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日若翻脸美国是否出兵?普京回应语惊四座!
中日一旦摊牌开战谁会站在中国一边?谁又会支持日本?近日,普京说了一句话,让躁动不安的日本举国都震惊了...
普京到底说了什么,打死你也想不到
下载军事头条看全部文章
攻克虎头要塞

第2章 地下堡垒

上回说到,在游览了横道河子之后,旅行团一行驱车来到了牡丹江市。晚餐后,大家步行一公里到牡丹江市东安区江滨公园游览。

在江滨公园广场上,建有“八女投江”烈士群雕,是为纪念1938年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殉国事迹于1988年建成。现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保护单位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八女投江”的故事很悲壮。那是1938年10月上旬,以冷云为代表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战士,为掩护大部队突围,毅然放弃渡河,她们分为3个战斗小组,主动吸引日伪军火力,与敌人展开激战。在背水作战至弹尽援绝、被敌人困死在河边的情况下,面对日伪军逼降,誓死不屈。她们毁掉枪支,挽臂投入滚滚的乌斯浑河,壮烈殉国,表现出了中华民族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而此时此刻,在江滨公园广场,众多市民在此休闲纳凉,有唱歌的,有跳舞的,有带着孩子娱乐的,其乐融融,仿佛在告诉那些烈士们,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幸福安定的环境中,感恩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这一切。

第二天一大早,旅行团离开牡丹江市,按照旅行计划,直奔位于鸡西市虎林市的侵华日军虎头要塞博物馆。

在大巴车行进的途中,海唐叔忽然接到了铁血读书军事小说栏目责任编辑的一条微信,他告诉我现在平台正在开展“铭记峥嵘岁月,共谱时代华章”铁血读书主题征文活动,问我是否有作品参加?

因大巴车正在行进中,信号不是很稳定,我只是微信回复了编辑:我正在黑龙江旅行,回去后考虑考虑。因为当时我感觉没有合适的题材,也担心时间有些来不及。

但是当我参观完虎头要塞博物馆,看到抗联英雄雕像,特别是实地参观了日军修建的虎头要塞地下堡垒,听了讲解员的讲解,得知这里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之后,深深被苏军在东北抗联的支持下,攻克虎头要塞的英勇事迹所感动。突然之间,产生了写一个反映“攻克虎头要塞”作品的冲动。

据讲解员介绍,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是一部英勇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史,是东北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拯救中华民族的一部鲜血写就的历史,他们可歌可泣、英勇无畏,是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宁死不屈精神的集中体现。

跟随着讲解员,旅行团一行进入到虎头要塞的地下掩体。而随着讲解员的讲解,我仿佛穿越到了八十年前,再次听到了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的广播声。

然而,日本天皇的投降昭告,并没有让守卫要塞的日军放下武器,走出地下堡垒。在此后的11天里,在我国东北与苏联交界的这个虎头镇上,日军凭借秘密修建的巨炮阵地——虎头要塞,与苏联红军展开了一场水陆空立体化的激烈对决。

这一被拉长了11天的战役,最终让虎头要塞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终结地。

虎头镇位于黑龙江虎林市东部的完达山余脉,东临乌苏里江,与俄罗斯的达里涅列钦斯克市隔江相望,处在哈巴罗夫斯克和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中心点上,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虎头要塞是如何构筑起来的?为什么这里的日军没有即刻终战投降,而是固守顽抗了11天?这个罪恶的堡垒又埋葬了多少鲜活的生命?

带着诸多的疑问,我们跟随着讲解员进入到了阴森潮湿的地下堡垒,想从她的讲解中找到答案。

讲解员虽然是一位年轻的女性,但是却非常的专业,整个虎头要塞的情况似乎都装在她的脑子里,各种数据、各种场景、各种结果,如数家珍。随着她的讲解,我们大家对虎头要塞的情况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虎头要塞由猛虎山、虎北山、虎东山、虎西山、虎啸山五个阵地组成,其中猛虎山为主阵地。在这个主阵地上,日军部署了当时亚洲最大的41cm口径榴弹炮,射程可以达到20公里。同时,配合30cm、24cm口径榴弹炮,组成了一个巨炮阵地,直接指向苏联境内的伊曼铁路桥。

讲解员说道,虎头要塞方圆数十公里,除了这个猛虎山的巨炮阵地,还有其它大小炮阵十余处,常驻兵源8000人,最高时达到12000人。日军曾自诩虎头要塞为“北满永久要塞”、“东方马其诺防线”,可坚守阵地6个月。但是最终却在17天内被苏军彻底摧毁。

讲解员边走边讲道,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黑龙江、吉林、辽宁、热河、哈尔滨等4省1区沦陷为日本**的殖民地。

为了进一步侵略中国,继而染指苏联,1934年至1939年,日军强迫数十万中国劳工,耗资数亿元,修筑了号称“东方马其诺防线”的虎头要塞。

旅行团一行跟随着讲解员顺阶而下50米,进入到了阴冷的隧道里,一处完善的地下堡垒逐步显现出来。看得出来,这个地下堡垒,设计完善,工程浩大,绝非一日之功。

据讲解员讲,工事内重要部位的墙体水泥厚度达到了2—3米,各种战备、生活设施应有尽有,十分的坚固。

我们沿着水迹斑斑的石阶继续往前走,进入到了更加玄幽的地下工事,顿时感觉寒气逼人,霉味扑鼻。走在地下工事的巷道上,全部由水泥、钢筋混凝土浇筑、铺就而成,一米多宽、两米来高,顶部呈拱形,一米八个头的人完全可以挺直身板行走。

不过,地下堡垒的气温很低,常年气温仅为11摄氏度左右,呆一会儿就会令人感到后背发凉。

置身地下堡垒中,可以想象得出,劳工们当年就是在这如此阴冷、潮湿的环境中,日复一日遭受着日军残酷的折磨,甚至可以用生不如死来形容。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先后参观了巷道两边的“指挥所”、“发电所”、“粮菜库”、“休息间”、“将校间”等旧址。有一处“蓄水池”深达20多米,一次可贮水720吨,够驻守日军三个月的用水。

在这个地下要塞里,我们还目睹了一些侵华日军的罪证:在“厨房”的灶台上,一口生满铁锈的大锅还完整地摆放在那里;“浴室”里的白色瓷砖还没有全部炸飞;“医务室”里仍有4根钢筋柱裸露在地面,显示着当年手术台的位置。

走了大约百十来米后,我问讲解员,这个地下堡垒到底有多长?讲解员说道:“我们现在所参观的这部分要塞只有300多米,不足整个要塞的百分之一。”

窥一斑而见全豹。透过这300多米的地下堡垒,我们可以想象得出,整个虎头要塞是多么的漫长和坚固。只不过,侵华日军企图把这个“永久要塞”变成控制整个东北和进攻苏联的桥头堡,但最终却成了他们自己的殉葬地。

走出虎头要塞地下工事,我们看到了矗立在虎东山顶上,当年苏联红军为纪念虎头战役阵亡将士修建的解放纪念碑。

那么,苏联红军在攻克虎头要塞的战斗中,究竟牺牲了多少将士?咱们下回接着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功能呼出区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