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笑声在竹篱笆围成的小院荡漾 二
就在战士们哄笑的当口,那个先前躲在母亲背后的小男孩,像只按捺不住好奇的小兽,悄悄挪到了史沫特莱身边。他仰着小脸,蓝眼睛的“洋人”在他眼中是那样新鲜又神秘。终于,他伸出沾着泥灰的小手,怯生生地、小心翼翼地摸向史沫特莱身上那件呢子短大衣。
史沫特莱低头,正好捕捉到那好奇的触碰。她非但没有躲闪,反而温柔地笑了。她轻轻握住男孩那几乎看不出肤色的手腕:“哎呀,哎呀,”她模仿着刚才妇人的语气,带着几分俏皮,“小手手脏脏啦!来来来,阿姨给你洗个手!”
说着,她极其自然地牵起男孩,走到院角那个大家刚洗过脸的粗陶盆前。盆里的水已有些浑浊,漂浮着草屑和尘土。史沫特莱毫不在意,将男孩的小手浸入微凉的水中。接着,在周围好奇的目光注视下,她变戏法似的从自己随身的行囊里掏出一块干净的白手巾和一块散发着淡淡香味的黄色香皂——这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根据地,简直是稀世珍宝。
她动作轻柔却细致,用香皂在那双小手上细细地揉搓出丰富的泡沫,指缝、指甲缝,每一处都不放过。男孩起初有些紧张,但史沫特莱专注的神情和香皂散发出的、他从未闻过的馥郁香气让他渐渐放松下来,只是瞪大了眼睛看着自己沾满白色泡泡的手。洗净污垢,史沫特莱用清水仔细冲掉泡沫,再用那块干净的手巾,一点点将小手擦干。最后,她拿出一个小小的铁盒子,打开盖子,一股更浓郁、更奇特的油脂味弥漫开来。她用指尖剜出一点透明的凡士林,均匀地涂抹在男孩有些皲裂的手背上和小小的指关节上。
小男孩被这从未有过的“贵宾级”待遇惊呆了。他愣愣地看着自己变得干净、甚至有些发亮的小手,下意识地凑到鼻子前,深深地嗅了一口左手背——“好香!”他惊喜地叫出声。又赶忙嗅了嗅右手背——“好香!”他像是被这香气迷住了,左闻闻,右嗅嗅,一连说了七八个“好香!”最后,他抬起头,用无比认真的口吻总结道:“我一辈子也没闻过这个香味!”
史沫特莱被他天真又夸张的语气逗乐了,忍不住笑着逗他:“小朋友,你才多大点?连半辈子都还没过去呢,哪里就有一辈子啦?”
小男孩被问住了,小小的脑袋瓜显然处理不了这“半辈子”和“一辈子”的哲学问题。他小脸涨得通红,窘迫地“哎呀”一声,再也说不出话,猛地低下头,像只受惊的小兔子,一溜烟又钻回母亲身后躲了起来,只留下院子里一阵善意的哄笑。
笑声中,众人的目光被另一个角落吸引。那个一直抱着枪蹲在墙根的小战士,此刻正小心翼翼地把枪横放在膝盖上,用一块布细细擦拭着枪管,动作轻柔得如同抚摸情人的脸颊。擦拭完毕,他又将枪紧紧抱在怀里,脸颊贴着冰冷的枪托,眼神专注而满足,仿佛抱着的是世间最珍贵的宝物。
张执一看着他这副模样,打趣道:“小李,把枪靠在墙边好了,抱那么紧干嘛?它又不会飞走。”
小战士闻言,下意识地又把枪往怀里搂了搂,带着一种近乎固执的憨直回答:“啊,那不!我就爱这条枪!它跟我打鬼子,救乡亲,比什么都亲!一刻不拿在手里,就好像……好像丢了魂似的,心里头空落落的,怪慌的。”
“哟!”旁边一个年纪稍长的战士促狭地接口,“等你小子几时讨了老婆,看你还这么宝贝它不?怕是到时候抱着老婆都嫌不够呢!”
小战士的脸“腾”地红了,梗着脖子,带着少年人特有的认真和豪气反驳:“那我不知道!我只想着几时把日本鬼子都赶出中国去!等打跑了鬼子,天下太平了,再……再想娶老婆的事儿也不迟!”
这质朴又掷地有声的回答,再次点燃了全场的笑声,比刚才更热烈。笑声中,女主人掀开堂屋的竹帘,探出头来,声音洪亮地招呼:“晚饭做好啦!快,都进屋吃饭吧!”
张执一站起身,代表众人道谢:“多谢嫂子费心了!”
女主人连连摆手,爽朗地笑道:“谢个么事!这鱼和肉都是你们自己带来的金贵东西。我不过是炒了几碗青叶子菜,都是自家园子里长的,不值钱!快进来,趁热吃!”
众人纷纷起身,鱼贯进入低矮却收拾得干净整洁的堂屋。一张老旧的方桌上,碗筷已摆好。中间是一大盘热气腾腾的杂鱼炖肉块,旁边围着几碗青翠的时蔬。安娥看到主人家还站在灶边,连忙热情地招呼:“大哥,嫂子,你们也来一起吃啊!”
“不不不,使不得!”女主人连忙推辞,仿佛这是天大的规矩,“你们是客,先吃!我们一会儿再吃!” 男主人也在一旁憨厚地笑着点头附和。
张执一知道这是山里人家的淳朴礼数,也不再强求,转而笑着对大家,尤其是对着那盘鱼肉说:“同志们,这可是我们最后的‘家底’了!今天,我们把它全部消灭掉,好不好?一个不留!”
“好!”战士们齐声响应,士气高昂,纷纷落座。饭桌不大,挤得满满当当。
女主人站在门边,有些不好意思地搓着手,轻声补充了一句:“还有个事……我们这地方,唉,不产盐。今天炒菜的这点盐,还是用了你们带来的……真是……”
史沫特莱正拿起筷子,闻言惊讶地抬起头:“你们平时……不吃盐?” 她难以想象没有盐的生活。
女主人点点头,语气里带着无奈和习以为常的平静:“是呀!盐太金贵了,平常吃不到。”
男主人叹了口气,趁机解释道:“本来离我们这儿不算太远的应城,是产盐的好地方。可恨的是,中间横着一条被日本鬼子把守得死死的公路!盐运不过来啊!黑市上的盐,贵得吓死人,四五块大洋才能买一斤!我们这样的庄户人家,哪吃得起?平常炒菜,都是挖一勺自家酿的小麦酱,用那点咸味对付对付。”
安娥若有所思地看着男女主人略显浮肿的脸庞和眼睑,轻声道:“难怪……我看你们脸色都有些浮肿。这是长期缺盐,营养不良的表现啊。” 作为记者和知识分子,她对这种因物资匮乏导致的健康问题有着更敏锐的观察。
“来来来,不说这些了,开动开动!” 张执一笑着拿起筷子,率先夹起一块鱼肉,放进嘴里,仿佛要用行动驱散这短暂的沉重,“大家都动筷子呀!”
战士们纷纷伸筷。史沫特莱也夹起一小块鱼肉,小心地送入口中。然而,舌尖传来的味道让她微微蹙起了眉头。她仔细咀嚼了一下,脸色变得有些严肃,放下筷子,用清晰的声音提醒大家:“大家先别吃这个鱼和肉了!味道不太对,可能有点变质了,吃了会闹肚子的!”
安娥惊讶地看向她:“怎么了?”
史沫特莱肯定地点点头:“确实有点变味了,不太新鲜。”
张执一却仿佛没事人一样,又夹起一块,神态自若地笑道:“史记者,别担心!我们这些人啊,早就练就了一副‘游击肚子’!这点小问题,不妨事!”
“‘游击肚子’?” 史沫特莱对这个新奇的词汇感到不解。
张执一一边嚼着,一边轻松地解释:“就是随你吃什么,冷的热的,馊的不馊的,这肚子从来不会跟你闹别扭!就算偶尔坏一下,顶多半天,自己就好了!这都是在山里打游击练出来的本事!”
史沫特莱恍然大悟,看着张执一和其他战士坦然自若继续吃着的样子,不禁也笑了:“原来是这个意思!真是……了不起的本事!” 她语气中带着钦佩和一丝不易察觉的酸楚。
“哈哈!” 蹲在门口吃饭的小战士小李又探过头来,得意地补充道,“我们这儿不光有‘游击肚子’,还有‘游击小孩’呢!”
安娥好奇地问:“游击小孩?是……在打游击的时候生的小孩吗?”
“不是不是!” 小李连忙摆手,绘声绘色地说,“是我们刘大队长家的小崽子,才一岁多点!可神了!只要是夜里行军,要穿过鬼子把守的公路,大人把他紧紧抱在怀里,这小家伙就像通了灵似的,一声都不哭!睡得可香了!你说神不神?”
安娥听了,着实一怔,喃喃道:“竟有这样的事……真是奇了!” 她仿佛在想象那惊险又充满生命韧性的画面。
小李扒拉了一口饭,看着桌上的鱼肉,带着真诚的感激对史沫特莱和安娥说:“要不是为了招待两位贵客,我们今天也吃不上肉哩!今天这顿好的,完全是沾了你们的光!”
史沫特莱被他的直率逗笑了,故意打趣道:“既然这样,那我们明天就慢慢走,走它一个月再回去!让你们天天沾光吃肉,好不好?”
小李一听,头摇得像拨浪鼓,饭都顾不上咽了:“那可使不得!不行不行!我情愿天天吃咸菜,也愿意早点回部队去!”
史沫特莱故意追问:“在路上不也挺好吗?山清水秀的,急什么回去?”
小李放下碗,一脸认真,带着对“家”的无限向往:“路上有什么好?到我们部队驻扎的地方去才好呢!二位记者是没去过!等你们去了就知道了,保管你们去了就不想走!”
旁边一个战士笑着插嘴,带着点自豪又有点不好意思:“我们那儿啊,什么都好!就是地方偏,条件差,太土气了点!怕你们城里来的大记者不习惯!”
这句坦诚又带着乡土自豪感的“太土气”,像一颗投入水中的石子,再次在小小的堂屋里激荡起一阵轻松而温暖的笑浪。
参考书目:
1、《五月榴花照眼明》,安娥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
2、《中国的战歌》,艾格妮丝·史沫特莱著,江枫译,作家出版社,1986年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