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两车军工物资惊动军区和区委
宋天秀一听明白了,一个村的人。她当然听老人们说过,村里宋扁担的独生闺女当时嫁到别的村后丈夫死了,又带着儿子改嫁进城给人家当续房,没过几年丈夫又过世了。
虽然没再回村,但是村里人进城赶集有时候能遇上她,也都啦啦家常,她自然知道宋老起第二个孩子是个姑娘。
宋天秀一阵心酸,摘下草帽露出挽着的簪,拉着老太太喊了声:“大姑,你这么多年在城里过苦日子也不回咱村看看。大姑,我叫天秀。”
老太太泪如泉涌:“天秀,我带着得贵改嫁走了一步,四乡八疃都笑话,那有那脸回娘家呀,再说这么些年了娘家也没人了。”
张德贵掀开门帘拿了张小炕桌进来,一抬头惊得张着大嘴:“小子,你,你你是个女人?”
天秀俏皮地笑道:“得贵哥!”张德贵惊的手一抖:“这咋还叫上哥了?”老太太擦着眼泪笑着说:“得贵,这是我娘家龙庙村,你老起大舅家的闺女天秀。你得喊妹子。”
得贵把炕桌放到炕上一拍自己的脑袋:“难怪俺妈喜欢吃你送的地瓜饼,别处也没有龙庙村这么甜的沙砾地红瓤地瓜。怪不得老觉着这小子长的细眉嫩肉的,原来你是个女的。”
张德贵这下明白了,世道不太平,宋天秀女扮男装进城当然是为了少惹麻烦。
宋天秀给老太太介绍王大河:“大姑,这是俺男人。”又指着刘增田介绍道:“这是俺婆家村的乡亲,和俺一起进城为大伙置办家用。”
马石山周边几个深山村的乡亲,每过一段时间就会委托几个对山外熟悉的村人代买盐、棉布、铁锅、农具、洋火等等生活必需品。
老太太就拉着王大河和刘增田说:“侄女婿、乡亲,赶紧上炕坐着歇歇,来,天秀也上炕坐。”
得贵媳妇歇息到这会儿也缓过劲来了,就下炕和张德贵两个忙活着给大伙儿端热水,天秀把带的干粮拿出来,张德贵媳妇切了一盘子腌萝卜端上来,大伙儿边吃饭边聊。
宋天秀抬眼看看屋顶棚,屋顶棚明显是漏雨,好几处雨水浸湿又阴干的水渍痕迹。早年糊着的一层黄泥和秸秆脱落的一块一块的。
从一处大的洞缝看上去,隐隐约约能看见屋顶透进来一丝丝光亮,天秀喝了口水说:“大姑,房子漏雨漏成这样了,该修了。”
老太太叹气:“闺女,不怕你笑话,你瞅瞅大姑我家这日子过的,虽说是东海边有那么多潮上来的海藻,可好几千斤海草,那也得有马车和好几个劳力去装车拉回来。
就算能把海藻弄到家来,可一家三口靠得贵领点饷过日子,得贵孝顺,那几个钱都给我治病花了,找苫匠的工钱也不是个小数,咱上哪儿弄钱雇人重新苫房子。
你说我这把老骨头怎么也不早点死,拖累孩子。”
天秀脑子一转,眼光正好和大河对上了:修房顶需要去海滩拉海藻,还需要回乡下拉贝草和工具。
大河点了点头,天秀就说:“大姑,巧了,你也知道,我爹就是苫匠,苫房子还得用几个和泥递海藻续贝草的小工,得贵哥,咱人手够了,缺的山草和黄泥我回去想办法。”
老太太立马有了精神,高兴地拍着大腿:“老天爷呀!来了贵人了!再也不用住漏房了!好几年了,一到下雨天外头下大的,家里下小的。”
见他妈高兴,孝子张德贵眼里闪泪光:“大河兄弟、天秀妹子,这叫俺咋感谢你们的好。”
天秀说:“我明天就回村把我爹拉来,再拉些苫房顶用的山草和工具。顺便拉一车海藻回山也修修我家的房子。”
天秀就对张得贵说:“得贵哥,我家房子也许多年没修了,想拉两车海藻回去修补房顶。可又怕城门那里的日本人找麻烦,码好一大车海藻得费老大工夫,你说要是城门那里的日本人把一车海藻一乱翻腾,车上的海藻可就倒了垛塌下来,再重新装车那天黑前到不了家呀。”
张得贵一拍胸脯:“放心吧妹子,有你得贵哥我在呢,这么的,你们赶紧上海沿去装车,明天一早就出城,守城的皇军每天早上、晌午、傍晚都有半个时辰撤岗吃饭,到那时候哥送你们出城!早点回山好早点回来修房。”
吃过晚饭,王大河和军需员,带着张德贵找来的几个休班的守城弟兄,他们赶着马车直奔离这里不到一里路的东海边收拾干海藻。
天黑后大河和军需员刘增田赶上马车,去祥泰渔货栈附近的沙滩停车,张掌柜他们半夜去海边仓库,从杂货堆里搬出了用破旧帆布旧渔网、桐油坛子包裹的枪零件和医药用品。
接着把马车装上了满满的海藻,用绳子把海藻垛捆结实了。
早晨守城鬼子换班吃饭间隙,张德贵带着马车来到了城门,他和守城门的伪军们打招呼:“弟兄们,这是俺娘舅的车,表弟来拉海藻回去修补房子。”
马车出城很快就进了山。
天秀赶着回到千石村天已到晌午,马车拉着那么多军需品回来可把药厂、小医院、修枪所,尤其是心急火燎的小卫生员乐坏了。
大家赶紧卸车,制药厂长想握宋天秀的手又碍于乡村的男女有别,搓着双手裂开嘴对宋天秀鞠了一躬:“谢谢谢谢,别的不说,重伤员们等这些药材制成药救命,前线急等补充枪支,你们可帮了大忙救了急了。”
随后宋天秀赶上马车回娘家,请当了半辈子苫匠的娘家爹宋老起进城帮忙,顺便拉来了山里的贝草、黄泥等辅料和苫房子用的工具。
德贵娘见了娘家村同宗老哥,眼泪一串串地掉,拉着宋老起聊不完的家常。张德贵也是一口一个老舅叫的亲热。
第二天一大早,人员和主料、辅料都齐了,天秀爹苫临街的前房顶,王大河苫后房顶,大伙帮着把把苫房子时用的工具镘刀、拍板、草针、插板搬上房顶。
按照各自的分工开始干活,张德贵班里的几个弟兄也都来了,街坊邻居几个小伙也都过来帮忙,房上房下顿时热闹了起来。
海城的海藻房有悠久的历史,厚厚的海藻房顶冬暖夏凉,海草中因为含有大量的卤和胶质,用它粘成厚厚的房顶,持久耐腐,防漏吸潮。
如果说普通瓦房使用20年以上就需要修整的话,一般海草房到50年以上才需要修缮,因为这么多优点,海城的民居许多都采用海藻苫房顶。
张德贵家这三间房子需要大量海草,军需员刘增田他们赶着马车带着人,一趟一趟去海边把被海浪推上岸的海藻,拣那晒干的拉回来,到第三天傍晚房顶完工了,大河和刘增田联系上祥泰渔货栈张掌柜,半夜里把上次没装完的军需物资装上车。
又帮张德贵把塌陷的半边乱石头院墙修补好。磨蹭到中午,在张德贵值班时趁着守城门的日本兵撤岗吃饭,顺利地出了城。
宋老起索性在闺女婆家住了几天,把王大河他们家的房顶也修缮齐整。
宋老起和大河爹两人当初一起在宋财主的油坊打工,两人好的像亲兄弟似的,这次见面亲热的拉不完的家常。
这次进城运军需品,为今后山区八路军各个机构军需品的接运,初步打开了新的通道。红色秘营负责人把整个过程上报给胶东军区,宋天秀和王大河冒险巧运两车军需物资的事儿得到胶东军区首长和地方区委领导的高度赞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