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一曲阳春唤醒今古梦
火车到达时,文保局的人已经在出站口等着了。
“沈设计师,荆设计师!”文保局的李科长连忙迎向两人,“欢迎两位专家来到吴宁!一路辛苦了,先安排两位去休息吧。”
“不用了,我们直接去现场先看吧。”沈云蔚说。
李科长微微一愣,“两位远道而来,不去休息下就开始工作,不合适吧?”
“很合适的。”荆小阳调皮的笑道:“我们要先看看我们的雨霖铃。”
李科长没听明白,但还是按照他们的要求,第一时间带着他们去了现场。
车子驶过蜿蜒的乡道,窗外的景色从现代楼房渐渐变成青砖黛瓦的古镇。
李科长握着方向盘,语气里带着惋惜:“这座戏楼是明万历年间建的,当年这一带商贾云集,每逢节庆,连唱七天大戏都不带重样的。”
荆小阳趴在车窗上,看着远处若隐若现的飞檐轮廓:“它叫什么名字?”
“老辈人都叫它听雨楼。”李科长笑了笑,“据说下雨时,雨水顺着那七十二个铜铃铛往下淌,叮叮咚咚像奏乐似的。”
沈云蔚忽然坐直了身子:“七十二连环滴水檐?”
“不愧是京城来的专家,您真懂行!”李科长惊讶地瞥了眼后视镜,“可惜之前特殊年代时被破坏掉了,铜铃都被拆了。”
车子停在一条青石板路尽头。
暮色中,一座残破的三层戏楼静静矗立,飞檐上的铜铃虽已不在,但悬挂铃铛的精巧铁钩依然在风中寂寞地摇晃。
“就是这里了。”李科长掏出钥匙,“当心脚下,前些日子又塌了一角。”
院子很开阔,四面透光,阳光从残破的屋顶斜斜地洒落,在青苔斑驳的地面上投下细碎的光斑。而最引人注目的,便是矗立在**的那座古戏台。
戏台约莫三尺高,台基由厚重的青石砌成,边缘雕刻着繁复的缠枝莲纹,虽已被风霜侵蚀得模糊不清,却仍能窥见当年的精致。
台面铺设的木板早已褪去了朱漆的本色,呈现出一种沧桑的灰褐色,裂缝间顽强地钻出几株野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四根蟠龙柱撑起歇山顶式的屋檐,原本金碧辉煌的彩绘早已剥落,露出底下斑驳的底漆。檐角飞翘,如凤凰展翅,虽残缺不全,却仍能想象当年铜铃悬挂、风过铃动的清音。
戏台两侧分别刻着“出将入相”,台前的两根楹柱上,阴刻的对联已被岁月磨得难以辨认,唯有“一曲阳春唤醒今古梦”几个字依稀可辨。
戏台当中的主梁断裂了,它原本应该稳稳地托起整个屋顶,如今却斜斜地悬在半空,梁上残存的彩绘依然艳丽,描绘着《西厢记》中“长亭送别”的场景,张生的青衫与崔莺莺的红袖在裂缝间若隐若现。
阳光透过残破的瓦隙,在戏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
荆小阳屏住呼吸,定定地看着古戏台,尘埃在光柱中缓缓浮动,恍惚间,仿佛还能听见昔日戏子们的吟唱,看见水袖翻飞间,那一场场悲欢离合。
陪同的文保局李科长,语气沉重:“去年暴雨后,西南角突然塌了半边。”
荆小阳小心翼翼地跨过一根腐朽的檩条,看见下面有纹路,她蹲下身拨开厚厚的积尘,露出地砖上精美的浮雕。
“这是《南柯梦》里的场景。”李科长指着其他几块地砖,“这里面有好多块地砖都是精心雕刻着不同的戏里面的场景,是非常有历史价值的。省里的考古啊专家也来看过,说修复难度非常高,您看还能修吗?”
“不好说,先试试看。”沈云蔚快速做出评判,“我们先做临时支护,后续再进行三维扫描、微生物检测。”
李科长搓着手,有些为难:“沈工,大约要多少预算?如果太贵的话……”
“就按照你们之前的报价吧。”沈云蔚摆了摆手。
李科长激动地握住他的手,“沈工!您真是,哎呀,要我说什么好呢?我知道我给你们的报价不高,但是县里财政也紧张,只能出这么多钱,之前我找你们的时候,我都是抱着试试看的心里,没想到你们真来了!刚才你说要做那么多项目,我就担心钱不够,没想到,您居然同意按照我们之前的报价!我真要代我们局向您致谢,不,代我们全县的老百姓向您致谢!”沈云蔚没想到李科长居然激动地说了这么多话。
“沈工,您不知道这戏楼是我们吴宁县最后一座明代建筑了。我爷爷小时候在这儿听过戏,我父亲在这儿办过扫盲班,现在轮到我来守它。”李科长情绪依然很激动:“要是真塌了,我们这儿的孩子就只能在课本上看什么叫飞檐斗拱了。”
沈云蔚忽然想起父亲书柜里那些泛黄的笔记。那些密密麻麻的数据旁边,总会出现某村张木匠说是当地老人回忆之类的小字。现在他明白了古建筑之所以珍贵,不仅在于梁柱间的榫卯智慧,更在于它承载着一方水土的记忆。
“李科长,”他转身望向戏台,阳光正照在那根断裂的主梁上,“虽然不能保证肯定能修复好,但是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让它重新响铃的。”
李科长握着沈云蔚的手久久不肯松开,“沈工,真的拜托你了。”
荆小阳正在拍摄资料,突然抬头看见一块裹在尘土蛛网里的浮雕,“这块《白蛇传》的浮雕应该可以抢救!”
沈云蔚走过去,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那是一块被白蚁蛀蚀的栏板,许仙与白娘子在断桥相会的场景已经模糊,但“百年修得同船渡”的字样依然清晰。
他小心翼翼拂去灰尘,仔细检查了上面的情况,“都保留好,以后全部修复。”
他突然理解了沈澜的心情,有些故事,值得用最笨的方法传承。
两人在这里忙碌到天黑,记录拍摄下所有能测量的数据和图片信息。
“我们明天先回去。”沈云蔚做出了安排,“等我们回去开个会研究方案,然后让苏苏和曾韬过来做一下测绘和检测,等一切确定好了就正式开工。”
李科长频频点头,“辛苦二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