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日若翻脸美国是否出兵?普京回应语惊四座!
中日一旦摊牌开战谁会站在中国一边?谁又会支持日本?近日,普京说了一句话,让躁动不安的日本举国都震惊了...
普京到底说了什么,打死你也想不到
下载军事头条看全部文章
夏朝传说

夏朝传说第四百四十二章

夏朝传说第四百四十二章,有了充足的理由,发惠当然不会委屈自己在县衙里面受苦了,第二天早晨回到了京城,但是他并没有去后宫,而是进入了朝堂大殿,召集大臣进行朝会,除了丞相塞之外,所有在京的大臣都到场了,塞已经被发惠软禁了,当然不可能参加会议。在霍先生的谋划下,发惠一开始就坦承地告诉大臣,这次出兵失败了,但是他赞扬了士兵的勇敢,给予了阵亡将士的抚恤。这段话说的时间不多,随后话锋一转,脸上做出痛苦的表情。

“众位爱卿一定想知道,朝廷拥有绝对的力量,把叛贼围困在丽州城里,为什么会失败。”说到这,发惠停住了,大厅里是死一般地寂静,因为发惠提到的事情,是每个大臣都想知道的,的确,在他们的心理,朝廷是不可能失败的,这就是他们当初支持发惠出兵的主要原因。这次朝廷军队失败,他们同样负有责任,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发惠不一定会出兵,因此就心理而然,每个人都想推卸责任,都需要推卸责任的理由,这一点霍先生看的明白,因此才为发惠设计了讲话的程序,陈述的内容。“朝廷是我姒族的朝廷,也是大家的朝廷,爱护朝廷,保护国家是每个人的责任,是天经地义的义务,没有一个人可以例外,但是朝廷里就有吃里扒外的卖国者,不希望朝廷赢得胜利,他们把朝廷的机密情报送给叛贼,让他们提前有了准备。”

毫无疑问,爱国,爱朝廷是多数官员的本能,因此听见发惠这样的话,同仇敌忾,义愤填膺是必然的,因此发惠的话刚刚落地,台下就响起了一片声讨,大家纷纷责骂叛贼,不应该端着朝廷的饭碗,却砸朝廷的锅,一致喊到把里通外国的叛贼就地正法,处以极刑。

看见这群情激愤的场面,发惠暗暗地松了口气,心里佩服霍先生的高明,因为霍先生只是用了一个小招数,就转移了官员的视线,让他们把埋怨变成了愤恨,自己的窘迫就被解除了,站在王座前的,还是那个无所不能的大王,丽州大败和自己没有一分责任,这是绝对高明推卸责任权术。

“朝廷大军来到丽州城外,因为叛军事先得到了消息,大军就吃了亏,后来靠将士用命,主帅谋划,扳回了一局,但是决胜先机已经失去了,因此当大军来到丽州城下,叛军做好了准备,攻城变得异常艰难,围困变得困难,因为丽州候已经事先把老弱妇孺,妇女都转移到了城外,把城外能够作战的青年男子赶进了城里,准备了充足粮草,这样一来,他们就有了足够多的兵员,足够的粮食。更可恨的是,内奸把朝廷运送给养,物资车队的启程时间,行走路线也告诉了叛贼,导致一百多两大车的物资被烧毁,朝廷不能不撤军,前功尽弃啊!”

说到这,发惠又停住了,一脸悲戚地看着大臣。

“大王,这个内奸是谁?请大王说出来,我们要千刀万剐他。”一个大臣控制不住心里的愤怒,大声地喊叫起来。

“对,千刀万剐他。”随后是众多大臣的呐喊。

“惭愧,这几个内鬼就是孤王的几个王叔。”发惠做出难过的表情,随后说出了几个人的名字。

发惠话音落地,大厅内是一阵喧闹,呐喊,对于卖国贼,大家不管这个人的身份是多么尊荣,都不可能原谅的,因此齐声喊杀是必然的。随着声嘶力竭叫喊落地,一个大臣似乎清醒过来。

“大王,二王叔他们虽然地位尊荣,但是他们并不是朝廷大臣,军事行动这样的极端机密,他们是不可能知道的。”这个大臣问话的目的是想警示众人,不应该把朝廷大败的责任归在他们身上,但是这个问话却给了发惠可乘之机。

“爱卿说的没有错,军事机密只有几个朝廷重臣才知道,孤怀疑,丞相和几个王叔是亲兄弟,是不是不经意间泄露了秘密。”发惠这段话说的机巧,并没有肯定地说塞就是内鬼,但是又暗示了塞可能泄露了机密,因为他和几个内鬼是亲兄弟,而且很多朝臣都知道他们几个兄弟走动频繁,他们从丽州返回,就有塞的功劳,就算塞不是内鬼,作为丞相,犯下的大错也是不可以原谅的,至少大军失败,他负有相当大的责任,丞相是不能做了。

因此发惠的话音刚刚中断,就有人说:“王族犯法与庶民同罪,丞相犯下如此大过,应该为大军失败承担责任。”

一些官员本来就对塞不满,因为塞管理官员比较严格,皋上台后的吏治整顿就是由塞主持的,他们的亲属,家人,或多或少是受害者,现在有了这样的机会,当然不会放弃借题发挥的时机,就大喊说:“撤掉塞的相位,交有司问罪。”

事先软禁了塞,不让他参与朝议,这样就剥夺了他的发言权,当然就不可能为自己进行辩护,揭露事实真相。霍先生这一手狠毒,结果真的起到了效果,发惠看见一边倒的局势,清楚搬掉塞这的机会到了,哪里还会迟疑,就装出附和众议的姿态,宣布撤销塞的丞相职位。但是他忘了,塞虽然做事认真,急切,的会得罪一部分人,但是也会结交一部分人,有良知的大臣还是占多数的,这些人知道塞为了朝廷,多年来含辛茹苦,兢兢业业,朝廷失去了能干的丞相,政事就会混乱,因此有的大臣就不顾危险地站了出来。

“大王,臣有不同意见。”

“说。”发惠虽然脸色不悦,但是却不能不让对方说话。

“丞相的几个兄弟做内奸,的确可恨,但是丞相是不是内奸?要拿出证据。如果仅仅因为丞相和几个兄弟走动密切,就判断丞相是内奸,是不是牵强了?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就撤了丞相的职位,臣心理不服。”

“臣也不服。丞相这些年含辛茹苦地工作,大家都看见了,凭丞相的人品,不可能做内奸。”有个大臣站出来说。

“朝廷军队打了败仗,让个没有到过战场的丞相去承担责任,这说不过去,如果丞相真有重大过失,我们希望看见证据,至少要听见丞相自己说话。”

发惠召开今天朝议的目的,是推卸自己的责任,不让大臣把战败的责任落在自己头上,之所以拉出几个王叔,连带丞相,就是不想背这锅,至于如何处置塞,那是后事,不想因小失大,因此看见有大臣反对,就对大家说:“孤在丞相的问题上,会慎重的,如果丞相和这件事没有关系,孤会给大家满意答复。总之,这次丽州战争没有取得巨大成功,和内奸卖国有决定性的关系,这点大家没有异议吧?”

反对处置塞的大臣,不会关心谁应该对战争的失败负有责任,也觉得战争失败的确和内奸有关系,现在发惠已经保证,塞如果和内奸没有关系,就会给以公道的处置,就没有话说了,因此在发惠说完话之后,没有人站起来反对。发惠看见没有大臣反对,宣布朝议结束,哪里还敢继续商议?

朝议之后,民情汹涌的情况算是告一段落了,因为朝廷大军的失败,不是因为大王的无能,是因为朝廷里出现了内奸,大家的仇恨自然就转移到了几个王叔身上,而且王叔卖国是自己承认的,发惠的政治危机就此解除了,但是发惠明白事实真像是什么,万丈雄心像烈火遇到了暴雨似的,一下子沏灭了。一心想靠对外征伐树立威望的想法 彻底覆灭,最后决定,老老实实地做个太平天子,享受大王的快乐是正道。这次丽州战败,让发惠的思想来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所有的雄心志向都灰飞湮灭了,现在他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保住大王的王位。为了这个目标,他清除潜在对手,所以最后的审问,虽然没有拿出塞做内奸的证据,发惠还是把他的丞相职位撤了,理由是他对几个王叔卖国负有连带责任,虽然很多大臣不服,发惠还是撤了。

那么自己想稳稳当当做个大王,朝廷的政事总需要有人去管,他自己决定,不再亲力亲为,做个辛辛苦苦的大王太难了,就把霍先生扶到丞相的大位上,因为他知道,霍先生有野心,但是对自己忠心,就这样,朝廷的权利经过重新洗牌,都归在了自己手里,丽州战败也由坏事变成了好事,发惠心理算是踏实了。

既然朝廷的事情有霍先生主持,自己只需要在享受,玩乐上动些脑筋就可以了。因为皋不好色,勤勉工作,上任后,把廑和孔甲留下的美女,嫔妃大部分赶出了王宫,偌大的王宫其实空空荡荡的,发惠既然决定做个会享受的大王,美女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眼下的王宫,除了自己做太子时候带来的嫔妃,剩下的美女不是太老,就是姿色平平,这当然不可能满足享受的需要,所以,充实后宫美女是必须的,因此就命令霍先生去办这件事。

霍先生治国是个庸才,为发惠服务却是个英才,就是发惠不说,他也准备这样做了,因为他清楚,只有把大王牢牢地栓在后宫,让大王沉醉在美人堆里,自己在朝政上才可以为所欲为,一手遮天。因此得到旨意后,开始了行动,命令丞相府的官员,四下张贴告示,命令部分衙役,去京城周边寻找美女,在霍先生竭心尽力的搜寻下,到了冬天,一百多个美女被送进王宫,经过发惠一个个亲自过筛子,最后留下了三十个,沉寂许久的王宫又开始热闹了,三十个美人,每个人要配四至五个丫鬟,老妈子不算,王宫一下子多出了两百多人,热闹是热闹了,花费也就增大了。霍先生当然不管财政消耗,只要王宫需要,就去国库索取,而负责采购的官员,衙役,借此机会大肆揩油,当年皋定下的清廉制度自然瓦解了。

如果只是美人消耗,朝廷还能够承受,但是玩了一段时间美后,发惠有些倦怠了,太监总管辉就提议出去狩猎,这也是历代昏王都喜欢的游乐,皋做大王的时候也出去守过猎,只是频率低。发惠既然要出去玩,就要玩个痛快,于是开始一周之内出去两三次是经常的,后来感觉在京城附近狩猎不过瘾,就走出京城地带,最远是离开京城百里,每次走远途狩猎,人马众多,要带美食,美女,还要带人马护卫,光野营的帐篷就需要几辆大车装载,而且一路走去,一路打猎,看见野兽逃进农民的庄稼地里照追不误,如此一来,农民倒了大霉,却是不敢怒不敢言。

半年之后,发惠的荒唐行为就成为了京城居民津津乐道的话题了。原来仅有的优点荡然无存了。时间长了有些难听的话也会飘进宫里,发惠就当没有听见,还是我行我素。和某些昏君不同的是,他并没有因为百姓谈论禁止百姓说话,这一点到是高明,因为民众有了出气,发泄的权利,痛快嘴之后,没有出格的举动,因此京城是稳定的。虽然霍先生不懂治国,治事,但是只要国家没有大事,到也可以应付,眨眼几年过去了,朝廷还是过去的朝廷,并没有出现混乱。唯一不同的是,后宫因为经常彻夜酗酒,酒后淫乱嫔妃,美女,发惠的身体状况急剧下降,后来狩猎都停止了,因为受不了马车的颠簸。而朝廷在霍先生的管理下,同样得了重病,一切原有的秩序都混乱不堪。

原来的朝廷官员任用,基本上靠王族,贵族官员互相举荐,这样的做法虽然有不少弊病,但是基于王族贵族的整体素质偏高,他们举荐官员的时候,底线是有的,因此,整体来说,官员的素质还是说的过去,现在霍先生当丞相,官员升迁,任用是他分内的事情。霍先生虽然也是王族出身,只是血亲偏远,地位低下,过去一直不受待见,加上霍先生虽然有点小聪明,却缺少王族子弟的品德,因此没有人喜欢他,优秀的贵族子弟当然也就没有被举荐的机会。到了他自己发迹,执掌朝廷权柄,恶气就成为他不会因为谁出身高贵而任用谁的主要原因之一。

原来的荐贤标准被打碎了,霍先生就建立了自己的用人标准:就是看谁送的银子多,礼物多。他给这条标准分出多个等级,进入一等的,官给的最大。那什么样的人可以进入一等?给他送土地房屋,当然,土地要在五百亩以上,房屋要够个小型庄园那么大。京城在发惠当上大王后,经济状况越来越差,土地房屋越来越值银子,所以霍先生把这两样东西定位一等。其实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霍先生做官之前,家里没有多少土地房屋,属于王族中贫困的阶层,而京城人考察贵族最起码的指标,是看你拥有土地多少,否则你就是官做的很大,老贵族还是看不起你,所以霍先生虽然恨贵族,王族,骨子里却羡慕他们,希望他们敬重自己,这才喜欢拥有土地。

第二等是送美女,当然,这个美女不是长相好就行,必须是贵族家里的公主,小姐一类的,这多多少少和他那变态的,报复心理有关系,因为没有发迹的时候,虽然早就到了婚丧嫁娶的年纪,但是就他家里的财产状况,在王族中低下的地位,哪个小姐,公主愿意嫁给他?就是对方丑陋也不愿意嫁他,何况美女呢?但是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了,他有资格,有能力拥有美女了,而且必须是贵族美女,所以就报复般地狂收美女,只要出身高贵,不是很漂亮也可以,因为在她们身上发泄的时候,他有一种胜利者的满足。

第三等是送银子,珠宝一类的,至于给什么官,看你送多少银子和珠宝,朝廷的官场就此变成了超市,按照他制定的标准论价格,决定谁的官大小,如此一来,官场当然要乌烟瘴气,贪官污吏横行,因为谁花钱买的官,不要加倍地捞回来?到了发惠做大王的时候,商品贸易高度发展,很多大商人都非常有钱了,既然兜子里有了银子,当然要光宗耀祖,想拥有话语权了,而想做到这两点,无一例外必须做官。过去他们只是想想,因为做官的门槛太高,一般人高攀不上,现在有了这样的渠道,有钱的商人为了挤进贵族行例,谁不舍得花银子?因此,真正送礼当官的商人比贵族多的多,这到不是说贵族没有银子,很多老王族银子不多,也不肯为之,他们不会为了家人子弟做官自掉身价,毁了自尊,在他们眼里,人格是比官位更重要的东西,因此就便宜了某些商人。

这些商人子弟,从小耳濡目染就是如何取利,如何赚钱,当了官之后习性不改,知道家里为了自己做官,花费了大把银子,当然就想连本带利捞回来,因此这些商人子弟的官员,多数成为了贪官,这是由他们出身的环境决定的。如果天下太平,没有大事发生,顶多就是多几声老百姓的咒骂,他们还是照样做官,照样捞银子。但是老天爷是有眼睛的,看见人祸横行的时候,一定要加火添柴,让祸变得更大,只有破包要出脓了,大家才知道疼痛。

这一年春天刚刚到来,靠近长安的某个地区,就下了一场百年没遇的暴雨,暴雨不但冲毁了堤坝,还冲毁了数千幢房屋,溃决大堤流经的几个县都遭遇了重大灾祸,房屋土地被毁,数万人无家可归,没有粮食吃。当地官员当然要把灾情上报朝廷。正在温柔乡里沉醉的发惠得报懵了,因为皋在世的时候不止一次地告诫过他,朝廷最大的危机有两个,头一个就是兵灾,第二个是水灾,这两个灾难,一个处理不好,都可能导致民众造反,王位丢失。发惠急了,命令霍先生在第一时间里处置好救灾的事情,如果因为救灾不及时,激起民变,就要他的脑袋。

霍先生怕了,他是知道水灾的可怕,灾民的可怕的,因为当数万人没有饭吃,集中在一起的时候,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所以一方面准备救济粮食,一方面指挥救灾的官员,到也没有敢耽误,只是他没有想到的是,救灾这种事情是复杂的,并不是随便派个官员就可以处置好的,也不是官位大就会处置好的,因此当这位二品大臣带着浩浩荡荡地车队,像灾区进发的时候,第一时间想的,不是如何发放救济粮食,而是考虑,自己可以克扣多少粮食,克扣的粮食就在灾区出售,因为闹灾,灾区的粮食比京城贵一倍以上,是个暴利。这位官员之所以会有这样思维,因为他的家里是做生意的,他的官职是花钱买来的,有了这样机会,当然不想放过。就因为他这样想,手下的官员多数也这样想,因此不问也可以知道,最后落到灾民手里的粮食会有多少,不到朝廷发放的救济粮食的三分之一。其余的被他们**后,高价出售了。

当时的百姓的确老实,这就是官员们敢这样干的原因,只是他们下手太狠了,多数百姓没有分到粮食,市场上的粮食价格奇高,百姓们买不起,唯一的出路当然是抢大户和官府了,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暴民作乱。

这些天发惠也不吃喝玩乐了,开始关心起朝政,当然,主要是关心灾区情况,因此,当灾民**消息传入宫中后,发惠火了,这叫怕什么来什么,第一时间把霍先生叫进后宫,当场就是一顿臭骂,霍先生则满脸委屈,他感觉自己并没有轻视这件事,也在第一时间派了重要官员前往,第一时间筹集好了粮食,运往受灾地区,至于后来出现的事情,和他没有关系。但是发惠告诉他,救灾这样的大事,为什么不派能干的官员去,却派了个贪官?原来,已经有人把暴民作乱的原因告知了发惠,所以发惠才真生气。在发惠的心理,平时官员贪点,捞点,他不会去管,因为他信奉水至清则无鱼的官员管理原则。但是灾民救灾是何等大事?遭受水灾的民众本来就一肚子火气和愤怒,这个时候还要贪占灾民粮食,不是等于火上浇油,故意激怒民众造反,而你霍先生身为丞相,这个道理不懂?

霍先生感觉委屈的是,他懂道理,但是他不知道派谁去会两袖清风?不知道现在的朝廷官员还有谁会真正地为朝廷做事?所以才感觉委屈。

看着霍先生那张苦瓜脸,发惠也只能后悔,明明知道霍先生不是治国的良才,就因为对自己忠心,才把朝廷的大事交给他处置,太平世界也就罢了,如今出了大事,朝廷就无人可用了,看来霍先生这个丞相不能干了,要想办法找个能够看家护院的,否则自己想稳稳当当做安乐大王是不可能的。当然,这是发惠心理想的,并没有当场撤下霍先生的职务。眼下当务之急是把灾区的火灭了,否则让火烧起来,到了辽源之时,神仙来了也不管用了,因此发惠就把目光落在了履癸身上,履癸虽然是个大孩子,但是这些年一直在做事,做事情的果决让发惠满意,处置这种突发的急事,就需要履癸这样的人,这样想,发惠就做出了一生中最英明的决定。

“履癸,你带着王宫卫队,立刻赶赴灾区。”

“是父王。”履癸一点也没有迟疑,干净利索地答应了。

站在一旁的霍先生惊呆了,他怎么也不会想到,救灾,熄灭暴民怒火的大事,发惠会派个孩子去,履癸就算能干,现在也只有十六岁啊!货真价实是个孩子。不过想虽然这样想,霍先生嘴里却发出赞扬声,称赞发惠英明果断,富有创建性。

履癸当然不屑于搭理霍先生的赞扬,因为官场搞成这样,履癸也是不满的,毕竟江山是要交给自己的,而且看父王身体的糟糕程度,很可能交班过程会提前。如果自己接手的朝廷,官员都是酒囊饭袋,一切需要从来,岂不是大大地麻烦?因此,他对霍先生的过度贪欲是不满的。

接受旨意后,履癸带着王宫卫队就出发了,到达受灾地区后,他立刻做了一件轰动天下的大事。把主要负责救灾的官员召集到一起,当着当地民众的面,将他们统统砍了头,这一手狠辣,不但震惊了当地的官场,也让民众看见了希望,当时,**的民众散去了不少,随后,他又命令王宫卫队,把**民众领头的几个人抓起来,也当众砍了头,结果剩下的民众彻底散了,履癸用砍头的办法很快平息了灾民**,做法虽然狠辣,但是有效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功能呼出区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