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歪打正着
上回说到,陈凯在苏联远东情报局的档案室里,查阅了有关“**夫谍报小组”的全部档案。当他翻过最后一页档案时,脑海里像过电影一样,回忆起了郑永兴领导“**夫谍报小组”那既智慧又惊险的情报工作。
那是1934年4月的一天,一老一少两个商人模样的男人,走进了齐齐哈尔的一家川谷洋行。
这家川谷洋行的规模不是很大,但是有几间客房。出手阔绰的这两个人当晚便在川古洋行里住了下来。
过了没几天,这两个颇为神秘的商人,竟然反客为主,不声不响地把这个川谷洋行给盘了下来,在收拾一番后,继续开张营业。
这两个人当中,那个年长一些的正是化名郑惠民的郑永兴,年少的是一名年轻的情报员,化名章汉文。他们和赵天乐开办“天乐照相馆”一样,以这个川谷洋行为依托,建立起了新的情报点。
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郑永兴和章汉文继续扩大搜集情报的“地盘”,相继在日军的武器弹药库、飞机场周边开了好几个店铺。
郑永兴深知自己肩负的重任,上级组织不惜花重金让他建立情报站,他必须得尽快拿出情报工作的成果。
铺摊子、建情报点总是需要有人打理的。郑永兴借助开办各种店铺,也在暗中“招兵买马”,扩充他的情报员队伍。只不过,他在“招兵买马”时,对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审查的非常严格。
郑永兴似乎天生就有一副能看透他人心思和品质的眼睛,一个人适不适合干特工,他看上几眼、聊上几句就能判断出来。再加上他在苏联受过专门的特工训练,看人更是看的十分准确。
郑永兴招收的新人,大多都是穷苦人出身,但是都比较诚实和机灵,而那些长得尖嘴猴腮,一看就不是什么好人的人,都被他拒之门外。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郑永兴会根据新招募的这些人的表现,做出清晰的判段,有的人不合适被辞退,有的人则直接发展成了“**夫谍报小组”的外线情报员。
郑永兴还是一个做生意的高手,用打理川谷洋行赚来的钱,去开设众多的店铺,安排情报员去守店。这些外线情报人员最兴盛时,也就是他直接调度指挥的情报员高达20多人。
过了没多久,郑永兴又买下了一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的杂货铺,他亲自当了这个杂货铺的掌柜。杂货铺生意兴隆,赚得了不少的情报工作经费。
说起来,郑永兴和章汉文确实很能干,随着生意的越做越大,他俩又接连在不同区域办起了养鸡场、鞋帽店、水果摊、旅馆、烟草行、倒卖山货的小铺子等数十家店铺。而这些店铺所在地分散在火车站、武器弹药库、物资仓库、燃料库、飞机场周边,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情报圈。
有了充足的活动经费,雇佣伙计的选择余地就大多了,有些人经过考察,得到了郑永兴的信任,被发展成了外线情报员。而郑永兴就是靠着这些外线情报员,每天都在搜集大量的日伪宪特的各种情报。
很显然,郑永兴花大价钱建立这么多的情报点,这是在为长期潜伏做准备,并且潜伏地点的布局既有针对性,又有实效性。
不过,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磨合后,章汉文有了一个更加大胆的想法。
“郑大哥,我觉得咱们总是这么开店、守店,摊子铺的很大,未必能等来有价值的情报。最好是能够有个合法的身份,走出去,多转转、多看看。我有个想法不知合适不合适。”章汉文觉得自己应该主动出击去搜集情报,而不是坐在店铺里当伙计,等着情报送上门。
“什么想法?说来听听。”郑永兴知道章汉文上过两年大学,是一个有文化且思维活跃的年轻人,于是就感兴趣地问道。
“我想办一张小报,这样我就可以以记者的身份到各地采访、采风,也可以以记者身份出席市政厅、警察厅等举办的一些重要活动,说不定能够有重大发现。只是,办报纸需要不少的经费,我怕……”章汉文担心因为经费的问题,郑永兴不答应他的想法。
“你这个主意好,你小子戴着眼镜,一副文人的样子,让你当杂货铺的伙计,确实有些难为你了。你放心,经费不成问题,你抓紧时间去办手续,争取尽快把报纸印出来,这样咱们就又多了一条收集全部的渠道。”郑永兴很欣赏章汉文的建议,高兴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
没过多久,一份名为《民生晚报》的报纸悄然出现在齐齐哈尔的街头,而这份报纸的创办者就是章汉文,他以报社社长兼记者的身份,借着采访之名到处游山玩水,实际上则是在随机收集情报。
那时的齐齐哈尔,可以说是一座被军营包裹的城市,驻扎有日本化学战部队和526部队,整个城市已变成一个点火就着的军事堡垒。
郑永兴和章汉文这名费周折开店铺、办报纸,就是想从这些日军部队身上捕捉到有价值的军事情报。
郑永兴是个情报界的奇才,他领导的这个齐齐哈尔情报站,侦查目标明确、分工严密,根据不同方式所搜集到的情报,都会被细化为圈地情报、渗透情报、移动情报、要人情报等等。手段看似原始、简单,实则高效、准确。
每天源源不断的信息情报汇集到郑永兴和章汉文这里,他们认真梳理、筛选,捋清情报线索,然后将这些情报通过秘密渠道传到共产国际情报组织。
而就在郑永兴和他的谍报小组悄悄张开情报大网,广泛搜集各类情报之时,一件“歪打正着”的事件发生了。
那是1934年5月12日上午,关东军司令部编发了关东军第58号命令,决定把东营、绥芬河、平阳镇及海拉尔等地作为建筑军事要塞的范围。也就从这时起,关东军在中国东北、中苏边境的第一批军事要塞工程全面启动。
当时,关东军编发的这个第58号命令属于最高机密,连日本军事专家对命令内容评估后,都给出了“近则可以作为桥头堡,退则是马奇诺防线”的高度评价,可见这批军事要塞工程是多么的重要。
不过,就是这个如此重要的情报,却被刚成立不久的“**夫谍报小组”给捕获了。
那么,这份极其重要的情报,“**夫谍报小组”又是如何捕捉到的呢?
故事还得从章汉文创办那份《民生晚报》说起。
因为有了《民生晚报》社长兼记者的身份,章汉文拿着市政厅办理的记者证,每天都会以采风的名义,频繁到东营、绥芬河、海拉尔等地游玩。他在一次采风中,看到日军正在组织众多的劳工清理一块场地,不是拆毁附近老百姓的房屋,就是在附近砍伐树木,赶紧四处打探,得知日军准备在此处修筑什么要塞工程。
章汉文得知这一消息后,马上回去向郑永兴做了汇报。
“日军要在绥芬河、海拉尔等地修筑军事要塞?这个情报实在是太重要了。这样,你继续以记者的身份在外围打探,我马上安排人混进劳工队伍,争取探明情况。”郑永兴兴奋地说道。
那么,郑永兴探明情况了吗?咱们下回接着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