤,被激怒是一定的,因此就命令太子发,把虎,熊琪,塞和何晶等朝廷重臣召集到王宫召开紧急会议,商量对那些诸侯的征讨。皋之所以如此生气,主要原因在于,现在的朝廷不是孔甲统治时期的朝廷,现在的国家也不是孔甲统治时期的国家,某些诸侯们对朝廷的蔑视依旧,让他的自尊极为受伤,如此对待他,不是变相地把他当成了廑、孔甲那样的昏君?

第二个问题是,这些年朝廷在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的时候,某些诸侯统治的地区没有停下扩展的脚步,经济发展的速度并不比朝廷差,争取民心的动作仍旧快速,当地贵族和普通百姓对于诸侯的认可,远远超过了对朝廷的认可,一旦这种情况延续,其实国家已经从实质上分裂了,这是任何一个有作为的君王所不能允许的。

第三个问题是,某些诸侯不但在心理上背叛了朝廷,而且不再掩饰觊觎朝廷王权的野心,甚至在公开违反朝廷的禁令,组建兵器作坊,打造兵器,囤积粮草物资如铜,锡等金属,这是摆明了要和朝廷进行军事战争的架势。

皋明白,放任他们的军事发展,是在养虎遗患,无论如何,不能让这种情况延续下去。在和何晶交谈的时候,何晶当然也担心这点,只是何晶认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造成诸侯离心离德的首要原因是,两代大王的失德和昏聩,当朝廷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不断沉沦,诸侯有了自己的想法属于正常,因为天下本来就不是一人,一族的天下,何况从血统上来说,这些诸侯也是王族的远亲,绝大多数都是黄帝的后裔,至少也是炎帝的后人,这就是他们可以造反的最佳理由,是民众之所以能够认可他们的基础,因此就算有一天,某个诸侯取代了今天的大王,正宗王室血统并没有丢失,危险在逼迫朝廷,但是目前的朝廷,并没有绝对能力对诸侯用兵,毕竟皋上位不到十年,国家的颓败虽然恢复了不少,只是远没有达到被诸侯认可的程度,所以情况虽然危险,但是照比皋继位的时候,减轻了很多,朝廷必须有耐心经营自己的经济,军事和和商贸,一旦朝廷真正强大了,诸侯的归附也就水到渠成。

皋承认何晶的远见有道理,但是却知道自己的生命不长了,如果自己在位的时候不能解决问题,他不相信继承人发惠能够处理好,所以内心中,还是迫切希望这个难题由自己来解决。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皋才决心召集重臣开会,让大家帮自己拿主意。

会议开始后,皋就一脸严肃地,让发惠介绍了出去查访的情况,当发说完诸侯的情况后,皋用目光扫视了大家一眼,随后声音低沉地说:“众位爱卿,有什么想法可以敞开说,今天参加会议的,都是孤最信任的朝臣,可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虽然皋并没有表达出自己对于诸侯的处理态度,其实来人都明白,召开这样的内部会议,本身就说明了皋的态度,但是因为事情太大,一时之间没有人说话。最后还是发惠沉不住气,最先打破了屋子里的沉静。

“大王,儿臣认为,朝廷不能对诸侯的叛乱准备熟视无睹了,必须对诸侯提出警告,如果诸侯不能收敛现在的行为,朝廷就应该准备发兵,有时候话说的再严厉,也不如军队动一动。”

发惠的意见明显,就是要对诸侯动武。

“臣同意太子的意见。”虎随后说,作为主管军队的将军,想在战场上扬威立功是本能,何况他的新军训练的差不多了,正需要去战场上检验。

看见虎表态,皋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毕竟打仗是要靠军队的,军事主官说话了,本身就说明了问题,因此皋和颜悦色地说:“听说你的新军一直在刻苦训练,效果如何?”

“部队士气高昂,具备了一定的战斗力,如果对付一般的诸侯,应该问题不大。”虎铿锵有力地回答。“唯一不足的是,先王留下的车骑兵老迈,不堪一战,而臣新组建的车骑兵时日尚短,战马不足,导致战车数量少,还不堪一战。”

“虎将军,对付诸侯,有步兵足够了,这些诸侯并没有车骑兵。”发惠接过话去,不以为然地说。“如果父王允许,儿臣愿意领兵给诸侯一点颜色看看。”

皋虽然主张惩戒诸侯,但是对于出兵不出兵,心理还是犹豫的。犹豫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朝廷的军队多年没有打过仗了,虎将军虽然是个有勇有谋的将军,但是并没有通过实践检验,心理不托底。第二个原因是担心战争造成京城不安,影响京城的安定和经济发展,当然,还有一个隐忧是担心战争打起来,控制不住规模,朝廷的经济承受能力不够,到时候,多年的恢复经济行为就可能倒退。因此就没有回应发的请战,反而把目光对准了塞。

“王弟如何说?”

塞的王族自尊并不比皋差,发惠汇报的情况让他愤怒,也感觉羞辱。觉得堂堂的天朝帝国,在皋的领导下,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这些诸侯居然视而不见,心怀异志,是可忍孰不可忍,听见皋问,就回答说:“臣同意太子意见,应该给诸侯些教训,让他们明白,做臣子的要懂得尊重天子。”

看见塞支持打仗,皋感觉心理舒服了不少,就问:“王弟主管财政,后勤,在你看来,如果打仗,朝廷现在的财政是不是可以负担得起?”

皋之所以提到财政的问题,是因为他知道,打仗不仅仅是军队的事情,后方同样重要,没有强大财政支持,军队想打胜仗是困难的。

“眼下的朝廷财政,支撑一场中小型规模的战争没有问题。”塞回答,自从担任吏部主官,整治吏治取得了巨大成功之后,皋就让他卸去了吏部的担子,转而主官朝廷的财政和物资储备,塞是个认真做事的官员,到任后进行了大清洗,把不能够胜任财政的官员和吏员清洗了三分之一,因此,朝廷的财政管理走上了正轨,在他的治理下,眼下的朝廷财政状况是皋继位之后最好的时期,因此他才有底气说出这番话。

“熊大人,说说你的看法?”看见塞也主张惩戒诸侯,皋感觉心理透亮了不少,因此就问熊琪的态度。因为京城的安定得到了保证,皋就要求熊琪把目光投到外面,因此,熊琪对于京城外部情况是有发言权的。

“启奏大王。臣的属下汇报,这些年来,因为大王的英明领导,京城周边百里左右的诸侯,亲眼目睹了京城的变化,他们由不信任朝廷,到了绝对信任,对大王的领导能力佩服,因此,大王如果惩戒某些诸侯,会得到他们的拥护,稍远些的诸侯和民众,现在的人心也开始了归附。京城周边百里,心怀异志的诸侯不多,朝廷可以用威慑和征服的办法杀鸡儆猴,让他们看清楚朝廷的力量,逼使他们归附朝廷,不再生出异心。”

熊琪的发言态度明确,就是要朝廷有动作。

皋看见几个重臣都同意对诸侯动武,最后把目光投到何晶身上,毕竟在皋心目中,何晶的意见关键。

何晶在别人说话的时候,一直竖起耳朵听,分析其中的利弊,总的感觉是大家被朝廷现有的优势所左右,被愤怒的情绪支配,并没有做到全面的,客观的分析问题,但是他也明白,这个时候公开反对是不明智的,因为不但是大臣,大王皋也想发兵,如果硬性阻止,非但不能够起到作用,而且会引起皋的反感,这样一来就可能形成欲速则不达的局面,所以当皋把目光投到自己身上的时候,心理算计好了办法,就说:“朝廷惩戒不服从管束的诸侯是早早晚晚的事情,这点臣没有异议,只是臣认为,为了达到惩戒的目的,并不一定要出动军队,至少朝廷在选择出动军队的时候,要有步骤地展开,先礼后兵,分化瓦解,否则,一旦某些诸侯联合起来和朝廷对抗。朝廷会很麻烦的。”

“丞相是不是害怕打仗?在孤看来,某些诸侯之所以肆无忌惮地挑战朝廷的威严,就是看朝廷软弱可欺。”没等皋说话,发惠就抢先说了,因为他做事情,不喜欢想的过多,喜欢快刀斩乱麻,所以对于何晶总是愿意谋划周全的做事情方法,不以为然。

“让丞相把话说完。”皋瞪着眼睛对发惠说,对他对何晶说话的态度不满,因为何晶在皋心中,是最有智慧的人,对何晶尊重是必须的,对何晶的放肆就是对自己的放肆,所以尽管发惠是太子,他也不会容忍发惠对何晶的不敬。只是皋不明白,他这样做,其实不是在帮何晶,因为在发惠的心目中,自己是主人,何晶只是聪明的奴才,在众人面前,皋应该维护主子的尊严,而不是让奴才骑在主子的脖子上,因此虽然没有回怼皋,眼睛里的不满是显而易见的。

对此何晶只能苦笑,却也没有办法开解。他知道发惠自负,当然希望自己比何晶高明,真实情况却是相反,这让何晶无奈,就对皋说:“大王可以下一道旨意通告全国,任何地区,诸侯,没有朝廷同意的情况下,不得以各种变通的办法私自组建部队,不能私自建设兵器作坊。”

“丞相,关于丞相提到的这两点,朝廷早就有明文规定,他们不是不知道,一个个都在明知故犯,装聋作哑,大王有必要还下达这样的指令?”发惠又是第一个反对。

“不错,诸侯们都知道,朝廷的法律,在这些方面早就有规定,孤王何必要重复下达指令?”皋说,这次他没有让发惠闭嘴,因为他自己也是这样想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功能呼出区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