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寻幽访胜之后,率众乘车北上
当晚,大家齐聚“李合盛”,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
田汉兴致勃勃地介绍着每一道菜:“这就是李合盛的招牌‘牛中三杰’。这一盘是发丝百页,选用上等牛肚,切得细如发丝,配料考究,色泽鲜亮。质地脆嫩,入口酸、辣、咸、鲜、脆五味俱全,鲜美滋润,香气四溢,回味无穷。这一盘是红烧牛蹄,软糯可口,喷香开胃;这一盘是烩牛脑髓,鲜嫩清香、味美爽口。”
郭沫若尝了几口发丝百页,连连点头赞道:“嗯,味道真地道,分量也足!”
田汉闻言哈哈大笑,转头对跑堂喊道:“再来一盘发丝百页!”
不一会儿,跑堂便又端上一盘。田汉环顾四周,见楼上楼下座无虚席,便对郭沫若说:“你看!李合盛,货真价实,名不虚传吧!”
郭沫若一边剥着雪白的地瓜,一边赞叹:“你们湖南的地瓜真好,又甜又嫩!”
张曙笑着接话:“郭先生想品尝地瓜,那真该到我老家歙县去一趟,那里的地瓜脆甜爽口,余味无穷!”
郭沫若欣然应允:“好!有机会一定去!”
于立群一边吃着,一边直呼:“辣!太辣了!”
田汉笑着解释:“辣,这就是李合盛的特色。我们湖南人爱吃辣椒,素有‘辣子虫’之称。你初尝可能不习惯。其实这辣味雄劲霸道,辣得够味,辣得痛快,辣得你吃了还想吃!”
郭沫若也笑道:“你们湖南的辣椒是香辣,不像我们四川的麻辣那般浓烈。”
众人谈笑风生,大快朵颐,一个个被辣得头顶冒汗,张口直呵气。
“沫若兄,今日难得欢聚,实在高兴,多喝几杯,多喝几杯!”田汉谈兴正浓,一面劝酒,一面斟满,一杯接一杯。
郭沫若连饮数杯,渐觉不胜酒力,忙摆手推辞:“不行了,不能再喝了!”
田汉哪里肯依,郭沫若只得又饮。酒意渐浓,郭沫若竟自己斟满一碗酒,索性放开胆子一饮而尽。
于立群见势不妙,悄悄将酒瓶藏起,上前扶住郭沫若道:“先生,天色已晚,我们该回去了。”
此时,田汉与郭沫若早已醉得步履蹒跚,由众人搀扶着,慢慢离去。
郭沫若回到寓所,昏昏沉沉,难以入眠。酒力翻涌上来,醉眼朦胧间,他烦躁地一挥手臂,将茶杯打落在地,摔得粉碎。他索性坐起身来,指手画脚,破口大骂:“呵呵,政客!政客!你们这些可耻的政客!高高在上的蛀虫!睁眼看看,你们把一个好端端的国家糟蹋成什么样子了……日本鬼子屠戮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姐妹,而你们!还在玩弄权术,耍弄诡计,妄想拿我郭沫若当花瓶、当工具!可耻!可恶!混帐!……”骂完,竟又狠狠地抽了自己几个耳光。
于立群一直守在一旁搀扶照料,折腾到半夜,直到郭沫若无力的酒劲慢慢消退,这才和衣昏睡过去。
清晨的长沙,薄雾尚未散尽,街道笼罩在一层轻纱般的朦胧中。田汉、郭沫若与于立群三人漫步在北门外的石板路上,前往声名远扬的老字号茶餐厅——“黄春和”。
“沫若兄,立群,今天带你们去尝尝长沙地道的米粉,保管让你们回味无穷!”田汉兴致盎然地说道。
郭沫若含笑点头:“久闻长沙米粉鲜嫩爽滑,今日定要好好品鉴一番。”
于立群挽着郭沫若的手臂,嫣然笑道:“那我倒要看看,是否真如传说的那般美味。”
步入“黄春和”,店内已是食客满座,人声喧腾。三人寻得一张靠窗的桌子坐下。不一会儿,三碗热气腾腾的米粉便端了上来。雪白晶莹的米粉浸润在浓郁鲜香的汤头里,佐以各色配料,香气四溢,令人食指大动。
郭沫若夹起一筷米粉,轻轻吹散热气,送入口中,眼中顿时闪过惊喜:“果然名不虚传!这米粉滑若凝脂,汤汁醇厚鲜美!”
田汉得意地笑道:“如何?我没夸大其词吧?”
于立群也由衷赞叹:“确实美味。”
三人正吃得津津有味,一位身着长袍、须发皆白的老者稳步走上楼来。他手持一块招牌,上书“陈半仙算命,不灵不收钱”,眉宇间透着一股超然之气,周身散发着仙风道骨。
“先生,抽个彩头吧!我这签文,可是灵验非凡!”陈半仙笑容满面,热情招呼。
郭沫若抬起头,饶有兴致地问:“当真灵验?”
“不灵验,分文不取!”陈半仙语气笃定。
田汉见郭沫若颇有兴致,在一旁笑着怂恿:“沫若兄,不妨抽上一签,试试这位半仙的道行。”
郭沫若点头应允:“好,那就看看手气。”言罢,伸手探入陈半仙的竹筒,指尖在竹签间略一拨弄,随即抽出一支。展开签纸,上书:“孔明借箭,只限三天。一桩好事,就在眼前。”
“可贺!可贺!”田汉见状兴奋地大声道,“此签大吉!不仅时局或有转机,恐怕还有意外之喜在等着你呢!”
陈半仙亦连声附和:“先生好手气!这可是难得的‘上上签’,三日之内必有佳音,恭喜恭喜!既是上上签,这赏钱嘛,自然也要多给些才是。”
郭沫若嘴角含笑,爽快地付了酬金。恰在此时,茶餐厅老板满脸堆笑地迎上前来,恭敬说道:“郭先生、田先生大驾光临,小店蓬荜生辉!今日无论如何,恳请两位大师留下墨宝。”话音未落,伙计已将文房四宝迅速备好置于桌上。
“好!好!”郭沫若率先起身,提笔蘸墨,挥毫间一首七绝跃然纸上,赠予店家:
十年城郭曾相识,千古湖南未可臣。
此处尚多雄杰气,登高振臂待诗人。
田汉略一沉吟,随后执笔,步原韵奉和:
洞庭落木余霜叶,楚有湘累汉逐臣。
苟与吕伊同际遇,何因憔悴做诗人。
众人纷纷围拢观赏,赞叹之声不绝于耳。侍立一旁的茶房更是竖起大拇指,由衷惊叹:“真是了不得!这毛笔在先生们手里,简直像我们拿扫帚扫地一般轻松自在!”
郭沫若闻言开怀大笑,顺手端起桌上斟满的酒杯,仰头一饮而尽。酒意微醺,兴致愈浓,他再次挥毫,草书一绝,其中“作书如扫地,把酒欲问天”之句,豪情尽显。此诗当即被那茶房如获至宝般讨了去。
临别之日,郭沫若来到《抗战日报》编辑部,向田汉及其同仁辞行。他满怀感激地说道:“感谢寿昌兄及诸位朋友,让我在长沙的这几日,过得如此快活、尽兴!”
众人报以热烈的掌声。
郭沫若笑道:“我极爱吃地瓜,常在你们编辑部楼下买。头回用一角钱买了四个,第二回一角钱却只买到一个。我还道是那卖地瓜的欺我是外乡人。不料他气鼓鼓地说:‘一角钱只买得四个小的!你今天拿的是顶大的一个!’我方知此地地瓜论个大小,不按斤两。长沙的饭馆也有三绝:桌面阔、筷子长、汤勺大,这倒算是长沙人的独到发明,令我难忘。还有,跟着田老大出去吃饭,荷包尽可放心——馆子老板个个认得他,赊账如同流水。他在长沙如此受人敬爱,全凭他与百姓结下的这份深情厚谊啊。”
众人听了,无不抚掌大笑。
郭沫若又笑道:“我住的地方唤作‘留芳岭’,名字听着极美,诗意盎然。可实地一看,既无芳草萋萋,也不见山岭逶迤,倒是个地道的陋巷贫居。这地名起得实在有趣,不知是哪位前人的妙笔生花?”
笑声再次在编辑部里回荡开来。
田汉语带调侃接道:“沫若兄,你这番话,可是把长沙的‘留芳岭’给兜了个底儿掉啊!”
在长沙的这段时光里,田汉常伴郭沫若左右,寻幽访胜。他们曾一同登上岳麓山巅,凭栏远眺湘江。澄澈的江水中,橘子洲宛如一叶长艇静静泊驻。那淡淡的清寒水气,伴着稀疏飘落的秋叶,构成一幅宁静悠远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
然而,时局动荡,烽烟四起,阴霾笼罩大地。武汉方面友人催促的电报书信频至,郭沫若心中忧思难平,又怎能长久安享这份闲适?
带着满心的温情与旅途的趣闻,郭沫若结束了在长沙的短暂停留。他与于立群、田汉、张曙等人,登上了北去的列车,奔赴武汉。汽笛长鸣,车轮滚滚,将古城长沙的晨雾与喧嚣,渐渐抛在身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