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善后之策
诸事已定,司马熙开始着手盘算宿松三县的治理之事,得想办法让老百姓信服县令,信服朝廷,换句话来说,其实就是让县令真正成为衣食父母,掌握财政大权。
他带着小五儿等人四处查看当地的风土人情及出产资源,见皖县多山,盛产松竹,民间作坊里编织的竹簟十分精美,便留了心,琢磨着开官坊,将闲余百姓统一安置起来。
小五儿看见山间荒野丛生着许多竹子,想起这时候还没有折扇,心里便有了个小小的计较,回去自己想了许久,理清思路列出清单。
见司马熙忙着写奏章,小五儿拿着画好的扇骨和扇面的图样,跑去竹器坊、书画店里找人加工。匠人见是个小孩子胡闹,做些不值钱的琐碎小玩意儿,便不肯接她的活儿。
小五儿大怒,只怕你们后悔,还不让你们学了我的手艺去呢!
她让苏小方跟着——请不动田大志,租了个独门小院,找了两个生意不大好的竹匠和裱画匠。现在到处都是禁军接手管着,两个匠人看见苏小方,便都有些畏缩,好在手里也没活儿,不耽误正经生意,默默地背起工具跟在后面。
小五儿拿出几张纸,是画好的折扇和扇骨、扇面图样,给两个人说了一下,便各自给了些钱,让他们去采购相关的材料,又给了他们大门钥匙,便和苏小方回营里去了。
午睡醒来,小五儿想着折扇大概已经做出来了,兴冲冲地跑去看。
只见裱画匠正在屋里试制扇面,竹匠却在厨房里满头大汗的烧火,不觉大为惊奇:“做什么好吃的?”
那竹匠听了,忍不住笑出来:“在蒸煮竹子。”
小五儿不由“啊”了一声:“为什么?”
竹匠说:“这是老辈子传下来的,竹子煮过就会变得有韧劲儿,还不变形。”
小五儿听了心道,想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忽然想起要写个加工工艺,便决定安下心来,跟着竹匠一起做扇骨。
两人不断试验和调整,终于做出了一把扇骨,好在那个裱画匠也没闲着,一直在试着折叠,裱糊,第二天傍晚时候终于做出了个像扇子的东西,扇骨组合到一起时没有合适的铁丝,只好绳子穿好绑起来的,因而放不平,打开也不顺畅,看上去很笨拙,小五儿还被扇骨上的毛刺扎了手。
三个人重新琢磨了一下扇面的弧度和宽度,扇骨又重新打磨光滑,这才找了个小铁匠来让他把扇骨铆到一起。
小铁匠听说自己的活儿就是装一根不到一寸的小**,顿时呆住了,想到耗时不挣钱,不知不觉撅起了嘴。
小五儿看了他的神色,便学着苏小方的样子竖起眉毛眼睛说:“这是替禁军做的,别不当回事啊!这要是做好了,你一辈子的生意都有了!”
竹匠和裱画匠在一旁也连说“就是”,那小铁匠便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试了几次,终于将扇骨铆得不松不紧,裱上雪白的扇面,成了!
小五儿嘱咐他们继续做,自己拿了两把成品扇子,一溜儿烟地跑到最近的书画店里,买了个装画轴的雅致小盒子装起来,捧着回了大营。
小五儿进了中军大帐,却见司马熙和凌峰二人正陪着祝县令喝茶说话,她只好侍立到一旁。
凌峰瞧见小五儿手上有东西,便问道:“小五儿你拿的是什么?”
小五儿顿时忍不住一脸的笑,向前走来。
祝县令见小五儿一身短打,便斜着眼扫了他一眼,司马熙看见,便说:“这是内弟,不好读书,专好这些杂务,杜兄见笑了。”祝县令也觉失礼,忙说话遮掩过去了。
小五儿将盒子放到桌上,取出一把折扇,“唰”地一下抖开,摇了两下,又“唰”地合拢了,说“折扇,你们看怎么样?”三人将扇子接过去细看,见这扇子风也不小,折叠起来还好携带,都夸巧妙。
小五儿又玩笑道:“司马大人,请题字!”
团扇也是有画扇面的,众人并不陌生,司马熙说“写个什么呢?”
小五儿顺口诌道:“写个‘英雄本色’‘壮丽山河’什么的吧,横着四个大字,后面顺着折痕也写首唐诗。”
司马熙思索了一下,果然写了四个行书大字“英雄本色”,字迹遒劲有力,又不失圆润。墨迹稍干,又在后面写了几行字,“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祝县令看了司马熙一眼,说:“司马先生高风亮节,不言自明。”
司马熙说:“呵呵,随手一写。”
凌峰学着小五儿的样子抖了下扇子,帅气十足:“这东西不错。”
小五儿看了笑道:“凌大哥,明天我专门替你做把与众不同的扇子。”凌峰笑道:“真的么,那我等着了。”
司马熙说:“想必这上面画画儿也使得。”
小五儿说:“是啊,要是画个工笔花鸟,或是写意兰花,再写一两句诗,也很出彩的。”
祝县令听了便搓了搓手,司马熙说:“祝县令可会画画儿?”
祝县令说:“我年轻时候会画两笔写意,今天见了这新鲜玩意儿不觉手心发痒。”
司马熙便将另一把折扇捧过去:“祝兄请。”
祝县令调了浓淡墨色,画了一丛墨竹,后面也写了两句诗“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小五儿看了,心中暗赞一声,觉得此人更在司马熙之上。
凌峰也夸道:“竹子画的极是清雅。”
司马熙便赞道:“杜兄果然是君子之风,心胸坦荡。”两个人互相吹捧完还互换作品留念。
小五儿说:“就在竹林旁开个扇坊如何?可以插在领后,挂在腰间,装在囊中……以后读书人人手一把,这扇子还可以送人,表达心意、赠品留念均可,不比笔墨砚台雅致有趣么?”
司马熙与凌峰说:“好主意!”
祝县令听了大为惊喜,站起身来向小五儿施礼道:“我替皖县百姓谢谢你。”
当晚,司马熙重新写了奏章,禀明剿匪事毕,提出善后三策,一是招安的黑巾军远戍边疆;二是同安军入驻各险要山寨,既免去后患,又扩大了军事防御;三是建议开设官办竹器坊和扇坊,积聚民心,统一管理闲散人员。附带了几件小型精致竹器,几把折扇。
小五儿没事整日泡在小院里做扇子,几个人听说以后他们有可能是官办扇坊的头号制扇大师,都是干劲大增,不断改进,扇子做的越来越精致,又加了上漆或刷油的工序,还做了绢面的折扇,在小五儿的要求下正在试制专用工具……不知不觉日子如流水般过去了。
小五儿让小铁匠打了两把精铁扇骨,向祝县令求了两副画。
一副是写意山水,银白绫子裱的,远山如烟,绿柳如雾,一带湖水,独舟飘荡。是给无尘的,后面裱的也是祝县令写了诗句,李白的《少年行》:“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另一副是气势磅礴的山河图,用米色绫子裱了,合拢了可做书桌镇纸,打开了又能做画屏摆件,还可当作武器,这是给凌峰的。
小五儿拿回大营里,凌峰十分喜爱,三个人正商量让司马熙在后面写几个字,忽然数骑飞奔进大营,朝廷的圣旨到了。
司马熙的奏章得到恩准,黑巾军改名忠勇军,赴银州戍边;各山寨视情况不同移交同安军和当地知县;同意官办竹器坊和扇坊;军中将士按上报论功行赏;凌峰三人也各有奖赏,只是司马熙却要去代理唐县县令,转成文官了……另外点名要兰小五儿去京中军器所报到。
三人一阵愕然,送走京城使者以后,凌峰笑道:“恭喜啊小五儿,你是有官职的人了。”
司马熙看了小五儿一眼,轻叹了口气,说:“圣上十分精明,已经猜到这扇子是你做的了。军器所……不得不去,圣旨都下了,且走且看吧。”
随后数日忙乱,禁军向同安军和县衙移交营地财物,协助黑巾军安置百姓,起兵西行。
小五儿也把扇坊移交给了祝县令和程县令指定的人。
两位县令专程准备了些礼物,送到大营里以表谢意,其中也有小五儿一份儿,感谢她想出的新生意。
小五儿迟疑了一下说:“二位县令客气了,这倒不必,我还有一事相求。”
众人都看着她,凌峰和司马熙均心下暗想,不知又是什么幺蛾子。
小五儿说:“我想买块地……”
司马熙诧异道:“好端端地买地做什么?西沟那里刚有个模样了。”
小五儿说:“城中老宅恐怕早就没了,这里山清水秀,买个庄子,日后父亲回来,邀请老友们来此一聚,也不失为雅事一件。”
司马熙听了便点点头。
两天后程县令派人送来一纸文书,太湖和宿松搭界的地方,有一块官地,大概有二十多亩,依山傍水,十分合适,离要建的扇坊也不远,正好小五儿回来了可以随时去看看,临近的几个山头和两湾湖水也划给了她,
小五儿在司马熙和田大志苏小方的陪同下去看过了,十分合心,就从谢礼里面拿出钱来办清手续,拿了官契。
司马熙问道:“这边托谁打理?”
小五儿还没想这么多,田大志说:“苏大郎离这里不远,家里就是娘母子两个,人又实诚。单只怕他娘人老了不愿离家。”
小五儿和司马熙都觉有理,便在附近找了间小小客舍住下,让田大志去寻苏大郎,看看他们愿不愿去。
他们并不知道,此时苏大郎的日子并不好过。
苏大郎从麻竹尖回来,拿回了自己的地,丁家老头儿被黑巾军训斥了一顿,还丢了里正之职。原来那些被丁家便宜买地、无偿拿过东西的人,见他家失了势,便上门去讨,老丁头儿的称呼不仅又恢复了丁老穷,穷点点,还进一步被人叫做臭点点,粑粑点点。丁家将怨恨全转移到苏大郎身上,怕黑巾军来弹压,男人们不敢出面,女人们日日去门口厮骂寻衅,苏大郎出门讲理,倒被妇人们挠了几道血痕。苏大郎反倒是给窝在家里了,便是去田间干活都要趁其不备跳墙出去。
因此田大志找到苏大郎一说,苏大郎立刻痛快地应了,也不管那二亩地了,收拾了几个包袱,扶着老娘,在田大志的保护下,当即动身就走。
司马熙听苏大郎讲了这些时日的遭遇,想了一想,便先找黑巾军师,托他介绍退隐在附近的黑巾军头目,又引荐苏大郎认识了县衙和同安军的人,托他们凡事多加照料。
黑巾听说兰家要在这里建个庄子,便带了许多材料和人手来,很快建了几间房和围墙,和小五儿说笑道算他入伙了,以后也要来这庄上养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