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传说第四百四十七章
夏朝传说第四百四十七章,“够了,终大人此言谬矣。”桀听到这忍不住了,公开出来为赵梁站台,台下顿时一片肃静,自从桀远征丽州获胜归来,很多大臣都认为,他们过去看错了桀,其实桀是个有作为的大王,而且勇武绝伦,以一人之力,给朝廷争得了脸面,这样的本事,能力,在整个夏朝的大王中,并没有第二个,因此他们是信服的,感觉在桀的领导下,朝廷很快能够恢复往日的强大。还有些大臣一直对诸侯的反叛,对朝廷的无视而深感羞愧,但是自己是无能为力的,希望有个强势的大王出现,让诸侯们回到朝廷的怀抱,因此对桀的强势是欣赏的,而且这部分大臣并不是少数。
“天子,大王是上天认定的,他必须拥有绝对的权利,任何对天子的不敬,都必须受到惩罚,不管大王个人有什么错误,忠于朝廷大王是必须的。孤知道,终大人反对朝廷对诸侯加税,加赋,是担心诸侯重新反叛,脱离朝廷,孤可以实实在在地告诉众位爱卿。从今天起,任何诸侯,以任何理由背叛朝廷,朝廷的回答只有一个:无情地**,彻底剿灭。孤要让天下人知道,孤是天下之主,孤的话必须绝对服从。”
桀斩钉截铁地说,是在告诉大臣,他不但要对诸侯加税,而且不容更改,但是他也明白,并没有提到加税后,这部分银子做什么用。
终古没有想到,一年时间不到,他原来认识的大王消失了,变成了今天这个唯我独尊,说一不二的大王,知道以后和桀共事困难了,而且他身边还有赵梁这样的奸臣,就用目光扫视关龙逄,如果关龙逄也低头服软,朝廷就可能成为桀一个人的朝廷了。
关龙逄并非不想说话,不过他的思想认识比终古深刻,做事情的方式方法比终古老练。虽然他知道赵梁的提议是为了讨好桀,但是他的话也不无道理,蛊惑了不少大臣,就心理而然,他是赞成对诸侯加税的,一切就像赵梁说的,时间过去很多年了,少康时期给诸侯制定的税赋不合时宜了,的确需要修改,现在的很多诸侯管理地区已经富有了,他们又不对朝廷纳税,上贡的那点东西不过是皮毛而已。如此下去,对朝廷是不利的。事情明摆着,诸侯的实力越大,朝廷就越难以控制,最后形成尾大不掉是一定的。问题是,这部分加税,加赋要用在什么地方,如果是拿来改善民生,加固朝廷的实力,他是不会有意见的。而且他也相信,凭着朝廷现在的实力,桀的霸道,狠辣,没有哪个诸侯敢公然反对。但是如果用这部分加税的银子,修建猎场,供大王和贵族玩乐之用,那就危险了,因为享受的大幕拉开,如洪水猛兽,会越演越烈,最后难以控制,那样做的结果,会导致朝廷沦落,大王堕落,关龙缝知道任何一个大王堕落,都是从没有节制的享乐开始的,而且享乐是人的天性,一旦误入其中,没有人可以走出来。
桀是个聪明的人,聪明人走正路,可以把朝廷带入兴盛,如果走歪路,也可以把朝廷带入万劫不复深渊,他不知道桀最终会选择什么样的道路,但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只要走出第一步,就不会止步。因此他必须用道理来说服桀,而不是和他罗对罗,鼓对鼓的硬干。想明白了这一点,他在终古的注视下说话了。
“大王,臣支持大王对诸侯加税。”关龙逄这话刚刚出口,就让很多反对加税的大臣失望,他们认为,关龙逄在大王的威严下,妥协了,看来朝廷的正义要失去了,因此下面就传来嗡嗡的声音。
关龙逄对这一切视而不见,只管自己说自己的话。“臣以为,可以用这部分银子修缮早就不堪重负的城镇交通,污水处理,还可以拿出部分银子,给京城的穷苦百姓改善住房,他们居住的草房,冬天不能遮风,夏天不能挡雨。还有,京城的市场贸易因为不断增加,需要建设更大的市场,吸引更多的商人。”
关龙逄其实是在给桀下套,只要桀同意把这部分银子用来改善城市设施,民众生活,修建猎场就不可能了,因此他故意不提猎场的投入。
但是关龙逄小瞧了桀的智慧,他知道关龙逄的话,代表了很多官员的观点,多数官员并不同意用大把银子修建猎场,他也不想因为这件事,被多数大臣反对,因为这件事本身就是大事,修建猎场这样的工程,不是三年两年就可以完成的,因此投入也是陆续投入的。他现在的目的是让大臣不再反对对诸侯加税,至于加税之后的银子怎么使用,其实不需要通过朝堂研究,他只要把现在主管财政的官员,换成了完全听自己话的官员就可以了,因此就对关龙逄说:“丞相果然老成谋国,加税的事就定了,明天孤王下诏,通知诸侯从现在开始,他们每年上缴的贡赋,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上一倍,富裕的诸侯地区加两倍,甚至三倍,一切视情况而定,由丞相具体负责加税多少的诸侯名单。”
桀巧妙地避重就轻,没有说出加税的银子做什么用,因此想说话的大臣也就没有说话,原因简单,丞相,大王,一致要加税,反对也是徒劳。而关龙逄之所以没有追问,是不想和桀之间的关系闹太僵,再说了,使用朝廷银子,最终必须通过主管财政的官员,现在这个官员是个正直的官员,如果乱用银子,在他那里是过不去的,就因为这样思考问题,关龙逄不知不觉着了桀的道。
几天之后,朝廷给诸侯加税的通知就送达了诸侯手里,当然在诸侯队伍里掀起了巨大反响,虽然这些增加的税赋,不一定对某些诸侯是致命的,但是毕竟从自己兜子里往外拿出真金白银,遭到反对是一定的,但是面对实力强大的朝廷,无比狠辣的桀,诸侯们就是想反对,也不敢公然说出来,谁都明白,桀既然要这样做,就不会给他们讲道理的机会,但是就这样吞下苦果,心理也不甘,于是一些中小诸侯就不约而同地来到商邑,求教商候了。
此时的商候由于主癸去世换成了商汤,历史由此翻开新的一页。商汤做事低调,城府深,有洞察力和政治远见。本来因为桀的上台,朝廷在国家治理上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汤多多少少感觉自己的宏图有些暗了,因为他明白,一个政治清明,经济强大的朝廷是难以撼动的,何况朝廷上还有关龙逄,终古这样的能臣,因此安心治理好自己的管辖区域是最好的决策,但是桀通过冒险,征服了丽州,让整个世界惊呆了眼球,汤却从桀身上,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
一个做大王的人,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干,勇武,居然背着朝廷大臣,轻兵简从,冒险出征,虽然最后胜利了,但是在汤来说这样的胜利不值得庆贺和赞赏,他认为一个真正聪明的大王,怀揣的是社稷,而不是个人荣辱,汤被桀的行为点醒了,感觉朝廷又会有大事发生。果然,不久之后,密探送来朝廷官场的消息,知道桀获胜之后,权利达到了顶峰,而关龙逄的权力在不断下降,这让汤暗暗高兴,他知道,一个自负的人,一旦权利过大,不受约束,最后就是脱缰的野马。结果,时间不长,汤就知道了,桀因为要建猎场,和终古等大臣发生了冲突,关龙逄虽然采用迂回的方式表示了反对,但是桀对诸侯加税还是获得了通过,汤觉得机会要来了,事情明摆着,给诸侯加税,诸侯自然不会高兴,汤并不害怕朝廷自身有多强大,最害怕的是,诸侯甘愿听从朝廷指挥,这样一来,朝廷就可以集众人的力量,无坚不摧。桀刚刚取得了对丽州的胜利,自以为天下无敌,自毁长城地伤害所有的诸侯,如此一来,朝廷的凝聚力散了,以后只要桀继续做下去,会让更多的诸侯背离朝廷,只要没有诸侯大树遮阴,汤并不认为桀的朝廷会稳固,他现在要做的是卧薪尝胆,等待机会。因此,当诸侯们气愤填膺,摩拳擦掌准备对抗朝廷的时候,汤反而无动于衷,故意表现的和别的诸侯不一样。前来探听消息的诸侯,看见汤这副平常心的样子,失望了,纷纷离去,在他们看来,主癸死去之后,新换上的当家人商汤胆小如鼠没有继承主癸遗志的雄心壮志,看起来商候这个领袖的位置要换人了。
其实汤这个做法,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主意,还有他的两位高参伊尹和仲虺的建议,读点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两个人是商朝兴起的巨大功臣,尤其的伊尹,被誉为古代第一名相。
伊尹出身奴隶,很多人一提到奴隶,就觉得出身低贱,苦难异常,其实这是个误解,就像出身贵族家里的人未必都有钱有势一样,出身奴隶家庭的人,不一定都穷的叮当乱响。奴隶社会的人当中,有一种奴隶非但不穷,还比很多城市市民有钱,有地位,这种家庭的人,就是有一技之长的把头,机师和某个行业有专长的人。因为奴隶主,多数不会从事具体劳动,因此只能指靠麾下的奴隶来为自己创造财富,而散沙一片的奴隶只有在有人管理的情况下,才可能发挥出本身潜能,规规矩矩做工,这个时候,主人自就会在奴隶当中,挑选能干的奴隶充当打头的,这些打头的,做管家的,其实也是奴隶主,他们本身享受的待遇,根本就不是一般城市贫民能够比的。还有一种人,本身有特殊的技能,这样的人,奴隶主也是不会亏待他的,因为许多事情,离开他们不行。所以不管你是什么身份,只要你有吃饭的本事,你就比一般人生活的好。
伊尹的父亲是个杀牲口的奴隶,技术一流,而且他不仅仅会杀牲口,还会做的一手好菜,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厨师。在当时,这个手艺可不得了,这不仅奴隶主需要吃的美味佳肴他会做,而且一旦来了贵客,必须弄出可口的佳肴。奴隶主虽然有钱,可以买来很多食料,但是没有高明的厨师,这些东西就变不成美味佳肴,因此,伊尹的父亲这门手艺就不得了了,何况他拥有的不是一门手艺,是两门,哪个做主人的,敢慢待这样的奴才?何况伊尹的妈妈也不是一般的奴隶,会纺纱织布,她纺出的细沙又轻又结实,是做上等布料的精品,尤其是公主小姐离不开的东西。大家想想,这样的奴隶会受到慢待?
伊尹是幸运的,出生在这样的奴隶家庭,从小受到的教育肯定不是只为了吃饱,穿暖,因为他们家里不缺少吃穿。
八
一个人不缺少吃穿用度,又能接受教育,出身低贱,精神上受到压迫,这样的人,要么自暴自弃,要么强烈反弹,要改变出身,幸运的是,伊尹属于后者。因为青少年的储备足够,加之天资高,所以从小拥有了大志是一定的。
成年后的伊尹,很快知道,他想改变命运,靠自己单打独斗不行,靠穷哥们不行,因为身边的穷哥们目光短浅,今朝有酒今朝醉,谈论的事情无非是吃的饱一点,活干的少一点,所以他必须脱离这样的群体,靠近贵族上层,这个想法在当时等级森严的社会中,其实很难,但是一个人只要有心,还是会找到机会的。很快他看出了门道,因为他发现,有个职业容易接触到社会上层,这个职业就是厨师。因为贵族普遍讲究吃穿,讲究社交,喜欢在家里做排场,招待同僚。他全家是有莘族的奴隶,有莘族又是当时的名门望族,出身高贵,有莘族姑娘普遍长得漂亮,自然就成为贵族娶媳妇的首选,所以主人的家里经常来诸侯一类的贵族。伊尹的目光就瞄准了诸侯贵族,如果在这些人里,遇到了有志向的诸侯,投靠他们,或许机遇就可以来了。
因此伊尹就像父亲学习做菜,一个有心学,一个卖力教,伊尹又非常聪明,当然就是水到渠成了,一年之后,伊尹的厨艺超过了父亲,于是一次有莘族主人招待客人的时候,伊尹父亲故意装作生病,派儿子来顶班,虽然主人生气,但是没有办法,只能让伊尹上阵,但是让主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新厨师,不但菜做的好,嘴上还会说话,得到了来客的一致夸奖。从此以后伊尹就代替了父亲做厨师,而父亲又回到了专职杀牛的行业中了。
在有莘族的主要客人中,就有商汤,那个时候汤正在追求氏族主人那既美貌又贤淑的公主,通过侧面观察,伊尹很快对商候这个新主人产生了好感,感觉他沉稳,有城府,虽然在闲谈中竭力掩饰自己的志向,但是言谈中,还是有所流露,当时伊尹就打定了主意,追随汤,争取成为新主人的左膀右臂。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预备的,不久,两家开始了谈婚论嫁,而且很快定了婚期,因为汤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谈恋爱,所以要早一点把心仪的女子娶回家中,有莘族主人也想把公主快一点嫁出去,一个是公主年纪到了,一个是商候是年轻一辈中的翘楚,又继承了主癸的偌大家业和爵位,更何况诸侯中,商候的实力是数一数二的,公主嫁给这样的侯爵,当然是前途无量。伊尹知道,自己的机会到了,拼命地讨好公主,经常给她做特殊爱吃的菜肴,借着一次送菜肴的机会,伊尹对公主袒露了心声,告诉公主,他最愿意伺候的主人是公主,因为公主高贵漂亮。还贤惠。正所谓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公主是人,当然愿意听恭维话,何况伊尹的恭维话听起来舒服而不肉麻,就决定,出嫁的时候把伊尹带走。
那个时候,贵族人家是讲究陪嫁的,珠宝首饰不算,还要有奴隶,伊尹可以以奴隶的身份做公主的陪嫁,跟从公主嫁过去,虽然老侯爵也舍不得伊尹的厨艺,但是宝贝女儿的请求,怎么好意思拒绝,因此伊尹的谋略得逞了,顺顺当当地跟随公主来到了商地,做了侯府的专用厨师。
第一步成功了,就要走好第二步,因为伊尹的志向不是做个好奴隶,是要做汤的左右手,帮助汤成就大业。但是这一步是不好走的,因为当时没有科举,普通人想做官,必须有人举荐,而被举荐的人,身份是绝对重要的,按照当时的法律和社会规则,奴隶是不能被举荐的,做官是不可能的,伊尹想做官,只能自己举荐自己,他必须在这上面做好文章。
汤因为在创业阶段一直忙于工作,很少回到府里和公主一块品尝美味,伊尹就找机会,一次,伊尹对公主借口说侯爵忙于工作,身体亏欠,需要大补,做了碗鲜美肉汤,请求公主送过去,公主则因为身怀六甲,身子倦怠,就想让丫鬟送过去,伊尹就自报奋勇拦下了差事,主动给汤送过去了。当时汤正在办公室里阅读文件,闻到了汤味的鲜美,加上肚子的确饿了,一口气把汤喝了,喝完后是赞不绝口,因为他从来没有喝过这样美味的汤,就问伊尹汤叫什么名字。
伊尹想了想,告诉汤叫神仙汤。
汤感觉奇怪,不知道伊尹为什么取这样的名字,伊尹就打开了喉咙告诉伊尹。“侯爷,是不是喝完了汤,有股飘飘然的感觉?”
汤稍稍想了会,点点头。
“那就是了,因为这个汤不仅味道鲜美,还有大补的作用,像侯爵这样勤于政事,废寝忘食的人,身体容易虚弱,所以需要大补。吃饭喝水和治理国家,某些地方是相通的,缺什么补什么,身体会壮实,思维会敏捷。”
看见伊尹把做饭和治国联系在一起,汤不由自主地瞥了伊尹一眼,心理就生出了感慨,感觉商地虽然人才济济,但是拥有大格局的相才却没有,他想补上这个缺口,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人,伊尹的话,触动了他的灵魂,因此就决定和这个厨子多说几句。
“除了汤,你还有什么拿手的菜肴?”
看见汤终于愿意和自己说话了,伊尹不会放过机会,就说:“会做的不多,不过像东海的黄鱼,太湖的鲟鱼,天上的草菇,莲花池的云片,灰熊的熊掌,秃鹫的舌羹到也能够做。”
汤虽然不是贪吃的人,但是伊尹说的这些美味,他不用说吃过,连见也没遇见过,因为这些东西商地不产,就产生了吃的欲望。“如果大师傅有空,不妨一一做来,让本候也品品人间美味。”
“侯爷虽然尊贵,但是不好意思,这些东西在侯爷的辖地没有,因为侯爷管理的地盘太小。如果侯爷是大国天子当然不是问题。”伊尹说完不往下说了,这话虽然带有挑逗的意味,却是犯戒的,因为天子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的,就是有这个心思也是叛逆,因此他必须看汤的反应。
“你说的没错,侯爷和天子的距离十分遥远。”说完这句话就不肯往下说了,只是低头沉思。
但是对于伊尹这就足够了,因为汤没有斥责他,说明他已经猜到了汤的心思,汤的确不甘于做侯爵。就说:“现在吃不到,不代表将来吃不到。只要侯爷目光深远,志向坚定,广收天下民心,不拘一格使用人才,侯爷的属地就会变得越来越大,到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只有天知道。不用说吃到这些美味,就是吃尽天下美味也不算难事。”
这次轮到汤吃惊了,因为他听出了伊尹话里有话,心想一个厨子,为何有如此的鸿鹄之志?难道自己走眼了,大才就在身边?这样一想,就要仔细打量伊尹了。“看来伊先生看来不仅善于烹饪,还熟知政治,只是不知道伊先生是如何看待眼下朝廷的。”
“外强中干。”伊尹做出了回答。
“何以见得?”汤虽然同意伊尹的看法,还是故意去问为什么,因为他想看看,伊尹是不是真懂政治,了解历史。
“一个朝廷的强盛,不仅仅看他拥有多少军队,占有多大地盘,大王本人是如何强横。更要看民心所在,政心所在。夏朝延续到今天,已经十七世,自从少康复国之后,真正有作为的大王不多,昏君,庸君不少,就算少康先王的基石打的牢固,也经不住这样的挥霍,这是大势,眼下的大王桀,看起来霸气十足,人也聪明,但是少大义,缺仁德,他冒险攻占丽州,不是抚恤被捕的官员,贵族,而是统统杀戮,制造无人区,这岂是圣君应该做的?虽然因为他的淫威,让某些诸侯恐惧,暂时归附,但是这种归附是阳奉阴违的,不是出于真心,只要朝廷有任何风吹草动,背叛就会如野草,一发而不可禁止,治理天下要靠威德,而不仅仅是威。故此小民断定,这样的政权众叛亲离只在咫尺之间。”
听见这样的一席话,汤的感觉是无比畅快,眼明心亮,因为他不止一次地问自己:夏朝的天下可以反么?答案是模糊的,现在有了伊尹的斩钉截铁的答案,毫无疑问,坚定了信心,因此就激动地对伊尹说:“先生做厨师屈才了,如果先生不弃,本候愿意把先生留在身边,随时候教,不知道先生以为如何?”
汤的话,是伊尹盼望已久的,明白自己找到了明主,可以一展所学了。因此,当桀准备对诸侯加税,消息传来,两个人就击掌欢呼,都觉得桀在找死。因为他们知道,自从桀做大王之后,很多诸侯本来就不是真心归附,只是迫于桀的淫威。如果桀能够好言安抚,真心对待,他们或许可以回心转意,毕竟朝廷是正宗王朝,大家还是在乎这个的。如今他却紧怕他们抱紧朝廷,生生往外推,这无疑是在抱薪救火,自寻死路了。因此伊尹对汤说:“侯爷这个时候要低调,要做缩头乌龟,让桀把火撒在更多诸侯身上,如果小民所料不差,一定有诸侯不会遵守桀的旨意,桀本来就迷信武力治国,又喜欢炫耀武力,自然不会放过征讨诸侯的机会,这样一来,就是压迫越厉害,反抗越猛烈,等到大家受不了他的压迫,桀的死期就到了。”
“然,先生说的没有错。但是孤想,先生可以试探诸侯,问问他们,都有多大决心抵抗朝廷,包括武力。如果诸侯们只是打嘴炮,骂大街,那就算了,如果没有和朝廷一战的勇气,那也算了,因为商地自己也没有这个力量。”汤对伊尹说。
伊尹点点头,他明白了汤的用意,故意激怒他们,如果在激怒的情况下,大家并没有抱团进行武装反抗的想法,说明此刻用武力对抗朝廷,根本就不是时候,不如做个听话的诸侯,免得桀早早把火烧到自己身上,因为历代商候在商地进行的民心投送,仁德治理,已经遭至桀的猜疑,桀知道汤在和自己争夺民心,岂能不防备?何必再增加桀的疑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