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歌的怒潮与火的洪流 二
歌咏日的声浪尚未平息,暮色已悄然降临。当夕阳的余晖恋恋地镀在武昌汉阳门斑驳的城堞时,黄鹤楼下,却已汇聚成一片由人潮与烈焰组成的、沸腾的"火海"。
三日前,日军飞机刚刚轰炸了汉口车站,炸死炸伤平民两百余人。此刻,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涌动着复仇的怒火。
成千上万的武汉市民,扶老携幼,从三镇每一个角落涌来。他们中有穿着长衫的教书先生,有粗布短打的码头工人,有扎着麻花辫的女学生,还有拄着拐杖的白发老者。每个人手中都紧握着自制的火炬——有用竹竿缠着棉絮的,有用铁皮罐头装着煤油的,甚至有用破布裹着松脂的。火苗在晚风中猎猎跳跃,噼啪作响,将每一张写满坚毅的面庞映照得通红。救亡的炽情,如同这万千火炬,熊熊燃烧。
"看那边!"一个戴着眼镜的青年指着江面惊呼。只见数十艘小渔船正从对岸汉阳驶来,每艘船上都站着十几个手持火把的渔民,他们的身影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摇曳,宛如一条浮动的火龙。
四五十万人秩序井然地在黄鹤楼下集结。警察和童子军组成的纠察队来回奔走,维持秩序。黄鹤楼巨大的剪影仿佛一座即将喷发的火山,而那万点跳跃的金红火焰,便是它体内奔涌咆哮、不可遏制的炽热岩浆!
突然,远处传来一阵清脆的军号声。**开始的号令如同点燃了地火。散落的星火瞬间化作条条奔腾的"炎龙"!它们沿着古老的蛇山脊梁蜿蜒攀升,如同金色的血脉在暮色中贲张!
队伍最前方,是三百名穿着整齐军装的青年军官,他们高擎着火把,踏着正步,唱起了新编的《保卫大武汉》:"武汉是我们的心脏,武汉是我们的堡垒..."歌声雄浑有力。
当夕阳最后一抹金红彻底沉入西山,天地陷入短暂的混沌。骤然间,数道雪亮刺眼的探照灯光柱如利剑般劈开黑暗!这是驻军特意调来的防空探照灯,此刻与地面上几十万颗狂舞的金星猛烈碰撞!这光与火的狂想曲,将巍峨的黄鹤楼映照得通体透亮,金碧辉煌,宛如神话中涅槃的凤凰,向天地宣告着一个古老民族的不死之魂!
新安旅行团的少年们,高擎火炬,挺起胸膛,如尖刀般楔在**队伍的最前列。这些十二三岁的孩子,穿着统一的蓝色制服,稚嫩的脸上写满与年龄不符的坚毅。他们踏着坚定的步伐,一人领呼,众人齐应,清越的童音穿透夜空:
"同胞们!我们在做什么?"
"我们在举行火炬**!"
"我们为什么要**?"
"为了唤起全民!保卫大武汉!为了抗战到底!迎接最后胜利!"
这充满仪式感的战歌问答,如同擂响的战鼓,撼人心魄!临街的窗户次第洞开,无数市民涌上街头、攀上屋顶,汇入这呐喊的洪流。一个裹着小脚的老太太,在家人的搀扶下颤巍巍地站在凳子上,举着油灯跟着呼喊。人潮越聚越厚,如同百川归海,向着光明的核心奔涌!
**队伍行经之处,歌声便如影随形!从黄鹤楼到武汉关,十里江滩已被火把与人群彻底点燃。更令人窒息的奇观在江心!大小船只——从笨重的货轮、灵巧的渡船到简陋的舢板,密密麻麻,几乎覆盖了江面。船上同样站满了手持火炬的**儿女!数千人立于甲板船头,迎着浩荡江风,放声高歌!鼓声、锣声、震天的口号、雄浑的歌声,与滔滔江水、轮船的嘶鸣交织成一曲撼天动地的交响!
"你们看那艘大船!"一个女学生指着江心惊呼。只见一艘挂着万国旗的英国商船上,十几个中国船员正站在甲板上挥舞着火把,用粤语高唱着《义勇军进行曲》。岸上的群众立即报以热烈的掌声和欢呼。
岸上,万千观众隔江伫立,掌声、欢呼声汇入这天地间最雄浑的乐章!一艘艘载着烈焰与战歌的船只,劈开墨色的江水,朝着共同的目标坚定前行。极目远眺,百舸争流,宛如一条条燃烧的金色巨龙,在深沉的江面上御风遨游!船在破浪,人在高歌,声浪气吞**,回荡在浩瀚天宇与无垠江波之间!
在汉口江汉关钟楼顶层,郭沫若、田汉、洪深等文化界人士正凭栏远眺。这座哥特式建筑的钟楼,此刻成了最好的观礼台。
"看!快看那边!" 郭沫若立于高埠,指着那满城跳动的金红,兴奋地抒怀,"万点星火!不,是燎原之火!把江城之夜烧成了白昼!"这位《女神》的作者激动得语无伦次。
田汉的目光则死死锁住江心那壮阔的"龙阵",声音里满是激动:"真正的**,不在岸,在水!看那火龙戏水,听那江上战鼓!"
洪深凝视着这宛若太平盛典般的景象,喟然长叹:"若非身处国难,谁人敢信,这万民同炬、火龙游江的盛景,竟是救亡图存的呐喊?这分明是河清海晏时的龙舟竞渡,才有的气象!"
田汉由衷慨叹:"这燎原之火,早已烧穿了我们的图纸!何曾想,家家户户,箪食壶浆以迎义师!队伍越走越长,火把越烧越旺!民心所向,即是滔滔长江,谁能阻挡?!"他说着说着,声音哽咽起来。
郭沫若心潮激荡,难以自持。他俯瞰着脚下这座在血火中淬炼、在歌声中重生的城市,俯瞰着江面上那象征民族不屈精魂的火龙,激动不已:
"武汉!辛亥首义之城!北伐铁血之地!看啊,它未曾死去!它在烈焰中涅槃,迸发出更璀璨的战斗青春!这满城的火炬,是胜利的曙光!这震天的战歌,是新中国诞生的啼哭!燃烧吧,火炬!烧得更旺!更亮!呐喊吧,同胞!吼得更响!更烈!让这光与声,撕裂这沉沉黑夜,迎接那必将到来的——黎明!"
就在这光与歌的巅峰时刻,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童音,在宁绍码头陡起:
"号外!号外!惊天捷报!台儿庄大捷!国军歼敌逾万!......"
众人霍然转头!只见一个小报童,背着沉重的布袋,手里高擎一摞《中华日报》《武汉日报》,窜上码头石阶,嘶喊这石破天惊的消息!行人争抢报纸,借着跳动的火光,贪婪地阅读,狂喜地呼喊:
"快看!是李宗仁将军!"
"老天开眼!开战以来头一遭的大胜仗啊!"
捷报如同野火般迅速蔓延。**队伍中突然爆发出一阵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有人把帽子抛向空中,有人相拥而泣。一个穿着中山装的中年男子跪在地上,对着北方连连磕头,嘴里念叨着告慰阵亡将士的话语。
"台儿庄!大捷!" 田汉猛地攥拳,眼中爆射出狂喜的闪电,"天助中华!宣传周方兴未艾,便送来这煌煌捷报!岂止锦上添花,简直是烈火烹油,星火燎原!"
郭沫若同样激动欲狂:"数月阴霾,终见朗日!此乃正面战场破天荒之大捷!民心士气的定海神针!抓住它!要大书特书!让这捷报,乘着我们宣传周的东风,席卷武汉,激荡神州!"
他转身对身后的青年们喊道:"快!立即组织宣传队,把这个消息传遍武汉三镇的每一个角落!要让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我们能够战胜侵略者!"
此时,江面上的船只开始有节奏地鸣笛,汽笛声此起彼伏,与岸上的欢呼声交织在一起。不知是谁带头唱起了《义勇军进行曲》,很快,数十万人齐声高歌的声浪,如同惊涛拍岸,震撼着长江两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