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老油条
23。
放下孙慎言如何迎接王爷赵士硕不提,咱们再来说两个人:司马光和林望淮。林望淮为了升官,投机王安石变法,表现十分抢眼,很快在地方官中脱颖而出,这引起了司马光的注意。
司马光尽管为人正派,反对变法也是一心为公,但是作为一名成熟的政治家必要的手段还是有的。
看着林望淮主导实施两浙路青苗法、募役法成绩斐然,司马光便有了拉拢之意,在他的下意识里,林望淮这种人物如果能反戈一击,站到自己的阵营,那将是天大的好事!
于是司马光便积极找机会,准备拉拢林望淮。平时林望淮在地方公干,只有年底述职入京,这时成了司马光拉拢他的重要契机。
那一天清晨,司马光早早来到待漏院,已经有三两个大臣在等候,大家彼此见过礼,小声说着悄悄话,正在这时,一个身材魁梧,稍微驼背的官员走了进来,司马光定睛一看,正是两淅路转远使林望淮,虽然以前两人并没有说过话,但同朝为官还是认识的。
见机会来了,司马光便笑着向林望淮走去,等来到林望淮面前,司马光一拱手,说道:
“林大人别来无恙?”
林望淮当然认识司马光,保守派的首领!翰材学士!朝中哪个不识?
见司马光主动和自己打招呼,林望淮深鞠一躬,拱手笑道:
“托大人福,一切安好,大人可好?”
就这样两个人轻声攀谈起来,林望淮也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见司马光主动和自己打招呼,便猜出他的用意,司马光这是想拉拢自己,应该怎么办呢?交好司马光,还是疏远他?
很快他便拿定主意,对司马光不近不远!为什么要这样?这还得从林望淮投机的性格说起。
林望淮知道别看现在王安石表面占优,可将来还是未知数!“庆历新政”中的范仲淹就是例子,自己和司马光保持一定联络,以后也许是条退路。
就听林望淮小声问道:
“大人正在编撰的《资治通鉴》,不知进展到何种地步?”
司马光闻听此言,微微一笑:
“《资治通鉴》是系统工程,有材料、编纂、理论几重意思,非一时可以讲述清楚,大人诺有兴趣,改天到我府上,咱们就《资治通鉴》好好聊聊!”
林望淮赶紧一拱手说道:
“愿聆听大人教诲!”
话虽这样说,林望淮深知司马光相邀绝不是为了聊《资治通鉴》,而是别有用心的拉拢,而自己的确想为自己留条后路,所以痛快的答应下来。
林望淮此次述职计划在京半个月,已经报备完成,这期间,既要向三司、史部、刑部汇报相关情况,也要等候皇帝召见,此外他还要拜见王安石,本来行程已经安排的满满,现在司马光突然邀约,这让他有些措手不及!没有办法,他只好向审官院报备,在京多待一天。
这一天中午,林望淮携带不少礼物,登临司马光私邸。司马光早已在家等候,林望淮行过叩首之礼,司马光笑着把他搀起。两个人就《资治通鉴》闲谈几句,便有仆人进来,回禀是宴席已经备好,林望淮赶紧起身谢宴!
入席不久,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司马光不再提《资治通鉴》,开始说到自己和王安石的争论,林望淮知道这才是重头戏!
司马光也是明白人,除了叙述自己“祖宗之法不可废”的理论,并不要求林望淮表态,林望淮除了两耳奉听,一句话也不作答。
最后,司马光举起一杯酒,笑着说:
“本朝‘庆历新政’犹在眼前,识时务者为俊杰,转运使作为一方要员,一定要站好立场,为国尽忠!”
林望淮赶紧举起酒杯,大声说:
“谨遵大人教诲!”
至此,宴会结来。
林望淮并没有对司马光表态,更没有承诺什么,但是司马光却很高兴,因为林望淮能来赴宴本身就是最积极的信号,以现在他和王安石水火两立的形势,作为改革派的能吏,林望淮是有一万个理由推掉此次宴会的。林望淮也是明白人,早在前天拜会王安石的时候,已经无意间透漏了司马光相邀的信息,王安石听完,哈哈一笑,痛快地说道:
“司马大人这是要和你好好聊聊那《资治通鉴》,你一定要好好听,好好学!”
24。
切回主线。我坐上早已预备好的八抬大轿,在众人的簇拥下,离开码头浩浩荡荡向秀州城里进发,沿街已经戒严,看不到一个老百姓,这比在杭州的时候还要过分!那一次,我在街上还能看到百姓。
约莫走了半个小时,轿子停了下来,我透过轿帘看到尽是亭台轩射,孙慎言跪倒在地,大声说:
“王爷,贵宾院到了,请下桥!”
我“嗯”了一声,透过轿帘看到趴在地上的孙慎言真想笑,他那矮小的身躯趴在地上好像成了一个肉团!
这里贵宾院的奢华程序丝毫不亚于杭州两浙路贵宾院,雕梁画栋、翠围珠烧、楠木大床、金砖铺地!我看到这一切,心中一阵叹息,这样专注于迎合上意,以巴结上峰,取悦上峰为能事的地方官,怎么可能办好差!
晚上的接风宴,秀州高级官吏悉数出席,包括通判、推官、司户参军、司法参军等等,席面亦如继往的奢华!猪皮做的水晶脍,味道鲜美的素烧鹅,爽甜可口的蟹酿橙,肥而不腻的东坡肉,造型美观的莲房鱼包······,一道道美味佳肴上桌,让人不但眼花缭乱,更是垂诞不止!慢慢享受着这些美食,听着孙慎言他们“报喜不报忧”的汇报,我这一次还是什么也查不出来的预感更加强烈!
竭尽所能弄最好的美食其实是变相贿赂,俗话说“拿人手软,吃人嘴短!”,报喜不报忧无非是为将来帐目完美做铺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