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军民齐心重建军工基地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马石山惨案引起胶东军民极大愤慨,胶东军区组织了兵力向驻胶东日伪军展开大规模的攻势作战。在抗日军民的英勇抗击下,日军费尽心机部署的历时40天“拉网大扫荡”最终被彻底粉碎。
驻守马石山附近的日伪军在八路军强有力的打击下,撤离马石山脉,暂时向山东西部撤退。
在各地逃难的千石村百姓陆续回村,看着眼前被烧毁的房屋,老人们不由得放声大哭,青壮年们紧握拳头怒火填胸,女人们愁容满面低声抽泣。
千石村的重建迫在眉梢,王大河和宋天秀感到压力很大。初春的季节天气还很寒冷,返回家园的村民们急需遮风寒的住处。王大河召开村里的骨干会议,一起讨论重建村里住房具体细节。
首先根据区委部署,挑选村里青壮年和青年女性成立村民兵队,由民兵队一边护村一边负责上山砍树、割贝草、茅草运下山集中存放。
农救会和妇救会的中老年会员则上山挖粘泥回来拖土坯晾晒,这些修建房屋必备的材料准备好了,全村老少齐上阵,先把能修复的房子一家一家修复,然后没房住的先分别挤住进去。接着开始把被烧毁的房屋一家一家的重新建好。
全村相互帮忙忙活了两个月,总算是家家有房住了。
开春了,区委通信员小李送来了急信,由于日伪军又把兵力集中到山东西部,胶东战事缓和,几个山区相对比较安全,胶东公学、制药厂,被服厂、修枪组要陆续搬回千石村。
问题来了,千石村的重建是先解决全村老少住房问题,是按照户数修盖的,没有多余的房屋。
王大河把目光看向村西南被日伪军烧毁最严重的几栋民居,屋顶烧没了,墙壁基本全倒塌,但地基都没受损。
当初重建村居时因为这几栋房屋,南面和西面靠山,东和北面有大量高耸的石峰遮挡,作为民居,采光不好就没准备再修复住人,
但是,作为军工基地倒是挺隐蔽,离西山近,有紧急情况可以迅速撤往西山。宋天秀回娘家请来了自己的爹,这可是现成的盖房老师傅。
修理一下房子倒塌堆积的石头重新使用,再组织农救会妇救会打土坯垒院墙、砌火炕。修理树木作房梁和门窗。屋顶没有海藻,就用秫秸编帘子再铺上黏土和贝草。
幸好山区不缺建房的原材料:山石、木头、黏土、贝草。也多亏千石村百姓人心齐,对八路军工有着深厚的鱼水情谊,只要是军工需要,大伙儿从不惜力气。
上级调来了一部分粮食,作为千石村此次为军工基地修复房屋的补偿。条件艰苦,能弄到的粮食不多,凡是参加修复房屋的每人十斤玉米。
第一批进村的是胶东公学。
(有必要介绍一下胶东公学:胶东特委主办的胶东公学以“实施抗战教育,培养抗战建国人才”为宗旨,教育内容以政治教育为中心,同时兼顾文化教育,设社会、师范、普通三科。
上千名学生从这里走上了抗日前线,都分配到抗日政府、部队和**机关工作,很快发展成为党政军中的骨干和领导干部,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进村的胶东公学教员队伍里,千石村百姓见到了熟悉的面孔:原来的抗大教员,在千石村生下儿子的李晓涵教员。李晓涵生下孩子,由于学校要经常转移,忍痛把孩子交给了回千石村走娘家的周翠荣、王田力夫妇。
这次回到马石山脉,李晓涵通过组织找到了当时托付给周翠荣的儿子,已经两岁的陈千石。而此时的养母周翠荣已是胶东育儿所的红色**娘,她自己有个女儿,比千石大八个月,名叫荷丫。
房屋全部修复好了,原来的军工基地负责人老韩同志带领着制药厂、被服厂、修枪组也陆续回来了,其中有许多熟悉的面孔,尤其是当初由宋天秀送到招远郑保庆家避难的被服厂员工们,见到宋天秀尤其激动,患难中的感情格外亲切。
胶东公学人员最多,上课的时候狭小的民房坐不开那么多学员,学员们就在打麦场上学习,教员们把黑板支在槐树下,有些村民好奇,也坐在打麦场边上听听教员们讲课。许多课上的新鲜词儿村民们听不懂,有些课大致上知道教员们讲的是文化知识。
至于回来的修枪组,村里人大多认识,还是由组长周峰带着的十几个人。
