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巨炮阵地
上回说到,虎头要塞从1934年开工到1939年主体工程完工,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可以说是由数十万中国劳工的血泪和白骨堆积而成的。
日本关东军之所以在虎头修筑要塞,主要是他们对虎头镇垂涎已久。日本关东军工兵勘察小组实地勘察后认为,虎头镇地处乌苏里江两岸,地形为“倒U型”,是进行战略防御的最佳地点。于是,关东军不惜代价,在虎头打造永久工事。
前面说过,虎头要塞由猛虎山、虎北山、虎东山、虎西山、虎啸山等五个阵地组成。其中猛虎山阵地最大,是整个要塞的核心。地下军事设施有指挥所、通讯室、士兵休息室、伙房、浴池、粮秣库、弹药库、发电所等,并有竖井直通山顶观测所和通风口、排气孔、反击口等通道。整个要塞的地下工事主干道长达10余公里,纵深达6公里。
走出300多米长的地下工事后,我们旅行团一行来到了亚洲最大火炮炮台遗址。这里有一个直径超过30米的巨大炮座坑。据介绍,此炮台是侵华日军为其所制造的惟一一门41厘米巨型榴弹炮而构筑的,为半地下钢筋混凝土结构。
这个巨炮阵地,位于虎头要塞主阵地猛虎谷一侧,站在山头上望去,苏联境内的伊曼铁桥、西伯利亚铁路、萨里斯基军事区等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地一览无余。或许正是这个“居高临下”、“一览无余”的原因,让关东军将巨炮架设在此。
那么,这座威力无比的巨炮是从哪里弄来的?又是谁建造的?带着诸多的疑问,海唐叔查阅了相关资料,得到如下答案。
原来,这座巨炮是日本自行设计建造的。1919年由日本陆军技术部开始设计,1926年8月由大阪炮兵工厂制造。起初,这门巨炮是作为东京湾海防巨炮使用的。1941年10月,为了加强要塞的重型火炮威力,也为了日后对苏联发起进攻,日本大本营决定将此巨炮装备到虎头要塞。由神户极秘密地运到大连,12月运至哈尔滨,分体后,1942年3月运至虎头要塞阵地。
其实,日军将这门巨炮从东京湾秘密运到虎头要塞,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图谋在未来对苏作战中,实施对乌苏里铁路运输中枢进行毁灭性的打击,破坏伊曼铁桥和拉佐给水塔,摧毁苏军铁路运输设施和给水设施,切断**和哈巴罗夫斯克苏军的联系,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实话实说,这门被当时日本媒体称为“帝国陆军最后的决战兵器”的巨炮,还是既神秘又令人感到恐惧的。数据显示,这门41cm榴弹炮是当时亚洲最大的火炮,炮身重量80吨,总重348吨,弹重1吨,炮弹弹长4米,炮弹弹头直径40cm,弹长120cm,初速580米/秒,最大射程20公里。其最大装药量为1000公斤,并且备有炮弹200发。为此,该巨炮还被日军称之为“丸一大炮“。
这门巨炮秘密运抵虎头后,为了确保巨炮尽早投入使用,日军于1942年6月开始建筑炮台,直到1943年初安装调试完毕,进入战斗值班状态。
除了装备这门巨炮外,为了达到对苏联战略进攻的目的,日军对整个虎头要塞的兵力、火力配备都做了重新的调整和部署,战力极为强大。1939年3月,关东军建立了第4国境守备队,守备队辖3个步兵大队、5个炮兵中队、1个工兵中队。此后,又多次扩大编制,增加兵员。初期以仓周藏少将为司令官,守备队以步兵和炮兵各12个中队为基干编成一个旅团,兵员总数为8000人。
1941年是虎头国境守备队编制兵员和装备的鼎盛期。那时,日本陆军和海军,正在为是“北上”还是“南下”争论不休,日本陆军主张北进,配合德国对苏联形成东西夹击之势。
在此期间,虎头要塞仓库中储备的粮食、被服、弹药、燃料,足可供养超过10000名士兵三个月以上。各要塞的守备队兵力也增至1个师团12000人。
驻守要塞的兵力得到了增强,在各要塞的火力配备方面,关东军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除步兵常规武器外,在虎东山西侧部署了30厘米口径榴弹炮2门、24厘米口径榴弹炮2门;在中猛虎山西侧部署了15厘米口径加农炮6门;在虎啸山南侧和东猛虎山北侧共部署了10厘米口径榴弹炮8门。各步兵中队分别配备了17门山炮、16门92式步兵炮、8门中迫击炮。另外,虎头要塞设置了高射炮阵地,装备高射炮18门和高射机枪10挺,用于要塞的对空防御。
与此同时,关东军在虎头镇以西30公里的火石山还修筑了一个列车炮阵地,驻有一个列车炮中队,装备24厘米口径的列车炮,最大射程50公里,用于对苏进行切断交通、断绝水源、骚扰后方补给、炮击军事目标等远距离作战。原基地设在虎头,因其射程太远,且机动性强,后移至火石山驻守。
海唐叔在此罗列这些早已公开的信息数据,主要目的还是让铁血读书的网友提前对虎头要塞的整个布局和功能有个清晰的了解,因为在后续的故事中,会围绕搜集虎头要塞情报的剧情展开,不会再对虎头要塞的结构和功能重复叙述。因此,还是希望铁血读书的各位忠实网友,能够耐住性子,把虎头要塞的情况了解清楚。
关东军为了防御敌方飞机和大口径重火炮的攻击,将虎头要塞的各地下工事均安排在山体底部挖掘,所有的地下设施顶部浇灌水泥混凝土,重要部位的钢筋混凝土覆盖厚度高达3米。在地表上,利用地形构筑成环绕山体的战斗掩体和交通壕,形成具有一定纵深的、便于平面立体交叉发挥火力的地面工事,并设有出入地下要塞的通道、观测所、射击孔及通讯联络设施,使地上地下军事设施联成一个整体。
为防范敌方坦克的攻击,关东军在各阵地周围都设置了铁丝网障碍,实可谓“武装到了牙齿”。或许,正是由于虎头要塞的分布范围广、工事规模大、军事设施全、防御坚固、攻击力强,日本关东军将其吹嘘为永久要塞,是“东方的马奇诺防线”。
不过,关东军修筑虎头要塞及修筑巨炮阵地的一些情报,在抗联游击队的刺探下,苏军早已获知。在苏军对虎头要塞发起总攻前,派出抗联先遣队于1945年7月潜入虎头要塞,成功炸毁了几处炮兵阵地,对这门巨炮阵地,也实施了爆破行动。
然而,在炸毁虎头要塞的几处炮兵阵地的过程中,深入虎穴的抗联战士已经无法全身而退,大部分牺牲在要塞阵地上。
虽然抗联先遣队的爆破行动受到了日军的强力反击,没有完全成功,但是却使得巨炮阵地受到了重创。在苏军于1945年8月对要塞发起攻击时,日军仍在使用这门巨炮进行抵抗。不过,这门巨炮射出的几发炮弹全部都打偏了。
那么,这门巨炮被彻底摧毁了吗?咱们下回接着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