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日若翻脸美国是否出兵?普京回应语惊四座!
中日一旦摊牌开战谁会站在中国一边?谁又会支持日本?近日,普京说了一句话,让躁动不安的日本举国都震惊了...
普京到底说了什么,打死你也想不到
下载军事头条看全部文章
八路军中的外国女记者

第36章 兵工厂前试枪,子弹穿透加厚钢靶

清晨的薄雾笼罩着皖南山区,叶挺站在指挥部门口,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初春的寒意还未散去,他裹紧了身上单薄的军大衣,呼出的白气在空气中迅速凝结又消散。

“军长,您找我?”宋裕和快步走来。

叶挺转过身,说:“老宋,史沫特莱女士到了我们这儿。你也知道,我们根据地物资匮乏,连像样的饭菜都拿不出来招待这位国际友人。”

宋裕和点点头,眉头不自觉地皱了起来。作为后勤处长,他比谁都清楚部队的困境。

“我看这样,”叶挺继续说道,“从她募捐来的那批罐头里,留下两个,给她滋补身子。”

宋裕和闻言一愣:“可是军长,史沫特莱女士叮嘱过我,这批罐头要全部送到前线去。如果截留,她会不会……”

“裕和同志,”叶挺说,“我想,史沫特莱女士一定会理解我们的用心。她远道而来,冒着生命危险为我们奔走呼吁,我们不能让她在这里饿着肚子工作。”

宋裕点了点头:“我明白了,军长。我留下两个。”

史沫特莱外出采访后回到军部。金色的短发被山风吹得凌乱,脸上却洋溢着热情的笑容。

“宋处长!又见面了!”她高声说道。

宋裕和握住她的手:“您辛苦了!”

张干事上前一步,说:“史记者,今天天色已晚,我带您去住处早点休息吧!”张干事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姑娘,圆脸上总是挂着腼腆的笑容。

所谓的住处,不过是村尾一间稍微完整的农舍,土墙上还留着弹孔的痕迹。屋内只有一张木板床、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但已经被打扫得一尘不染。最引人注目的是桌上那两个闪着金属光泽的罐头,在简陋的环境中显得格外突兀。

史沫特莱回到房间,走近桌子,拿起一个罐头仔细查看——正是她亲自在武汉募捐来的那种牛肉罐头,标签上还印着捐赠机构的标志。

她的脸色瞬间变了,原本因采访顺利而愉悦的表情被愤怒取代。

“张干事!”她突然高声喊道,声音里带着压抑的怒火。

正在隔壁准备休息的张干事慌忙跑来:“怎么了,史记者?”

史沫特莱举起罐头,碧蓝的眼睛里燃烧着愤怒的火焰:“这是什么?为什么我的房间里有罐头?”

张干事愣住了,没想到事情会这样发展:“这……这是叶军长关心您,特意给您留下的……”

“关心?”史沫特莱几乎是吼出这个词,“我千辛万苦筹集的物资是给前线战士的!不是给任何人的特殊待遇!”她的声音开始颤抖,“国民党这样,你们也这样!太让我失望了!”

泪水不受控制地涌出,顺着她因愤怒而泛红的脸颊滚落。

张干事手足无措地站在原地,不知如何是好。“您别哭……”她怯生生地递上一块手帕。

史沫特莱没有接手帕,而是抓起两个罐头,一把拉住张干事的手腕:“走!带我去找宋处长!我要当面问清楚!”

夜色已深,但宋裕和还在物资调配处清点账目。油灯微弱的光线下,他正仔细核对一批新到的药品数量。门被猛地推开时,他惊讶地抬起头。

“宋处长!”史沫特莱的声音因激动而尖锐,“你在**!不许**!你怎么能这样?”

宋裕和看着眼前愤怒的外国女人和她手中的罐头,突然明白了什么。出乎她的意料,他非但没有惊慌或辩解,反而笑了起来。

“史沫特莱女士,”他放下手中的笔,语气平和,“您捐赠的那批罐头昨天就已经全部运往前线了。这两个是叶军长特批留给您的,考虑到您每天上坡下岭地采访,身体需要补充营养。”

史沫特莱狐疑地盯着他,然后开始在狭小的仓库里四处查看,翻动堆放的物资。确实,除了粮食和药品,没有任何罐头的踪影。她的怒气渐渐消散,但眉头依然紧锁:“大家都不吃,我当然也不能吃。为什么要留给我?”

张干事小声解释:“因为您是外国友人……我们这儿的生活太艰苦,军部领导担心您的身体受不了。”

“这不是理由!”史沫特莱坚决地摇头,“我不需要这样的特殊待遇!在国民党军队里,好东西都被大官和他们的太太们分光了,普通士兵什么都得不到。我本以为新四军不一样……”

她的声音低了下来,带着深深的失望。

宋裕和站起身,走到她面前,神情严肃而真诚。“史沫特莱女士,您说得对。我们革命军队讲求官兵平等,任何人都不能搞特殊化。叶军长是好意,但方式确实不妥。”他接过那两个罐头,“我明天就安排人把这两个也送往前线。”

史沫特莱的表情终于缓和下来:“宋处长,我不是不领情。相反,我比任何人都清楚你们的好意。但正是因为我亲眼见过国民党军队的**,才更加珍视你们的清廉。如果连你们都开始搞特殊待遇,那和国民党有什么区别?”

新四军军部门前,两匹高大的战马打着响鼻,马蹄不安分地刨着地面。警卫员小张背着盒子枪,站在一旁等候。

军部大门打开,两个身影并肩走出。左边是史沫特莱,右边是叶挺。

“史沫特莱女士,今天带你去看看我们真正的‘家底’。”

两人并排骑行,小张骑马跟在后面,保持着恰当的距离。山路蜿蜒向上,两侧是郁郁葱葱的竹林,晨露未干,空气中弥漫着青草和泥土的清香。

“你们这儿有冲洗照片的地方吗?”史沫特莱突然问道,拍了拍挂在马鞍旁的相机包,“我拍了不少素材,想尽快洗出来发往国外。”

叶挺眼睛一亮:“我家里有全套洗印设备!”他兴奋地解释道,“我在德国留学时学的就是摄影,后来一直保持这个爱好。以后你采访时所拍的照片,都可以利用这些设备洗印。”

“真的?”史沫特莱惊喜地叫出声来,“这太方便了!我还担心要跋涉到汉口才能冲洗呢。”

叶挺趁热打铁:“还有,我的广东厨师会做各种中国菜和西餐,你的一日三餐都由他烧。”他眨了眨眼,“他做的牛排,连英国领事吃了都赞不绝口。”

史沫特莱眼中闪着光:“他还能做西餐?我好久都没尝到家乡味道了……”但随即,她摇了摇头,表情重新变得坚毅,“叶军长,你的好意我心领了。但我是一名记者,更是一名战士,应该和战士生活在一起。我还是住在医院里,和护士们在一起。”

叶挺没有强求,只是意味深长地看了她一眼:“你比我想象的还要坚韧,史沫特莱女士。”

不知不觉,他们已经翻过山脊,前方出现了一个依山而建的小村庄。炊烟袅袅升起,远远就能听到欢声笑语和嘹亮的歌声。

“叶军长,你听,多么动听的山歌啊!”史沫特莱指着村口一群正在唱歌的年轻战士。他们穿着打补丁的军装,但精神抖擞,歌声中充满了朝气。

叶挺转过头,脸上浮现出慈父般的笑容:“他们是新参军的战士,大部分是本地农民子弟,正在进行军事训练。”他压低声音,“别看他们现在唱歌,训练时可一点不含糊。”

两人骑马进入村子,立刻被村民和战士们围住了。

孩子们好奇地打量着金发碧眼的史沫特莱,妇女们热情地递上刚煮熟的玉米和红薯。“叶军长好!”“外国同志好!”问候声此起彼伏。

史沫特莱真诚地回应:“你们好!”

一阵有节奏的叮当声传来,间杂着呼呼的风箱声。

叶挺指了指村尾一座看起来像是庙宇的建筑:“那是我们的兵工厂。”

史沫特莱眼睛一亮:“去看看!”

走近了才发现,这座看似庙宇的建筑门口站着持枪的哨兵,里面传出金属碰撞的声响和工人们的吆喝声。

“这里原是陈氏家族的关圣殿。”叶挺介绍道,“我们改造了一下,就成了现在的兵工厂。”

一股热浪扑面而来。二十几个铁匠师傅正挥汗如雨地工作着,有人拉风箱,有人锻打铁块,有人组装零件。角落里堆满了各种金属材料和半成品枪支。

“这……太不可思议了。”史沫特莱惊讶地环顾四周,“你们就用这些设备造枪?”

叶挺的表情变得严肃:“‘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这首歌反映了我们的乐观精神。但现实是,战场缴获远远不够。”他叹了口气,“按照协议,国民党政府应该提供武器,但他们几乎从未补充过。”

一位满脸煤灰的中年汉子——厂长快步走来,向叶挺敬礼后,好奇地打量着史沫特莱。

叶挺介绍道:“这位是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女士,来采访我们新四军。她想看看我们的制造能力。”

厂长自豪地领着他们参观兵工厂:“像这样的步枪或手枪,每人每天能造一支出来。”

史沫特莱怀疑地问:“这样的枪能打仗吗?”

厂长拍着胸脯保证:“当然能!要不您亲自试试?”

史沫特莱挑了挑眉:“正合我意。”

她选了一把刚组装好的手枪,向厂长要了三发子弹。众人来到厂房后的空地,厂长在一棵老槐树上挂了块铁皮当靶子。

警卫员小张小声嘀咕:“这外国女人会打枪吗?别伤着自己……”

史沫特莱嘴角微扬,熟练地装弹、上膛,然后——几乎不加瞄准——连续扣动三次扳机。“砰!砰!砰!”三声枪响几乎连成一片。

厂长跑过去检查靶子,然后目瞪口呆地回来:“三发……三中!全部打在中心位置!”

现场一片寂静,然后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惊叹声。

叶挺大笑:“没想到你这位摇笔杆子的洋记者竟是个神枪手!”

史沫特莱俏皮地行了个牛仔礼:“在我的家乡,骑马打枪是基本技能。我还能在奔驰的马上射中野兔呢!”

厂长又拿来一支新造的步枪:“那您再试试这个?”

这一次,围观的人更多了。

史沫特莱沉稳地举枪、瞄准、射击,子弹穿透了加厚的钢靶。

“太神奇了!”她检查着靶子,“你们的子弹穿透力比我想象的强得多。”

叶挺骄傲地说:“我们的铁匠师傅们想出了特殊的淬火工艺,让枪管更耐用,子弹更有穿透力。”

史沫特莱环顾这个由庙宇改建的简陋兵工厂,眼中闪烁着敬佩的光芒:“我在欧美参观过许多兵工厂,但你们这里是最特别的——用最少的资源,创造最大的价值。”

参考书目:

1、《中国的战歌》,艾格妮丝·史沫特莱著,江枫译,作家出版社,1986年出版。

2、《叶挺》,刘战英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功能呼出区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