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八集军法 第0916章 朝鲜与辽东
李鸿章签署了马关条约,大妈太后批准了换约,甲午战争算正式结束,18940801~18950417,为时8.5个月,含休战期21天,大清惨败。
实际,此后日本仍经历了10个月的据台战事,甲午战争才真正结束,容后再补。
这得清账。
甲午战争主要责任人,一般认为:首先是帝党,即光大爷及其业师翁同龢等,想借战全面复权。
其次是后党,即大妈太后羽翼,含总衙与军机处,借60寿辰大庆,干扰、破坏了战争进行的各方面正常运转。
大名鼎鼎的李中堂、李经方父子,顶多列第三,从属于后党,如不能签约,置帝都于战火之上,恐怕真只有回国受死了!
10年以前,他在天津签署中法和约,尚有无数怨言,也许认为自己与伊藤博文签的天津朝约才够羚羊挂角。
到这两人第二次签约马关,**已名正言顺独立了,自己的北洋陆海军覆没,中国也失去了辽东半岛与台湾,旋因三国干涉还辽,在赔款基础2亿两上,又加赎金3000万两…
问中堂大人,还有什么怨言可说?难道不是高估了自己吗?平生就恨二赤,就恨海军二赤,能裱糊成这样,不亦正果吗?
我们的历史,对这样的人物多有庇护,谓刑不上大夫,个人也不打算明辨他们。
由于多学科的作用,近年史学都不偏大人物,流行小人物在大事件中的命运,在下颇为认同,所以重点记下他们的结果。
其实,他们在历史生活中也不算小人物了,起码手下都有1营人马,或是1艘战舰。
真的小人物,怎么会有这些?更无关于战争的起源、进程、转折、结局的。
所以,他们不是真正的小人物,而是小把戏,卡拉米,跑龙套的角色。
用他们来为失败的战争作结,是不是有些过分儿戏了?
好吧,不扯了。
第一名叶志超,叶大呆子,直隶提督,1895年3月休战以后,即被押解到京,交刑部审讯,提纲是不是光大爷亲自拟定的,就不知道了。
作为最早的总指挥,他惧怕正面交锋而一退再退,毫无斗志,竟至带坏整个**和辽东战场战局。
这是日寇说他的,毫无斗志,假如他在牙山撤退到公州后,选择抗登陆,与聂士成各挡一面,也许就能造成咱们现代所看到的夹击汉城态势。
叶志超作战勇猛,并不畏死,何至于滚雪球到如此地步,不得而知——李鸿章2路增兵**,也是听取了他的建议上策,但要过多牵扯李鸿章如何部署就不需要他这个战场总指了。
甲午战争为期不长,但来势之猛、缠斗之烈、进展之速、目标之大,不仅超出了他的想象,也超过了所有人的预判,尤其是日寇自己的计划,仅仅3个月就把战争推出了**,进到了大清境内。
尽管半岛防守是军事著名难题,但如果没有叶志超的一再撤退,日寇是断难实现——日寇不仅越过了鸭绿江,还**了**第二次甲午农民起义和所有亲中势力,使大清在**再无抓手。
所以,叶志超的责任罪无可逭,被判了个斩监候,现代的死缓,李中堂是肯定想尽了办法抢救,第二年1896被赦免回原籍老家,不准留用军中。
1900年获释,次年去世,终年63岁。
北路增援入朝的盛军卫汝贵、毅军马玉琨、奉军左宝贵、练军丰盛阿,除平壤牺牲的左宝贵、激战大平山的马玉琨外,无一幸免,均被收押审判,结局出人意外。
盛军总兵卫汝贵,为沿途撤退、特别是析木城一战出逃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据一八九五年一月十六日刑部上渝:
“卫汝贵,平日待兵刻薄寡恩,毫无约束,此次统带盛军,临敌节节退缩,贻误大局,并有克扣军饷,纵兵抢掠情事,罪状甚重,若不从严惩办,何以肃军律而儆效尤?卫汝贵著:倚律论斩,即行处决。”
同日被斩于:帝都菜市口,此时尚未休战。
丰升阿,镶白旗护军统领,战场位置靠后,主要是放弃岫岩防守,丢失了10门大炮,革职交刑部治罪,得吉林将军长顺电请:留营效力,获准。
嗣后,随长顺反攻海城,率部战于海城北双山子,因功改判:军台效力,赎罪。
光廿四1898加恩释回,交武卫中军大学士荣禄差遣,次年赏副都统衔,充库伦办事大臣,1906授镶黄旗汉军副都统,1909补密云副都统,旋卒,依例赐恤祭葬。
金州、大连湾、旅顺战役中:
赵怀业提督,未放一枪一炮,丢弃大连湾炮台群,领3000多步骑逃跑,交刑部议处,并查抄家产,结局:不详。
卫汝成,记名提督衔总兵,奉命驻守旅顺白玉山北侧元宝房一线,竟然弃兵乘船跑到烟台,以逃跑罪革职治罪,查抄家产,但未被捕获,后亦不知所终。
卫汝成是卫汝贵亲弟,哥俩儿,亲哥惨死后可能被放水了。
黄仕林总兵,在旅顺接战时,率先由老蜊嘴海岸炮台易服逃走,以逃跑罪论处,被判:斩监候。
旋以银3万两贿赂荣禄,竟获开释,官复原衔,授武卫军统领。
被判死缓的斩监候们,看来得花大钱托人找关系,只要找对了资源,巴结上大红人,不仅可保命还可保原衔,换个地方继续做官。
荣禄大人,辛酉政变中崛起的大妈红人,此际不知救了多少刀下亡魂,也算功德无量了,他的故事将在下卷中展开,见谅。
总之,此时不能再找李中堂了,他只能保住一两个头面人物,其他的小人物得改换门庭了。
当初,李中堂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超越师傅曾国藩,功夫也在这上面,现在是身败名裂,被打回了原形,准备遗臭万年吧!
淮军,这支起源于湘军,搞发于上海、披着北洋外衣、鼎盛于天津卫的汉人地方武装,终于还是没有逃脱覆灭的命运。
这就是,弟子不必不如师的地方、的时候、的实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