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日若翻脸美国是否出兵?普京回应语惊四座!
中日一旦摊牌开战谁会站在中国一边?谁又会支持日本?近日,普京说了一句话,让躁动不安的日本举国都震惊了...
普京到底说了什么,打死你也想不到
下载军事头条看全部文章
我们的战歌多嘹亮

第44章 香烟纸上的太行旋律

办公室骤然安静下来,只留下雨后清新的空气和桌上那两张承载着千钧重托的香烟纸。送走了那带来太行山烽火气息的年轻人,冼星海的心潮却久久无法平息。桂涛声讲述的每一个战斗故事,描述的每一幅壮丽图景,战士们高唱的每一句旋律,民兵小屋透出的那缕微光……都在他心中激荡、回响、燃烧。他缓缓走到钢琴前,轻轻掀开琴盖。手指拂过微凉的琴键,仿佛触摸到了千里之外太行山的脉搏。窗外,夕阳的金辉彻底染红了梧桐叶的脉络,也染红了他面前空白的五线谱稿纸。

他坐下,闭上眼睛,让脑海中的旋律如潮水般奔涌。片刻后,他的手指坚定地落下,一串饱含着深情、力量与必胜信念的音符,如同战士冲锋的号角,铿锵有力地在这间弥漫着烟火气的小小饮食店办公室里响起。

昙华林的庭院里,树下,廊檐下,各个附属团队的文艺战士们正挥汗如雨地进行着排练。歌声、朗诵声、器乐合奏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股巨大的的抗敌声浪。他们是为即将到来的“七·七”抗战周年纪念日做准备,要把抗战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用最直接、最感人的方式,播撒到民众心中。

楼上,一间挂着“厅长办公室”牌子的房间里,郭沫若刚刚放下毛笔。墨迹未干的宣纸上,是他为广州《救亡日报·诗歌节纪念特辑》激情挥就的题词:“以血写诗,以诗抗战!” 八个大字,力透纸背。他站起身,踱到窗边,推开木窗。楼下院子里,那些年轻而充满活力的身影,那些激昂的歌声和呐喊,如同无形的鼓点,敲击着他的心弦。他忽然觉得,楼下这鲜活的一切,不正是为他刚刚写下的“以诗抗战”所作的、最生动激昂的“谱曲”吗?这份感触让他心潮澎湃,难以自抑。他信步走出办公室,穿过忙碌的走廊,径直走向冼星海的房间。他想去听听,这位以勤奋和激情著称的音乐家,最近又谱写了怎样的战歌。

冼星海的办公室堆了不少乐谱和书籍。此刻,他正深陷在钢琴前,手指在琴键上反复弹奏着几个小节,另一只手握着铅笔,在摊开的稿纸上飞速修改着音符。他的全部心神都沉浸在旋律的构建中,以至于郭沫若推门进来,他竟浑然未觉。直到脚步声近前,他才猛地一惊,抬起头,赶忙起身,脸上带着被打断的歉意和一丝未褪的专注:“啊!郭老!您来了?快请坐!”

“谱的什么曲子?听着这前奏,就很有气势啊!”郭沫若饶有兴致地走近,目光落在钢琴架上的稿纸,那上面涂改的痕迹,显示着创作者反复的斟酌与澎湃的激情。

“是一首新歌,叫《在太行山上》。”冼星海的声音带着一种特殊的郑重,“这是应一位从太行山敌后游击队来的战友的请求创作的。他在那里亲眼目睹了军民浴血奋战的壮烈,希望有一首歌,能唱出太行山的魂魄,唱出战士们的决心!”

“《在太行山上》?好名字!”郭沫若的眼睛亮了起来,“太行山,那是我们抗战的脊梁啊!星海!唱给我听听!让我做你这首为游击队员写的战歌的第一个听众!”

冼星海脸上露出笑容,但随即又有些为难:“郭老,这是一首二部合唱曲。我一个人唱,效果恐怕出不来……”

“哦?二部合唱?”郭沫若捋了捋长衫,“那确实需要配合。怎么,想拉我老头子下水?”

“正是!”冼星海眼中闪烁着热切的光,“郭老,您唱二声部,我唱一声部,咱们来一次合唱怎么样?您感受一下这旋律的力量!”

郭沫若闻言哈哈大笑,连连摆手:“星海啊,你这不是为难我嘛!我这把老嗓子,唱唱旧诗还行,在线谱上直接唱词?这可是个技术活,我这水平可够呛!”

“没关系的,郭老!”冼星海连忙解释,语气带着鼓励,“您不用看谱,跟着我的旋律走,跟着感觉唱!二声部主要是和声烘托,您的声音浑厚,一定没问题的!试试看?”

看着冼星海眼中燃烧的创作火焰和那份不容拒绝的恳切,郭沫若也被感染了。他捋起袖子,爽朗一笑:“好!那就陪你疯一把!开始吧!”

冼星海坐回琴凳。他的手指沉稳有力地落下,一串低沉而充满召唤感的前奏音符,如同太行山麓低沉的脉动,从琴键上缓缓流淌出来,瞬间充满了小小的房间。前奏过后,冼星海微微仰起头,胸腔共鸣,用他特有的、饱含深情的男中音唱出第一声部,那歌声仿佛带着太行山清晨的朝露和万丈光芒:

“红日照遍了东方——”

几乎是同时,郭沫若那标志性的、浑厚而略带川音的嗓音,带着一丝生涩但无比投入的激情,自然而然地跟随着旋律的指引,唱出了二声部的和声:

“……照遍了东方——”

紧接着,冼星海的声音更加昂扬:“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

郭沫若的声音也努力拔高,与之应和:“……纵情歌唱!——”

“看吧!千山万壑,铜壁铁墙!”

“……铜壁铁墙!”

“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燃烧在太行山上!”

两个声部,一个主旋律清晰明亮如号角,一个和声深沉厚重如大地,在狭小的空间里交织、碰撞、融合!那并非完美的专业合唱,郭沫若的节奏偶有迟疑,音准也并非无可挑剔,但恰恰是这份带着文人气质和真挚情感的“非专业”演绎,赋予了歌声一种原始而磅礴的生命力!歌声撞击着墙壁,在房间里回荡,充满了令人血脉贲张、热泪盈眶的力量!郭沫若眼神放光,他被这旋律彻底点燃了!一曲唱罢,两人相视片刻,竟不约而同地朗声大笑起来!

“好!太好了!星海!”郭沫若激动不已,“这歌,有山的气魄,有火的炽热,更有我们民族不屈的魂魄!它一定能响彻云霄!”

初稿在激情中诞生,但冼星海并未满足。他需要更广泛的试唱,需要听到不同声音的演绎。他立刻找到了同在三厅大院居住的孩子剧团团长吴新稼。孩子们纯净而充满希望的童声,或许更能唱出这首歌里蕴含的光明与未来。

“吴团长,打扰了!”冼星海开门见山,眼神热切,“我刚谱好一首很重要的歌,《在太行山上》。想请孩子们帮忙试唱一下,找找感觉。麻烦你安排一间安静点的房间?”

吴新稼看着冼星海手中的稿纸,又看看他眼中不容置疑的期待,略一思索:“行!我把接待室腾出来给你用!不过……”他有些不好意思地搓搓手,“星海同志,咱们孩子剧团的孩子,年纪都小,最大的才十几岁,音乐基础有限,简谱都还认不全呢,怕耽误你的事。”

“不要紧!完全不要紧!”冼星海毫不在意,“我来教!一句一句教!孩子们的声音天然纯净,他们的感受力往往是最直接的!我相信他们!”

吴新稼很快叫来了两个男孩子。冼星海让他们试着哼唱了几句旋律,微微皱了皱眉,对吴新稼说:“吴团长,这首歌是精心设计的二部合唱,需要高低声部的配合。只有男声,声音层次太单一了,效果恐怕出不来。还得麻烦你,再找三个女孩子来试试?”

“没问题!”吴新稼立刻转身去叫人。不一会儿,三个扎着小辫、眼神带着好奇和些许羞涩的女孩子——鄂道清、彦玉珍、许玉珍,被带到了冼星海面前。

“来,孩子们,别紧张,跟我学。”冼星海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他坐到钢琴前,先弹奏了一个简单的音阶让孩子们开嗓,然后开始教唱第一句:“红日照遍了东方——”

孩子们稚嫩的声音跟着响起,那份认真劲儿让冼星海很是欣慰。然而,刚唱了两句,冼星海就停了下来。他环顾了一下这间虽然腾空但依然显得局促的接待室,果断地一挥手:“不行!这房间太小,声音憋在里面,舒展不开!也感受不到那‘千山万壑’的开阔!走!孩子们,吴团长,咱们到外面去!到门前的空地去唱!”

于是,一行人转移到了昙华林门前那片被高大梧桐树荫遮蔽的空地上。阳光透过叶隙洒下斑驳的光点。冼星海站在孩子们面前,如同一位即将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他开始一句一句地教唱,耐心地纠正着音准和节奏。他挥动着手臂,引导着孩子们声音的起伏:

“红——日——照——遍——了——东——方——”

“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

稚嫩却无比清亮的童声,在夏日的微风中飘扬起来。起初还有些参差不齐,但在冼星海充满感染力的引导下,渐渐汇成了一股虽然不够雄壮、却格外纯净、充满希望与光明的清流。路过的三厅工作人员纷纷驻足,被这奇特的“露天课堂”和那充满力量的旋律所吸引。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功能呼出区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