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我想学会这门手艺
“我们这个方案是不是已经大功告成了?”荆小阳好奇地问道。
沈澜摇摇头,他指向藻井**的悬挑部位,“这里用竹篾复合层只是第一步,关键还得靠鱼鳔胶。”
“鱼鳔胶?”荆小阳好奇地凑近,“就是古法用的那种胶吗?我只在书里看过,没见过呢。”
沈澜从随身的布包里取出一个小木盒。打开后,里面是几块琥珀色的半透明胶块:“真正的鱼鳔胶得用大黄鱼的鱼鳔,经过三蒸三晒,再手工捶打上千次才能成胶。”
荆小阳好奇地看着那块胶块,“这个东西在哪里有的卖?”
“现在市面上卖的都不纯。”沈澜想了想,“不过巧了,杭州老余杭还住着最后一位会这门手艺的匠人,姓周。”
沈云蔚接过木盒,胶块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要多少?”
“至少五斤。”沈澜快速地评估了一下,在图纸上画了个圈,“特别是这些榫卯接缝处,必须用纯胶。”说着他拿出手机找到了一个熟悉的号码拨了过去,“老周,你那还有胶吗?”
几分钟后,沈澜挂断了电话,神情变得严肃起来,“老周病了,做不了胶了。”
荆小阳惊呼一声,“那怎么办?”
“我们自己能做吗?”沈云蔚沉默了片刻问道。
沈澜微微颔首,“可以。”
荆小阳和沈云蔚在市场上找了半天,买了几十斤大黄鱼的干鱼鳔。
沈澜将一袋干鱼鳔倒入清水盆中,琥珀色的鳔片在水中缓缓舒展。“要泡足十二个小时,”他的手指搅动水面,“直到像这样半透明才行。”
沈云蔚站在一旁,**袖口挽到手肘,露出结实的小臂,学着沈澜的动作。他盯着父亲的动作,忽然发现那双布满皱纹的手在水中显得格外苍白,什么时候起,父亲的皮肤已经这样松垮了?
泡了几盆鱼鳔,沈澜感觉有些疲惫,他摘下眼镜揉了揉眼睛,正准备继续干活,就发现沈云蔚已经默默干完了。
“沈教授,您先休息一下吧。”荆小阳端来了椅子,又递上了热茶,“祁门红茶,师父说你爱喝。”
“小阳!”沈云蔚出声制止她说出更多不适合的话。
沈澜微微一笑,接过茶杯喝了一口,“真香,好喝。”
“沈教授,您先歇会,我和师父先去做饭。”荆小阳笑道。
沈澜略感惊讶,“云蔚会做饭?”
“师父做饭好吃着呢。”荆小阳连声夸赞。
“小阳,你到底来不来帮忙?”沈云蔚的耳根都红了,赶紧离开厨房打断她。
“来了,来了。”荆小阳赶紧进了厨房。
沈云蔚隔着玻璃门看着两人在厨房里面忙碌,突然想起了林琅。
从前他见过林琅一面,她第一句话就说:“沈教授,您好,我是沈云蔚的女朋友。”
那时候他以为他们两人会一直在一起,对于林琅提出的任何难题,他都会尽全力帮助,甚至动用过自己的脸面帮助林琅在这个圈子站稳脚跟。
他想用这种方式来补偿沈云蔚。
可是没想到,到头来两个人还是分开了。
厨房里出现了小小的意外,荆小阳不小心切到了手指,沈云蔚慌忙放下厨具,冲到外面药箱里找碘伏和创口贴,小心翼翼地给荆小阳贴上。
“疼吗?”沈云蔚满眼心疼。
“没事啦,小伤口而已。”荆小阳满不在乎地摆摆手。
“你出去,我来做。”沈云蔚不许荆小阳进厨房,荆小阳恳求道:“我洗洗菜总可以吧,不会受伤的。”
“不行,伤口要是沾了水会发炎。”沈云蔚坚决不肯,“你等着吃饭吧。”
沈澜不禁心头微微一动,当年他也曾有过这样美好时光。
沈云蔚做了四菜一汤,都是家常小菜。
沈澜坐在餐桌前,老花镜推到额头上,眼睛微微发亮。他夹起一筷子青椒肉丝,在米饭上顿了顿,“火候刚刚好。”
沈云蔚假装不经意将排骨推到沈澜面前,指尖不小心碰到沈澜的筷子,又迅速缩回。
沈澜却浑然不觉,连夹了三块排骨。酱汁沾到嘴角也顾不上擦。沈云蔚紧绷的肩膀渐渐放松,盛了碗汤放在沈澜手边。
“师父手艺真好!”荆小阳啃着排骨含糊不清地夸道,悄悄在桌下给沈云蔚比了个大拇指。
饭后,荆小阳抢着收拾碗筷:“沈教授您去歇会儿!”
沈澜笑着摇头,袖口已经利落地挽起,“小丫头,上个月修应县木塔,我还能徒手爬三层楼高的脚手架呢。”
“沈教授,您太厉害了!”荆小阳两眼放光,“您给我详细讲讲修复的过程呗。”
“好。”沈澜痛快的答应了。
沈澜的临时课堂足足上了一整天,沈云蔚和荆小阳都听到很认真,时不时提出许多问题。
沈澜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恨不得将平生所学尽都传授给他们。
这是他近十多年最愉快的一天。
到了晚上,鱼鳔泡发完毕,准备开始蒸。
“你们去睡吧。”沈澜看荆小阳哈欠连天,沈云蔚也满眼困意,催他们去休息,“我一个人就行了。”
“小阳去睡,我陪你。”沈云蔚态度坚决,“我想学会这门手艺。”
“也好。”沈澜点点头。
凌晨三点,工作室里蒸汽氤氲。
沈云蔚盯着砂锅里咕嘟冒泡的胶液,额前的碎发被汗水打湿。身旁的沈澜正用木槌反复捶打一团胶体,节奏精准得像在演奏某种乐器。
“力度要均匀。”沈澜抓着沈云蔚的胳膊,引导他落槌的角度,“像这样,借用手腕的巧劲。”
沈云蔚僵住了。父亲的手心粗糙温暖,那种触感让他想起小学时被牵着去博物馆的下午。
“我自己试试。”他轻声说。
砂锅里的胶液渐渐变得金黄透亮,散发出特有的腥香。沈澜掀开锅盖,热气模糊了老花镜片:“到火候了。”
沈云蔚递来纱布,两人配合着将胶液过滤。父子两人默契又陌生地合作。
“接下来要晾晒。”沈澜摘下眼镜擦了擦,“正好赶上日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