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演得比我更像我自己
卡车在泥泞的山路上剧烈颠簸,车轮不时陷入深及轮毂的泥坑,发动机发出不堪重负的嘶吼。车厢里满载的罐头箱随着颠簸相互碰撞,发出金属特有的清脆声响。史沫特莱紧紧抓住车门把手,透过布满泥点的挡风玻璃,望着皖南起伏的群山在暮色中渐渐模糊。带着国际援华医疗委员会筹集的物资,这位美国记者历经半个月的辗转,终于抵达新四军军部所在地——云岭。
黄昏的最后一缕阳光穿透云层,为种墨园的飞檐镀上一层流动的金边。这座始建于清末的徽派建筑群,白墙黛瓦间点缀着精雕细琢的木构,如今成为新四军指挥中枢。当卡车终于停在大门前,史沫特莱敏捷地跳下车。她仰头望着门楣上"种墨园"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青石匾额上的金漆已经斑驳,却依然透着威严。这时,一阵爽朗的招呼声从身后传来。
"史沫特莱女士!我是叶挺!"身着褪色军装的将领大步流星地走来,军靴踏在青石板上的声音清脆有力。他身后跟着项英等新四军领导,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被山风吹出的红晕和真诚的笑容。
史沫特莱笑着握住他布满老茧的手:"叶将军!这些是国际友人捐赠的医疗物资,"她转身指向卡车,车厢帆布在晚风中轻轻摆动,"还有几箱罐头是我从武汉募捐来的,希望能送到前线的战士们手中。"
叶挺立刻叫来军需处长宋裕和,这位精瘦的中年军人小跑过来。"宋处长,安排人卸货,一一清点造册。"叶挺命令道。
宋裕和刚要离开,史沫特莱又补充道:"一定要确保罐头送到战士们手里!"
"放心,一定办到!"宋裕和郑重地点头。
项英走上前,声音温和却有力:"史沫特莱女士,教导总队给你准备了住处。考虑到采访需要,还配了马匹和警卫员。"
史沫特莱跟随众人穿过种墨园的九曲回廊,夕阳的余晖透过雕花窗棂,在青砖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这里原是地主宅院?"史沫特莱好奇地问,手指轻抚过回廊栏杆上精美的木雕。
"是的。"叶挺介绍说,"去年我们进驻时,主人早已逃往重庆。现在这里是伤兵医院和教导队驻地。"他推开一扇雕花木门,"这间书房暂时作为您的办公室。"
夜幕降临,军部大礼堂内灯火通明。战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进入会场,每人背着一个简易的背包或蒲团,鞋底沾着的泥土在地上留下浅浅的印记。会场**挂着一盏明亮的汽灯,将舞台照得如同白昼。
突然,左侧的二排爆发出一阵洪亮的口号声:
"一排的,来一个!来一个,一排的!"
二排长挥舞着手臂,节奏铿锵有力:"一二、快快!一二三,快快快!一二三四五,我们等得好辛苦!一二三四五六七,我们等得好着急!"
一排长猛地站起来,他黝黑的脸上露出不服输的笑容:
"抗战歌曲大家唱,你不唱歌我来唱!要唱我们大声唱,唱得不好请原谅!"
随即,一排的战士们齐声高唱《大刀进行曲》。二排长立刻带头鼓掌,手掌拍得通红:
"一排唱得好不好?"
全排战士齐声吼:"好!"
"一排唱得妙不妙?"
"妙!"
"再来一个要不要?"
"要!"
"呱唧呱唧!"掌声如暴雨般倾泻而下,整个会场沸腾起来。
一排长咧嘴一笑,露出缺了半颗的门牙:"抗战歌曲大家唱,你也唱来我也唱,现在欢迎你来唱,大家欢迎二排唱!"
二排长刚想推辞,一排长又起哄,声音里带着狡黠:"让你唱,你就唱,扭扭捏捏不像样,活像一个大姑娘!"
战士们哄堂大笑,有人笑得前仰后合。二排长无奈地摇摇头,站起身时整了整军帽,领唱起《游击队之歌》,声音沙哑却充满力量。
就在拉歌的热潮达到顶点时,叶挺、项英、**等军部领导人陪同史沫特莱走进会场。原本喧闹的会场瞬间安静了一秒,随即爆发出更热烈的掌声,像浪潮般一波接一波。史沫特莱被安排坐在讲台旁的八仙桌边,桌上摆着一杯冒着热气的粗茶。她看着眼前这群年轻而坚毅的面孔,在跳动的灯光下,每个人的眼睛都亮得像星星。
项英走上舞台,抬手示意:"在晚会正式开始前,我提议,请刚刚从江南前线回来的**司令员,为我们唱一首歌,好不好?"
"好!"战士们齐声欢呼。
**被周子昆和袁国平推着往台上走,一边走一边笑骂:"你们这是赶鸭子上架啊!"
周子昆笑道,眼睛眯成一条缝:"陈司令员,别谦虚了!"
袁国平也附和:"谁不知道你唱歌是一绝?"
**无奈地站到舞台**,清了清嗓子:"同志们,史沫特莱女士不远**来到中国,支持我们的抗战。为了表达欢迎之情,我今天就唱一首在法国留学时学的歌——《马赛曲》!"
他的嗓音并不算优美,但铿锵有力,带着一种战士特有的豪迈。当唱到"武装起来,同胞们!"时,全场战士不约而同地挺直了腰板。歌声在礼堂内回荡。战士们不自觉地跟着节奏轻轻拍手。
文艺晚会在报幕员洪亮的宣布声中正式拉开帷幕:"文艺晚会正式开始!第一个节目: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
何士德手持一根用树枝削成的指挥棒,站到合唱队前。他的手臂一挥,像利剑劈开空气,雄壮激昂的旋律瞬间响起。战士们齐声高唱,歌声如雷霆般炸裂。
史沫特莱坐在贵宾席上,发现每一个战士的眼中都燃烧着火焰。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全场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掌声。
报幕员再次登台:"下面将要演出的是活报剧:《史沫特莱的愤怒》!"
帷幕缓缓拉开,周央芬饰演的"史沫特莱"出现在舞台上,她戴着用麻绳染黄做成的假发。台下的战士们先是一愣,随即爆发出一阵善意的哄笑。所有人的目光都在舞台上的"史沫特莱"和贵宾席上的真人之间来回切换。
史沫特莱本人也忍不住笑出声,但很快,她的注意力被剧情吸引——
满脸胡须的外国巡捕由炊事班长老王扮演,胡子是用锅底灰粘的。他手中的警棒,实际是一根擀面杖。宣传科小战士扮演车夫。一辆小轿车驶过来,外国巡捕立即在前面开路。他抡起手中的警棒,向车夫背上击了两棍,还操着生硬的中国话吼叫:"快让路!快让路!"
"史沫特莱"立刻从由两条长凳拼成的黄包车上跳下来,怒不可遏地向巡捕冲去,一把将他手里的警棍夺过来扔在地上,这个动作太猛,导致假发歪到了一边。她愤怒地喝道:"住手!你为什么打人?"
……
帷幕缓缓闭合,礼堂内先是一瞬寂静,随即掌声如雷。战士们起立致敬。
史沫特莱站起身,热烈鼓掌。
叶挺侧身问道,声音里带着难得的轻松:"怎么样,我们演的像不像你?"
史沫特莱抹了抹眼角,手指沾到了不知何时流出的泪水:"比真的我还像!"
**哈哈大笑:"周医生为了演你,可是把你写的自传体小说《大地的女儿》都翻烂了!"
卸妆到一半的周央芬被战士们推到史沫特莱面前。这位上海同济大学毕业的医生紧张得说不出话,直到史沫特莱给了她一个拥抱。
"你演得比我更像我自己,"史沫特莱在她耳边轻声说,"特别是那股愤怒的劲头。"她松开怀抱,看到周央芬眼中闪烁的泪光。
参考书目:
1、《中国的战歌》,艾格妮丝·史沫特莱著,江枫译,作家出版社,1986年出版。
2、《叶挺》,刘战英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